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泛博物馆理念下的城市水博物馆设计——以都江堰博物馆规划设计为例

2012-08-15万金红谭徐明李云鹏

关键词:都江堰规划设计博物馆

万金红,谭徐明,邓 俊,李云鹏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水利史研究所,北京 100048)

1 问题提出

国际博物馆协会(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ICOM)提出“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性机构,并向大众开放。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1]。”博物馆不仅是历史发展的缩影,更是现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结合的果实,正不断地从现代社会中汲取新的内容,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文化事业发展得到进一步重视。博物馆建设作为城市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也进入快速发展期。社会的进步使民众更加关注对城市内在精神和文化内涵的表述与探讨,博物馆已成为展示城市气质、传承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

作为城市历史、城市文化、城市精神的记录者与展现者,博物馆不仅记录着城市的过去、现代,也展望着城市的将来。这使博物馆成为城市文化的参与者与城市发展的推动者,引领城市文化、弘扬城市精神,塑造城市气质。博物馆理念的任何创新都将丰富和提升城市文化品质。随着水问题日益受到广大民众的关注,水危机、水文化等已成为政府、民间组织和个人关注的重点,水博物馆也因此孕育而生。近30年来,世界各地纷纷兴建水博物馆,开展水知识、水危机、水文化的普及和教育工作。如日本琵琶湖博物馆、葡萄牙里斯本水博物馆、德国汉堡水博物馆、乌克兰基辅给排水博物馆等已成为当地乃至世界上知名的水博物馆。这些博物馆的规划建设不但纳入到城市整体发展建设规划中,同时还进行了深入的前期研究,使博物馆与城市发展、文化传统、精神定位相一致,与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2-3]。

我国在大力兴建水博物馆时,虽进行了前期规划和研究,但在规划设计理念落后、研究深度不足、缺乏创新意识和盲目从众等因素的影响下,建成的城市水博物馆与城市发展、城市文化传统、城市精神气质等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规划设计理念落后,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博物馆的设计理念正在发生革命性的变革,从传统的精英主义传统走出来的现代博物馆设计,呼唤博物馆向市民的回归,关注生活中的人已成为当代博物馆设计的核心内容。然而现有的水博物馆在设计的过程中,仍停留在实体建筑中展示生硬实物与图片的层次,通过说教向参观者灌输特定的内容,忽视了参观者思考的空间。此外,水博物馆与周边环境联结松散,没有与周边城市环境融为一体,难以提升周边的文化氛围和文化品位;(2)形式单一、缺乏新意。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新博物馆学运动提出,博物馆要冲出建筑物的束缚,走进市民生活的真实环境中。然而,我国现有的水博物馆设计,仍停留在传统的博物馆设计形式中,富丽堂皇建筑中摆放着“请勿触摸”的生冷展品。水博物馆展示的内容是源于生活的内容,如果只是以“请勿触摸”的方式让参观者看,而不让参观者通过参与融入其中,难以实现博物馆设计的初衷;(3)缺少专业人员,展陈资源挖掘深度不足。水利史、水文化博大精深,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由于缺乏专业人员的指导,现有水博物馆在形式和内容设计过程中,对博物馆的核心资源认识不清、各类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博物馆整体生命力不足,无法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4)展陈雷同,千馆一律。如在京杭运河“申遗”工作推动下,以运河为主题的博物馆在运河沿线各地大量兴建。笔者通过对现有的几座运河主题博物馆的考察,发现这些博物馆在设计理念、展示内容、展陈形式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相近的地方,彼此间缺少独特性。

2 城市水博物馆规划设计理念

2.1 博物馆规划设计理念博物馆自诞生以来,便有收藏、保存、展示和研究真实物件为核心职责。在文化、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变化下,博物馆也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职能。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博物馆学运动的兴起,修正了传统博物馆奉行不逾的“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的功能。新博物馆学将博物馆视为社会文化的象征,关注博物馆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和协调。博物馆规划设计工作更加注重博物馆与多元文化的整合、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等内容。生态博物馆理念和开放博物馆理念已经深入到当前博物馆规划设计中。

生态博物馆理念意义在于彰显民族文化特性和文化平等,即向人们展示民族的一切,展示什么是民族独有的,使人们能够以此为模范,懂得自己与世界其他社会团结的责任。生态博物馆是一种公共参与计划和发展的手段,应用所有可利用的方式方法,允许居民以自由和负责任的方式理解、批评和驾驭本社区所面临的问题[4]。

开放博物馆理念意义在于突破传统博物馆建筑的束缚,让市民可以在自己生活的环境中,接触到博物馆中的文物,从而改变博物馆只为少数知识精英服务的现象,其核心概念是市民有权并拥有博物馆的文物。开放博物馆模式突破传统博物馆的建筑与展示空间的限制,将博物馆的资源、文物、信息与服务带进社区生活[5]。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一种新的博物馆设计形式,即泛博物馆。如陈同乐[6-7]认为在后博物馆时代,博物馆的性能、功能、职能、效能正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呼唤泛博物馆的出现。进而有学者提出泛博物馆应该是具有开放的空间和娱乐化的功能,让本地人的日常行为成为博物馆展览的一部分[8]。虽然上述学者尝试性的提出了泛博物馆设计理念,但是并没有进行系统的界定。

2.2 城市水博物馆规划设计理念城市水博物馆,尤其是综合性水博物馆,注重城市独特水文化、水利史的挖掘与展现,并将其回馈给市民和参观者。这要求城市水博物馆必须挖掘区域文化,并将其以“平易近人”的方式展示出来。因此,在生态博物馆理念和开放博物馆理念的基础上,笔者重新界定了泛博物馆理念。泛博物馆理念是指在一个开放的没有束缚的空间中,将博物馆看作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让当地人更加深入的了解自己的文化,同时也向参观者展示自己的文化,进而实现知识的传播与文化的传承。或者说,泛博物馆冲破了传统博物馆的空间束缚,将博物馆功能和内涵延伸到社区、城市的各个角落,与普通市民的生活相联系,并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借此唤起市民、参观者对记忆的追思,实现文化的传承。

岷江流域具有的开放性的、民族性的水文化,应为都江堰博物馆规划设计的核心内容,笔者将泛博物馆的理念应用于都江堰博物馆的规划设计中。在布局上,都江堰博物馆是集场馆建筑、太平广场、休闲区一体的开放空间,园区与都江堰景区通过内江连通为一体,形成从都江堰渠首——离堆——南桥——仰天窝鱼嘴——博物馆区纵向景观视轴,实现由过去——现代——未来的时空转换;在功能上,实现“一体两翼”,兼顾休憩、商服、娱乐等功能,实现博物馆由精英主义传统向社区主义市民文化的转变[9],成为市民、游客休憩学习的场所;在展陈形式上,走出传统博物馆建筑的束缚,融入市民的生活场所,并实现由“请勿触摸”到“请您参与”转变,让展品成为游客可以去真实感受的“活物”。

3 都江堰博物馆规划设计

3.1 概况因都江堰水利工程而产生的都江堰城市水系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同时塑造了以走马河、江安河、柏条河、蒲阳河为主的城市水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市水景观,塑造了都江堰市优美的城市环境。汶川特大地震前,都江堰市有多处与都江堰水利工程有关的陈列馆,场馆分散,没有与都江堰景区形成有机整体,展陈的内容单调,缺乏专业挖掘,缺少个性化的特点,展示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与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的地位极不相称。地震给都江堰市的博物馆事业带来严重破坏,已有的展陈资源损失严重。

鉴于都江堰文化遗产的地位,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大禹故里、开水节等独具区域水文化魅力的旅游产品。都江堰有必要依托都江堰景区的优质资源,整合现有的文博资源,深入挖掘都江堰水文化内涵,建设独具都江堰水文化特色的综合性博物馆。

3.2 设计思想城市博物馆是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的积淀和缩影,城市博物馆主题应突出城市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使市民和参观者能够全面了解城市的历史和文化特色。由于先民对岷江水资源的利用创造了都江堰,孕育了成都平原,形成独具地方特色文化形式,因此都江堰博物馆设计过程中突出了“水文化是人民的文化”这一主题。

都江堰博物馆具体设计过程中通过(1)让水文化融入我们的精神世界;(2)亲近岷江,感悟它的生动与博大;(3)认识真实的都江堰,领略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4)寻找逝去的家园,体验灌区的农家生活;(5)保护江河,节水从我做起等5个方面的考量,提出开放性泛博物馆的规划设计理念,表达水与自然、水与人类、水与文明的关系,实现“水文化是人民的文化”的诠释。

3.3 设计目标通过实施精品馆、精品展的战略,将都江堰博物馆办成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精品博物馆,全面提升博物馆的收藏、科研、陈列、服务和管理水平,促进其管理、展览、旅游纪念品开发和服务业向产业化和社会化发展,增强博物馆的综合竞争力。

基于上述认识,博物馆规划设计应注重(1)博物馆展示与都江堰渠首现场实景相结合,选择典型案例,复原灌区居民原生生活形态;(2)提出传统水利工程、水力设施的室外展示的位置及相关展品外延功能的开发,以达到向公众向世界全面、生动地展现岷江水利文明,诠释都江堰水利工程所蕴含的技术与文化内涵;(3)表达不同时期的都江堰灌区人民生活形态、水管理的内容和形式,真实地展现两千年来,都江堰在洪水与地震、战争与和平、政治与宗教的影响下生生不息的真实场景,展示出灌溉文明与民俗民风相互交融的地域风情;(4)提出都江堰水神崇拜、图腾的设计,以反映都江堰特有的水文化内涵,岷江流域的民族文化;(5)园林设计、水景观设计应有地域特点并与周边景观相协调;(6)博物馆设计应体现低碳、节水、节能等现代化意识,赋予可持续发展观的建筑元素。

3.4 设计要点都江堰博物馆区东临都江堰大道,西接奎光路,天乙街横向穿越园区,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纵向穿越园区。规划设计中结合博物馆园区土地利用现状和博物馆整体定位,将博物馆园区分为3个功能部分,即博物馆主体馆区部分、太平广场部分、休闲区部分。

(1)博物馆主体馆区部分。博物馆主体建筑应为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现代建筑,体现节能、低碳、绿色的现代设计理念,要与都江堰景区的建筑风格呈现出对立统一的和谐;主体建筑的设计要体现出“水造天府”思想,主体建筑设计要象征性地表现出岷江——都江堰工程——成都平原三者之间的和谐统一。

(2)太平广场部分。广场的设计要体现出水对成都平原的重要意义,体现水为“天府之源”的设计理念。仰天窝鱼嘴处利用传统工艺和传统构件,复原传统的分水鱼嘴的样式。利用传统构件和传统工艺营造环境,点缀主题雕塑、传统水工构件、农耕器具等作为露天展示小品。设置游览者纪念墙,提供游客驻足涂鸦的空间。引水进入广场,利用鱼嘴、堰等传统工程,形成人工水系(水深控制20~50cm),复原传统灌区风光,展示传统水利机械,体验田园的生活场景。以竹园、传统农舍、渠道、卵石小路分割形成田园农艺体验区,种植油菜、紫云英、水稻、莲藕、小麦等本地传统农作物,营造具有地方特色色彩鲜明的田园景观。太平广场整体上实现水文化与传统水工建筑在点上的结合,水道与步道在线上的结合,水景观与农艺、园艺在面上结合。广场在功能上实现灌区传统分水配水工程、水工构件、农耕器械的展示,实现嬉水、赏水与农耕园艺的休憩体验,实现水道、田地、园林的田园生活体验。通过广场园林景观设计,降低博物馆周边的噪声,增加湿度,形成具有博物馆功能的城市田园。

(3)休闲区。沿蒲阳河和柏条河设计亲水长廊,提供游客驻足休憩场所。布置酒吧、茶吧等休闲设施,点缀传统农耕器具和生活用品,提升都江堰市的文化品质。

4 水博物馆设计启示

(1)关注人的需要,提升水博物馆生命力。人对收藏的需要,促使了博物馆的诞生和不断发展。现在博物馆规划设计正在经历着以展品为主到以观众为主,以“请勿触摸”到“欢迎参与”的变革,向观众需要回归正成为当今博物馆规划设计的主题。因此,水博物馆的规划和设计不仅立足于现在人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未来人的需要;水博物馆的规划设计不仅要源于生活,也要引领生活方式变革。只有将人作为博物馆设计的核心,博物馆才会有无尽的生命力;(2)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品质。文化已成为城市的内在生命力,博物馆是展示城市文化渊源、文化传统和文化积累的窗口。中国的水文化博大精深,将水文化的内涵和精髓融入到水博物馆的规划设计中,不仅可以更好地保留和传承地方的传统文化,还可以提升博物馆的内在生命力,带动城市文化的发展,提升城市整体素质和城市品位。

[1]ICOM.ICOM Statutes[M].Austria,August 24,2007.

[2]王子怡.博物馆——城市之心[J].装饰,2007(2):7-10.

[3]秦楠.毕尔巴鄂的奇迹与迷惑[J].世界博览,2010(10):32-33.

[4]雨果·戴瓦兰著,张晋平译.生态博物馆和可持续发展[J].中国博物馆,2005(3):29-30.

[5]陈佳利.社区互动与文化参与新途径:探莱斯特郡开放博物馆的理念与实务[J].博物馆学季刊,2009,23(2):21-40.

[6]陈同乐.后博物馆时代——在传承与蜕变中构建多元的泛博物馆[J].东南文化,2009(6):6-8.

[7]陈同乐.在传承与蜕变中构建多元的泛博物馆:以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建设为例[J].建筑创作,2010(10):108-117.

[8]张沛,程芳欣,田涛.西安“泛博物馆”城市文化体系搭建及规划策略初探[J].建筑与文化,2011(2):98-100.

[9]黄秋野.21世纪现代城市博物馆发展趋势[J].装饰,2004(12):18-18.

猜你喜欢

都江堰规划设计博物馆
拜水都江堰
城市规划设计中的生态城市规划设计措施研究
博物馆
都江堰2275周年大事记
——
李冰与都江堰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
露天博物馆
都江堰:散居院落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