APP下载

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21例分析

2012-08-15王克雄欧永明

中国卫生产业 2012年8期
关键词:真菌性鼻中隔上颌

王克雄 欧永明

(广东医学院附属三水医院耳鼻喉科 广东佛山 528100)

近年来随着高效抗生素、激素在耳鼻喉科临床上的广泛应用,鼻内镜技术的普及,CT在耳鼻喉科的普遍使用,以及医师认识的不断提高,真菌性鼻窦炎有逐年递增的趋势。现就我科自2003年1月年至2010年12月期间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21例的治疗及随访情况,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1例病例中,男性9例,女性12例,男女比例3:4;年龄在18~75岁之间,平均年龄37岁;病史在6个月以下者15例,6个月~1年者3例,1~5年者2例,5年以上者1例;21例患者有手术史者4例,其中1例行上颌窦根治术,1例反复行上颌窦穿刺冲洗术,2例行鼻息肉摘除术。

1.2 临床表现及体征

21例患者无鼻塞者3例,单侧鼻塞11例,双侧鼻塞者7例;其中3例因误诊为一般鼻窦炎应用抗生素反复进行上颌窦穿刺冲洗。涕中带血者4例,鼻分泌物增多者12例,头面部胀痛者7例,眶周痛疼者2例,擤出干酪样物或鼻腔异味者5例,面颊肿胀者2例,眼球轻度外突1例,伴有哮喘或皮肤易过敏者或鼻痒、打喷嚏、溢清涕者3例,鼻中隔明显偏曲5例,下鼻甲肥大4例,中鼻甲水肿16例。术前7例曾行上颌窦穿刺,冲洗出褐色干酪样物2例,褐色黏稠样物3例,脓团1例及米汤样物伴恶臭者1例。

1.3 辅助检查

术前鼻腔检查:中鼻道入口处有少量息肉生长及中鼻甲或钩突肥大息肉样变13例,中鼻道见干酪样物或白色分泌物者8例,鼻腔黏膜慢性充血14例,有5例伴有鼻中隔偏曲。对患者进行鼻窦CT检查:单侧发病18例,双侧发病3例。单侧上颌窦病变12例,单侧筛窦3例,单侧上颌窦、筛窦病变2例,单侧蝶窦病变1例,双侧上颌窦病变2例,双上颌窦、筛窦病变1例。其中14例上颌窦内有局灶性点状或线絮状似骨密度影,3例筛窦内有不均匀高密度影,其余均表现为密度均匀的高密度影,其中有12例患者伴有骨质吸收、钩突内移。

21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鼻窦真菌病。真菌培养16例为曲霉菌,3例为白色念珠菌,2例仅进行涂片检查证实。患者鼻腔黏膜组织全部未见真菌侵袭,表现为慢性炎症,其中2例黏膜内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1例伴有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3例患者血清总IgE>100u/mL,诊断为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

1.4 治疗方法

21例患者均在局麻下进行鼻内镜手术,切除钩突,开放筛窦,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约1.5cm×1.5cm大小),清理上颌窦内团块样或黄色干酪物,取出坏死、钙化组织。6例伴有筛窦病变者从前往后清理病灶,同时开放后组筛窦。伴鼻中隔偏曲者先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3例因上颌窦腔内容物不容易被清除,进行下鼻道开窗清除窦腔内病变。1例单纯蝶窦病变者,距后鼻孔后上1.0~1.5cm近鼻中隔后缘上方,打开蝶窦前壁,进入蝶窦,清除病变组织,建立通畅引流。术中以3%H2O2冲洗窦腔,术后以凡士林纱条或止血海棉填塞术腔。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均未使用抗真菌药物。手术证实全部患者病变鼻窦均有灰黄色、黄绿色或灰绿色干酪样坏死物,部分病例窦腔黏膜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增厚或息肉样变或骨质破坏,其中2例患者上颌窦内侧壁骨质部分吸收(缺损>0.8cm)。所有患者于手术后第2天抽除鼻腔内填塞物,每日清理鼻腔痂皮及分泌物。术后第7天起定期在鼻内镜下清理术腔痂皮、肉芽、囊泡、水肿组织,解除术腔粘连,保持鼻-鼻窦通气引流。

1.5 治疗效果评判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窦腔黏膜上皮化,窦口开放良好;显效:临床症状改善,窦腔内部分区域黏膜水肿,有脓性分泌物和真菌团块;无效:临床症状改善,窦口堵塞,黏膜水肿息肉样变,并见干酪样或泥沙样团块。

2 结果

全部患者自觉症状缓解或消失。随访2~3个月,1例有粘连者予分开,中鼻道少量脓痂予清理,其他患者术腔完全上皮化,窦腔内无异常分泌物,窦口引流通畅。随访6个月~3年,仅1例复发,再次进行手术清理病变组织并用3%H2O2冲洗术腔,随访至今未见复发。其余20例未见复发。无1例并发症发生。有效率为95.24%(20/21)。

3 讨论

真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其发病与长期滥用抗生素、激素类药物、免疫力下降及环境污染等有关。另外,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其孢子常混于水、尘土和空气中,被吸入呼吸道后可长期存在于鼻-鼻窦黏膜,并不引起任何症状。当各种原因造成鼻窦引流不畅时,如慢性鼻炎、鼻中隔偏曲、鼻窦炎、鼻甲肥大、鼻息肉等,寄生于鼻-鼻窦黏膜的真菌繁殖,堵塞鼻窦口,引发真菌性鼻窦炎。

真菌性鼻窦炎又称霉菌性鼻窦炎,致病菌主要有:曲霉菌(占80%以上)、毛霉菌、Seeber鼻孢子菌、念珠菌、申克孢子丝菌等。根据霉菌是否侵入黏膜和黏膜对霉菌的反应状态,可以分为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IFRS)和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noninvasive fungal rhinosinusitis,NIFRS)。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病理学特征是真菌感染不仅位于鼻窦腔,同时侵犯鼻窦粘膜和骨壁,并向鼻窦外周围结构和组织如眼眶、前颅底或翼腭窝等发展,主要包括急性暴发型、慢性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肉芽肿型。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病理学特征是真菌感染局限在鼻窦腔内,粘膜和骨壁内无真菌侵犯,主要包括鼻窦霉菌球、变态反应性霉菌鼻窦炎。在实际工作中,各种鼻窦炎之间的界限并不十分明确,可以2种或2种以上同时存在。部分非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由于局部和全身状况的改变或治疗不当,会演变为侵袭性霉菌性鼻窦炎。临床所见的真菌型鼻窦炎大部分属于非侵袭型,本研究病例均为非侵袭性鼻窦炎患者。

真菌性鼻窦炎以单侧上颌窦发病多见,其症状及体征与细菌性鼻窦炎常无明显差异,易于误诊。鼻内窥镜的广泛应用可以发现一些较为隐蔽的病灶。CT检查也是术前诊断极为重要的依据。真菌性鼻窦炎的主要诊断依据有:(1)病史:鼻腔内异味、涕中带血、头面部胀痛等症状;(2)鼻内镜检查可见部分患者中鼻道有脓性分泌物或少量息肉、中鼻甲息肉样变、钩突肥大及鼻中隔偏曲等;(3)影像学特征是本病重要的诊断线索。鼻窦CT检查可见病变窦腔内充满絮状或肿块样软组织阴影,并伴有颗粒状斑点或砂粒状高密度钙化影;骨质破坏表现为窦腔局部骨质吸收性缺损或膨胀性骨质破坏,也可伴骨质增生;(4)通过手术及病理检查最后予以确诊。

真菌性鼻窦炎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开放鼻窦口,彻底清除窦腔内分泌物及真菌团块,改善鼻-鼻窦通气引流,从而改变真菌赖以生存的环境。近年来鼻内镜鼻窦手术的到了长足的发展,为治疗真菌性鼻窦炎提供了捷径。该手术方法具有以下优点:(1)术中可以清楚观察到窦腔内病灶,以利彻底清除病灶及开放鼻窦;(2)开放鼻窦口有利于术后鼻-鼻窦通气引流,从根本上消除了真菌生存的环境。我们的患者术前、术后均没有应用抗真菌药物,仅有1例复发,再次手术后痊愈。(3)创伤较小、并发症较少、恢复较快,同时可以避免面部切口。

总之,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疗效确实可靠,不易复发,且创伤较小、并发症较少、恢复较快,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1] 古庆家,梁传余.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窦炎24例临床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2004,2.

[2] 周述华,张成永,李晓晓.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窦炎93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12.

[3] 张洁.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窦炎46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3.

[4] 黄海.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窦炎34例临床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12.

[5] 刘波.鼻内镜下治疗真菌性鼻窦炎12例报告[J].中国内镜杂志,2006,10.

猜你喜欢

真菌性鼻中隔上颌
全方位护理干预应用于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中的分析
20例上颌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的临床疗效观察
全方位护理干预在真菌性外耳道炎患者耳道冲洗与硼酸滴耳液治疗过程中的应用观察
鼻石致鼻中隔巨大穿孔1例
上颌无牙颌种植固定修复中种植体位置对应力分布的影响
探讨各型真菌性鼻窦炎的CT影像学表现
心理护理和健康护理对真菌性阴道炎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短种植体在上颌后牙缺失区的应用分析
玻璃纤维桩在上颌前磨牙根管治疗后的生物力学影响研究
鼻中隔软骨在鼻尖整形和隆鼻手术失败后修复术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