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出去”的故事可圈可点

2012-08-15本刊评论员

中国石油石化 2012年7期
关键词:鲜血走出去原油

○ 文/本刊评论员

论坛

“走出去”的故事可圈可点

○ 文/本刊评论员

我国石油人用自己的汗水、孤独甚至鲜血和生命,践行着“走出去”、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方针,肩负起中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的使命。

上世纪80年代,当原油年产量达到一亿吨规模时,中国实现了原油供给自给有余。那时候的石油人充满了自豪感,并得到社会的高度尊重。当原油年产量稳定在两亿吨水平时,中国已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快速攀升现在已达56%。此时的石油企业特别是三大石油央企,却频频陷入舆论的漩涡,成为抨击的对象。这令许多人感到不解。其实,无论是过去的被“捧上天”,还是今天的被“摔在地”,都源于当时的历史背景。

1993年,中国正式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从那一年开始,靠“自力更生”起家的我国石油人,迈出了“走出去”的第一步。二十年风风雨雨,如今我国石油人的身影遍布全球,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分别赢得了5000多万吨、2300万吨和1000万吨的海外权益产量,总和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大庆油田”。对于国际能源市场的一个“后来者”,一个从零开始的挑战者,中国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更为不易的是,这8000多万吨海外权益产量背后的故事。

在没有“走出去”之前,束缚我们手脚的麻烦主要来自认识障碍、意识障碍和政策障碍等。一旦实现了自我突破,驰骋的天地宽了、表演的舞台大了,运作的能量随之突飞猛进,但与此同时,风险如影随形。离开了祖国的庇护,在异国他乡,所有可能遇到的不确定因素,只能靠自身的应变能力随机处置。这对一个人、一个团队、一个企业是综合素质的严峻考验。

“走出去”谈何容易?诸如政治风险、法律风险、技术风险等盘根错节,哪一个处置不当,都可能“败走麦城”。

近年来,随着“走出去”规模扩大,中国的境外企业已发展到18000多家,在外人员约120万人,资产总量超过1.5万亿美元。这其中包括能源企业,包括三大石油央企。面对如此规模的海外投资,如何保证企业安全、资产安全、人员安全,已经成为一道严峻的国家课题。远的不提,去年西亚北非动荡蔓延到利比亚后,中国政府实施了史无前例的海外大撤侨,在极短的时间内,将3.5万中国公民从陷入战乱的利比亚安全撤出,赢得了全世界的赞叹与尊重。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企业也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当然,与财产损失相比,人的生命更宝贵。进入2012年,针对中国企业海外员工的恐怖袭击事件接连发生。这是和平年代在正当生产经营过程中,中国员工付出的鲜血与生命的代价。

所以,我们首先为那些在海外市场开发经营、开拓进取的石油员工们的大无畏精神感到自豪。他们在用自己的汗水、孤独、寂寞甚至鲜血与生命,践行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方针,肩负起中国经济长期快速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神圣使命。尽管8000多万吨海外权益产量仍属杯水车薪,但这已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开端。我们有理由为这来之不易的成绩而自豪和骄傲。

当然,这远远不够。石油企业“走出去”二十年积累的经验教训实在太多,既可圈可点、可歌可泣,也发人深思、令人警醒。与老牌跨国石油巨头的经营业绩、人员素质、工作效率相比,中国企业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们在提升业绩、提高素质、提速效率的空间还相当宽敞,潜力非常之大。

海外开拓经营的风险之一,就是舆论环境。为了确保“走出去”的成功率,有些事情在“水落石出”之前,企业不好过多地渲染和描述,这也造成了国内许多人对石油企业“走出去”缺乏了解。不了解就容易产生误解,使得一些空穴来风的指责有了发酵的土壤。于是本期刊物就想讲讲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故事,从蹒跚起步开始。

猜你喜欢

鲜血走出去原油
用鲜血播种
用鲜血浇铸的战地日记——追记志愿军张子丰的革命烽火岁月
含蜡原油非牛顿流变特性
七年蝉
大数据是“原油”,不是“汽油”
烈士的鲜血浇灌出民族解放胜利之花——学习“狼牙山五壮士”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