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介入加压灌注治疗低灌注性脑缺血临床效果研究
2012-08-15何国祥
何国祥
丽江市人民医院,云南丽江 674100
低灌注脑缺血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病,由它而引起的头晕会有反复或者持续性发作的特点,而且还会出现短暂的脑供血不足,乃至记忆力衰退等症状。尽管这种症状比较常见,但是我们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因为常规的内科治疗对这种低灌注脑缺血的效果往往不怎么好,病情还会反复发,病情一旦恶化,会有演变为脑梗死的可能。就我国目前的医学水平现状来看,在临床上推广动脉介入加压灌注治疗低灌注性脑缺血技术的比较少,而本院已经对此临床治疗研究方法有了较长时间的推广,并且治疗效果让人满意,现对此研究小组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2009年10月—2011年2月收治的低灌注性脑缺血患者26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9例;年龄在43~76岁之间,平均年龄(57.36±2.78)岁,病程1~130 d不等。临床表现:7例有脑TIA发作和腔隙性脑梗死病史;19例有反复发作和持续性头晕症状。介入组患者的NIHSS综合评分小于4分。实验室检查:通过进行脑CT检查,显示其中6例患者分水岭梗死;13例患者的腔隙性梗死灶在基底核区清晰可见;7例患者患有脑干腔隙性梗死。TCD和CT分别显示,26例患者的患部脑血流速度有所减慢,并且患部的脑血流量减少,平均通过时间延长。
1.2 治疗方法
据仪器检测和病情了解,26例患者中,均未发现出血倾向,也没有灌注治疗禁忌证。采用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表明,此26例患者的动脉期有所延长,且小动脉期有浅淡染色,充盈欠佳,其病状与低灌注性脑供血不足的表现相吻合。在手术过程中,没有发现大动脉狭窄、血管畸形和脑动脉瘤等症状。
对于此类患者的治疗,应先把导管头的一端固定在低灌注侧责任血管内,然后用10万~25万U的尿激酶与100 mL的氯化钠溶液(含量0.9%)相溶,紧接着用高压注射器分次进行脉冲式注射,注射速度为5 mL/s,每次注射时间为2 s,每间隔10 s进行1次注射。进行治疗时,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如果有不良反应发生,应立即停止注射。手术完毕之后拔除鞘管,再进行常规扩容抗血小板治疗。
2 治疗结果与结论
2.1 治疗结果
本小组共计26例低灌注性脑缺血患者,动脉介入加压灌注治疗后,其中14例患者即刻行脑血管造影,脑灌注有所改善、毛细血管期染色明显加深;其中16例患者的持续头晕症状经动脉介入加压灌注治疗后也有所好转,而且无反复发作现象;7 d后26例临床研究患者的症状都得到有效控制。而7例有TIA发作病史的患者,经手术之后,此类病症再未发生过。出院后,经过两年随访,患者康复效果良好,只有3例患者偶有头晕复发,其复发程度较术前有明显减轻。
2.2 结论
动脉介入加压灌注治疗对于低灌注性脑缺血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3 讨论与总结
低灌注性脑缺血是由脑血流量不足或者因血流速度缓慢造成的。其临床表现,首先是持续反复性头晕,进而出现血管性痴呆,甚至会出现短暂性脑缺血。低灌注性脑缺血的诱发病因有很多,其中动脉狭窄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其他的诱发病因还包括脑动脉硬化、血液黏稠,血液流速缓慢、失血、贫血、低血压等。本组病例主要是采用动脉介入加压灌注治疗,对局部血流动力学改变引起的低灌注性脑缺血进行研究。由于人体的脑组织新陈代谢旺盛,但是代偿能力较差。一般如果脑组织处于不完全缺血的低功能状态时,脑神经会处于低功能或无功能的维持状态。一旦持续过长,出现完全缺血的症状,则可能导致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严重时甚至会造成脑梗死。对于这一病症的有效治疗方法就是,在其早期病发的时候及时采取恰当的局部脑供血供氧改善治疗措施,迅速恢复脑神经功能,然后再进行动脉介入加压灌注治疗。本组病例首先进行TCD和脑灌注CT检查,分别显示,26例患者的患部脑血流速度有所减慢,并且患部的脑血流量减少,平均通过时间延长,即脑组织灌注不足。对此组患者采动脉介入加压灌注治疗的方法,通过多途径使病损区域脑组织的缺血缺氧症状得到改善。并且在治疗过程当中用药较少,很大程度上减轻了药物对身体的不良反应,使病患者的病情在段时间内得到了有效控制,好转迹象明显。
本组患者于术中和术后都未出现明显不适感,说明参照剂量和压力范围内相对安全。术后随访2年,患者康复效果良好,只有3例患者偶有头晕复发,但其复发程度较术前有明显减轻。由此可得出结论,与传统静脉用药相比,采用动脉介入加压灌注治疗低灌注性脑缺血,具有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且短时间内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改善效果,是临床治疗低灌注性脑缺血的有效方式之一,各级医院应普及和推广。
[1] 苏兰,田方起,李斌.动脉介入加压灌注治疗低灌注性脑缺血临床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1,19(10):1720-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