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耐药导致慢性重型肝炎的27例临床疗效分析
2012-08-15宗小玲
宗小玲
(江苏省阜宁县人民医院传染科 江苏阜宁 224400)
我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国家,人群中HBsAg阳性率为约为10.0%。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没有一种特效的抗病毒药物,使得大多数患者,尤其是大多数青少年患者的病情经过多年的缓慢演变,最终发展成肝硬化、肝癌。拉米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等核苷类似物是临床上常用的康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但是在长期的治疗过程中也可以出现耐药。有研究报道,拉米夫定在用于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的3年后,其耐药性高达60%~70%,甚至可以导致慢性重型肝炎的发生。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我科收治的27例于院外口服核苷类似物进行抗乙肝病毒治疗后出现慢性重型肝炎的患者,探究联合应用核苷类似物治疗乙肝病毒耐药导致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应用价值。
1 临床资料
对2006年6月至2010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9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临床及随访3个月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在院外长期口服核苷类似物抗HBV治疗后出现耐药,并引起慢性重型肝炎,其诊断均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标准和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7例患者中,男性21例(77.78%),女性6例(22.22%);年龄28~53岁,平均39岁。
2.2 临床特点
27例患者均在院外长期口服核苷类似物抗乙肝病毒治疗,服药时间均在1年以上,其中服用拉米夫定(贺普丁)18例(66.67%),阿德福韦酯(贺维力)9例(33.33%)。入院时总胆红素为(372.34±93.87)mmol/L,谷丙转氨酶为(457.54±108.91)IU/L,凝血酶原活动度均<40%,HBV DNA定量升高均>2log10(与抗病毒治疗过程中HBVDNA检测最低水平比较),表明患者出现核苷类似物耐药而导致慢性型肝炎。给予保肝、退黄、口服无交叉耐药的其它核苷类似物等对症治疗。治疗过程中,18例出现腹水(66.67%),15例出现自发性腹膜炎(55.56%),12例出现肝性脑病表现(44.44%),经治疗后出院。住院期间,18例患者上述指标逐渐恢复,3例患者各项指标无明显好转,6例患者胆红素、凝血等指标呈恶化趋势。
2.3 随访结果
患者出院后每月到我科门诊复查肝功、凝血及HBV DNA定量等指标,随访3个月,18例胆红素、转氨酶以及凝血功能等指标恢复正常(66.67%),9例死亡(33.33%)。
3 结语
核苷类似物是临床上常用于抗乙型肝炎病毒的药物,但是在乙型肝炎的常规治疗中,因为疗程长、有一定的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耐受性较差。有调查报道,在所有的抗乙型肝炎病毒的治疗中,核苷类似物是最常见的一种导致患者发生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药物。对于HBV cccDNA持续存在于患者体内,患者的乙型肝炎病毒很难被彻底清除,HBV—DNA定量检的结果总是保持在一定的水平,患者为了将其控制在标准以下,必须继续抗病毒治疗。乙肝病毒的耐药分为基因耐药、病毒耐药和临床耐药。一旦患者抗病毒效果不好,HBV—DNA定量检测发现计数升高,或者由阴性转为阳性的时候考虑发生了HBV耐药;可以进行特异性的耐药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再进行抗病毒药物之间的替代治疗,因为不同的药物多HBV—DNA聚合酶的作用位点不完全一致,故可以选择还具有高敏感性的药物继续抗病毒治疗。
综上所述,联合应用核苷类似物药物治疗乙肝病毒耐药导致慢性重型肝炎疗效较单药的核苷类似物疗效显著,患者交叉耐药不明显,可以缓解患者临床症状,起到抗病毒作用,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有
[1] 侯金林,孙剑,王程.乙型肝炎病毒耐药变异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7,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