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蔬菜 富民强市
2012-08-15王涛
王 涛
(河北省衡水市农业区划办公室,衡水 053000)
蔬菜产业是衡水市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冀州、桃城、武邑、武强、饶阳和阜城6县被列为河北省60个蔬菜生产大县,饶阳县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蔬菜产业发展示范县。实现蔬菜产业的转化升级,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1 蔬菜产业初具规模
2011年衡水市耕地面积56.8万hm2,蔬菜种植面积7.9万hm2,占耕地面积的13.95%。蔬菜年产量394.7万t,实现产值44.9864亿元,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4.2%。全市人均蔬菜纯收入1000元,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3%。
2011年全市设施蔬菜面积3.8万hm2,占蔬菜种植面积的48%。主要有日光温室1.3万hm2、塑料大棚1.14万hm2和中小拱棚1.43万hm2。年产量205.2万t,占蔬菜总产的52%。地膜蔬菜和露地蔬菜面积4.1万hm2,占蔬菜面积的52%,年产189.5万t,占蔬菜总产量的48%。全市认证蔬菜面积4.3万hm2,年产量258万t。设施蔬菜产值占蔬菜总产值70%。
衡水市已初步形成了6个具有相当规模的特色蔬菜集中产区,即桃城区樱桃番茄及特菜产区;冀州市食用菌产区;武邑县和武强县深冬黄瓜产区;饶阳县黄瓜、茄子、番茄产区;阜城县樱桃番茄产区和故城县韭菜、大蒜产区。冀州市为 “中国食用菌之乡”。饶阳县和武邑县是 “河北蔬菜之乡”。武强县为 “河北黄瓜之乡”。
衡水名优品种较多。饶阳县 “春阳”牌番茄、 “春阳”牌黄瓜、茄子、 “喜奥”牌胡萝卜鲜榨汁,武强县“武绿”牌黄瓜,桃城区 “恒星”牌系列无公害蔬菜,阜城县 “漫河”牌番茄,武邑县 “富邑”牌黄瓜、故城县“运河”牌韭菜、冀州市 “玉姬”牌姬菇等被评为国家级或省级名优农产品。
产品畅销全国。衡水樱桃番茄畅销全国各地,部分产品出口到日本、俄罗斯等地;黄瓜畅销北京、天津、太原、沈阳、呼和浩特、石家庄等地。大白菜、番茄、茄子、韭菜、大蒜等畅销北京、天津、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浙江、上海、江西、江苏等省市。7月份前主要销往内蒙古、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北方省份。7月份以后主要销往上海、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南方省市,填补了南北方蔬菜的淡季市场。
2 影响蔬菜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2.1 影响蔬菜产业发展的外部因素
一是蔬菜播种面积迅速扩大,生产总量已趋饱和。衡水同全国的发展形势一样,蔬菜面积和产量在大幅度增加,城乡蔬菜市场供应充足,花色品种增多,产品质量明显改观,均衡供应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做到淡季不淡,蔬菜季节性差价进一步缩小。衡水蔬菜已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出现了结构性、季节性、地区性过剩。
二是蔬菜区域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我国蔬菜区域布局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1984年以前,蔬菜基地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郊区,农区只有少量的自食菜地和季节性菜地,基本上属于半封闭状态的自给自足生产形式;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世纪末,随着蔬菜产销体制的改革,逐渐形成了五大片农区商品菜生产基地 (南菜北运基地,黄淮早春菜基地,西菜东调基地,冀、鲁、豫秋菜基地和京北夏秋淡季菜基地);进入21世纪后,全国蔬菜的区域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日光温室蔬菜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北方农区冬季蔬菜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国蔬菜产区更加集中,蔬菜大县不断增多,各地都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区位、交通和技术优势,积极扩大本地蔬菜市场份额。
三是外地蔬菜冲击本地市场。目前衡水市场本地蔬菜市场份额不足50%,某些品种几乎全部失去了市场份额,山东、海南等省蔬菜抢滩衡水市场。
2.2 影响蔬菜产业发展的内在因素
一是水资源严重缺乏。衡水是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之一,水资源总量6.13亿m3,平均水资源量68m3/667m2,远低于农田灌溉所需水量。农业缺水50%左右,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而蔬菜是高耗水作物,生长发育对水的需求量明显高于其它农作物。要加快蔬菜发展,在当前地表水补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必然加大深层淡水开采量,造成地下水资源开发的恶性循环。
二是农民自身因素。各级政府下大力量发展蔬菜生产,先后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少数农民产生了依赖思想,“想让我种棚,就得给我优惠”的畸形心理成了发展蔬菜的障碍。部分农民受传统思想影响,对发展蔬菜生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农业生产缺乏信心,纷纷外出经商务工,在村务农群体年龄结构老化,难以发展蔬菜。贫困农户由于缺乏资金扶持,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是流通渠道不完善,品牌知名度较低。蔬菜是衡水市的第二大农作物。但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明显滞后于蔬菜发展,部分县市没有无公害蔬菜市场专营区,没有实行市场准入制,影响了标准化生产的发展。80%菜农以自销为主,没有形成配套的专业化运作机制,“运销型”的产业格局。绝大部分蔬菜以毛菜或大包装形式销售,进入高中端市场的蔬菜较少,在全国、全省没有几个叫得响的品牌。
四是设施蔬菜规模较小,标准化生产较低。设施蔬菜种植规模较小,种植较分散,因此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2011年衡水蔬菜合作社覆盖的蔬菜面积8666hm2,不足全市蔬菜面积的10%。不利于统一生产经营管理和提高产品质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差。
3 促进蔬菜产业发展主要措施
3.1 加强领导,为蔬菜产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各级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统筹协调推进蔬菜产业发展,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把其纳入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内容,建立目标考核制度,保障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加大对蔬菜生产专业村帮扶力度。每村配备1名技术人员。市县成立专家技术指导小组,对蔬菜生产进行巡回指导。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宣传发展蔬菜产业的重要意义,宣传各地的好经验、好典型和先进适用的种植技术及种植模式,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蔬菜产业的积极性,努力营造良好的浓厚氛围。
强化对蔬菜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财政部门安排蔬菜发展专项资金,重点对蔬菜专业基地、专业示范村、加工企业和营销组织等实行以奖代补。重点支持成方连片蔬菜基础设施建设和 “三品一标”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银行积极调整信贷结构,通过信用担保和农户联保等多种有效形式,积极为农户提供贷款支持。同时吸引有投资意愿和能力的企业投资,真正做到农企结合。
各级政府围绕蔬菜发展进行种植区域规划,积极推进建设 “自愿为基础,有偿为条件,依法为前提,引导为手段,连片为目标”的土地流转机制,通过互换、出租、转包、土地股份合作、土地入股等方式,切实解决好蔬菜发展用地。
3.2 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力度
衡水蔬菜生产多数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模式为主,根本无法应对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而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农户和市场间的一座桥梁,使分散的、小规模的农户生产和社会化大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解决了适应市场和农民进入市场的问题,带动了蔬菜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因此,要认真落实好蔬菜加工企业的优惠政策,在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方面加以扶持,注重引进和吸收新的龙头企业加入蔬菜产业的发展。
蔬菜专业合作社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化水平的重要手段,引导蔬菜集中产区成立农民蔬菜专业合作社,按照 “一村一社、一社五化 (组织运行规范化、生产技术标准化、经营销售品牌化、社员技能职业化、产品质量安全化)”的要求,实行统一管理和服务,要加强培训指导,开展 “专家进社”和 “辅导员联系社”活动,切实解决好目前合作社普遍存在的机制不健全、运作不规范、作用不明显等问题。
现阶段,提高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非常重要,优质名牌蔬菜产品是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器。通过打品牌、创名牌,增强蔬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蔬菜生产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
要突出抓好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和蔬菜物流配送中心、冷链物流系统、市场信息网络、电子商务平台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现有市场基础设施和交易环境,加强对外宣传,争创知名市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严厉打击欺行霸市行为,逐步规范经纪人队伍,实现价格的有序竞争。
3.3 推动科技进步,努力提高蔬菜品质
提升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体系。围绕 “三节一增”做文章,即节水、节肥、节药和增效。在蔬菜生产中,一是大力推广先进棚室设施,加快设施改造升级步伐。大力发展以新型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蔬菜生产,新建一批高标准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扩大设施生产规模;二是推广普及无公害防虫控病技术,全面推广应用防虫网、诱杀虫板、杀虫灯、生物防治等无公害物理综合防治技术。积极推广丽蚜小蜂防治白粉虱、食蚜蝇蚊防治蚜虫、熊蜂授粉等生防技术;三是全面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制定和推广覆盖主要品种和生产过程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重点推广膜下微滴灌、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生物反应堆等关键技术;四是注重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重点发展抗病强、品质优、市场好、效益高的新品种;五是抓好集约化育苗。提高育苗质量和规模,解决一家一户育苗难的问题。
强化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蔬菜要健康发展,必须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要加快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落实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健全以市检测中心为龙头,以县级农产品综合检测站为骨干,以生产基地、重点批发市场、较大型超市、加工配送龙头企业速测点为补充的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县市区农产品综合质检站要与专业村、流通环节检测站实行信息联网,建立统一的检测数据库,实现数据上传、信息共享、综合分析、实时监控、超标预警,及时掌握蔬菜质量安全动态和监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