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护理发展择要研究
2012-08-15孙宏
孙 宏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1
所谓“三分治病、七分养”便是对中医护理工作重要性的真实写照。然而,由于中医学自身的医护合一特点,医者在诊治病人的同时,已经对其衣、食、住、行进行了科学的指导和具体的安排,导致一直以来中医护理工作没有单独形成体系,有关中医护理知识的记载亦散见于历代医家的著作当中。
1 历代医家有关中医护理的论述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经典籍。该书从不同的侧面涉及中医的临床护理知识。如在做病人的思想工作时,要“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灵枢·师传》),强调应对病人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开导,解除病人对疾病的烦恼和恐惧;在饮食调护方面,有关五脏病变的饮食禁忌则有“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灵枢·五味》)的记载。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认为服药的时间和方法,会直接影响药物疗效的发挥,且已经提到了服药的食先食后理论,如“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东汉名医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明确提出服药后应喝热稀粥、盖厚衣被以增强解表药物的发汗之力。同时,密切观察病人服药后的反应并随时调整给药方法,最后指出服药期间应忌食生冷、黏腻、肉面、五辛、酒酪及臭恶等不易消化的食物,这也即今日中医临床护理“忌口”的前身。
名医华佗,受古代导引术的启发,创造了一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姿态的医疗保健体操——五禽戏。将体育锻炼与卫生保健结合起来,为医疗护理增添了新的内容,开创了我国保健体操的先例。
魏晋至隋唐五代,医学的发展呈现专科化,出现了一批各科现存最早的专著。同时,也涌现出一些大部头的综合性医著。在这些著作中,都不乏中医护理学方面的内容。如晋代葛洪的《肘后各急方》中,在“治卒大腹水病方”条下有“勿食盐,常食小豆饭,饮小豆汁,鲤鱼佳也”(《肘后备急方·治卒大腹水病方》)的记载,为后世治疗水肿病的饮食护理提供了借鉴。
迨至宋元,中医学不仅分科更加精细。张杲在《医说》中记有“早漱口,不若将卧而漱,去齿间所积,牙亦坚固”(《医说·口齿喉舌耳》)的规劝,指出睡觉前刷牙漱口可以有效去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其防齿护齿的效果要较早晨刷牙为好,为后世的口腔护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明清以后,临床各科护理又有了新的进展。裴一中对精神护理有着独到的见解:“凡有以问疾来者,勿得与之相接。一人相接,势必人人相接,多费语言,以耗神气。”(《裴子言医》)他强调病人在治疗时要限制来访探视人员,尽量保持思想情绪稳定,避免言语刺激和情绪激动。叶天士则提出“寒暄保摄,尤当加意于药饵之先”(《临证指南医案·中风》),提示人们乐观情绪、生活调理等在防病治病过程中的重要意义。
2 建国后中医护理工作的发展
建国以来,中医护理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各地成立了中医医院、中医学院、中医护理研究室,为中医护理工作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以王敏、何宝昌、吕素英、夏光辉等为代表的老一辈中医护理专家,为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尽心竭力、呕心沥血。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中医护理专家编写的《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又为中医护理提供了可供遵循的行业标准。
在许多现代化的大型综合性医院,中西医结合医学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中医护理也已登堂入室,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医护理学正不断得到完善:以生活起居、情志及饮食护理、病情观察及病证后期调护为主要内容的一般护理较以往更加全面系统;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护原则为指导的中医康复护理,在残疾人、老年人、慢性病以及急性病恢复期患者的康复过程中日益显示出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中医学基本理论、中药学基本知识以及不同中药剂型及用法的掌握已成为中医用药护理的主要内容;刮痧法、发泡法、热熨法、熏洗法、中药保留灌肠法、中药离子导入法等中医护理技术操作,由于器械简单、费用低廉、见效较快、适用面广、易于推广等特点,在中医临床护理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中医护理事业的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1]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69,104.
[2]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86.
[3]神农本草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30.
[4]朱佑武.束本伤寒论校注[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8.
[5]葛洪(晋).肘后备急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1982:68.
[6]张杲(宋).睦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33(卷4).
[7]裴一中(明).裴子言医.明崇桢刻本影印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8]叶天士(清).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