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生态港口建设现状分析及启示

2012-08-15邵超峰鞠美庭

中国港湾建设 2012年1期
关键词:港区港口环境保护

邵超峰,鞠美庭

(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天津 300071)

生态港口又称绿色港口,是既能满足环境要求又能获得良好经济利益的可持续发展港口[1-2],它的核心目标是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效的港口经济,建设高度生态文明的港口,实现港口及其腹地社会-经济-环境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建立以港口为龙头的现代交通、物流、临港工业和综合服务体系[3]。因此,生态港口是从源头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水产资源和港口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环境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载体。建设生态港口是将“港区-人-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理念,渗透到港区建设发展相关的各项行为之中,通过调整港区产业结构,提高港口作业技术水平,合理规划港口产业布局,最大限度地提高港口经济活动的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强度,提高经济效率,最终实现港口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国外生态港口建设现状分析

随着当今世界对环境保护重要性认识的不断加深,各国政府以及港口当局也日益意识到港口发展与环境保护的不可分离性,尤其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大港口纷纷提出要建设生态港口,并在港口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过程中加强了对环境影响的预防和保护工作[4-5]。

1.1 美国加州长滩港

美国加州长滩港是“绿色港口”的倡导者之一,在绿色港口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为世界瞩目,是全球绿色港口建设的楷模[6-7]。作为美国西海岸重要的贸易口岸之一,长滩港对地区经济的影响非常深远,目前每年通过长滩港的进出口贸易总值达1 000亿美元。但随着吞吐量的逐年上升,污染也日益加重,如何解决二者之间的矛盾,促进港口的良性发展,就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2005年1月,长滩港首次推出“绿色港口政策”,制订了包括维护水质、清洁空气、保护土壤海洋野生动植物及栖息地、减轻交通压力、可持续发展、社区参与等七方面近40个项目的环保方案,目前长滩港水质已达到10年来的最佳水平。

绿色港口政策是减少港口运营过程中对环境负面影响的综合方法,作为建立环境友好型港口的指导方针,它主要包括5个导向原则:保护群落免受港口运营导致的不利环境的影响;分清港口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是处于领导地位还是从属地位;促进港口的可持续发展;采用最有利的技术以避免或减少环境影响;推进社区参与和社区教育。

长滩港的绿色港口政策包括6个基本元素,每一个都有独立的总体目标:野生动植物——保护,保持和恢复水生生态系统及海洋生物栖息地;空气——减少港口的有害气体排放;水——改善长滩港的水质;土壤/沉积物——去除、处理或实施以使其能重新利用;社区参与——就港口运营和环保规划与社区互动,并进行社区教育;可持续性——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到港口设计、建设、运营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1.2 美国纽约—新泽西港

位于美国东部的纽约—新泽西港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港口扩建和部分设施的改造并大量采取环保措施,以适应美国联邦政府强制推行的绿色港口政策和缓解来自居民和环保主义者的压力[8]。目前这些措施已经取得良好的效果。港口主要从港区运营、船舶监控、环境监测等三方面入手,为建设“绿色港口”作出不懈努力。早在2004年,纽约—新泽西港就开始在公用泊位和船舶给养区域执行EMS(港口环境管理体系),后来逐渐扩展到航道疏浚以及码头操作等各个方面。同时,港口经营方利用污水处理系统处理港口的污水,并且大力推行可再生设备的使用,注重更新码头的装卸设备,淘汰大批严重污染环境的设备,尽量使其现代化电气化,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此外,港口积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拓建高速铁路和改善港口物流系统的方式来缓解因交通压力而产生的环境问题。

1.3 澳大利亚港口

澳大利亚政府非常重视环境保护工作,联邦政府下设的环境保护管理局,负责制定各种环境保护条例和法令[9]。澳大利亚海岸线长3.7万km,有一定规模的沿海港口达70多个。海港建设、发展和运作均涉及海洋环境保护诸多问题,如海洋污染、水生物生存、沿海水域、陆域环境等。他们不允许在建设港口和港口生产运作中发生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情况。

环境保护管理局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和伦敦法(防止海洋污染法)制定具体法令和条例,成为港口开发建设、经营以及航运发展所必须遵守的法令。在港口建设中,要配备收集船舶垃圾设备、回收船舶废水及防止石油污染设备,以尽量减少对水、对陆地、对大气的污染源。一般不允许向海洋倾倒废物。凡需倾倒物质入海的,必须向环保部门申请,征得许可,领取许可证到指定地点倾倒。到1994年,联邦政府环保局发放了205个许可证,多为海洋疏浚抛泥所用。

澳大利亚在港口开发建设中,十分重视港口规划与港口所在城市规划的协调一致,也十分重视环保部门的“一票否决权”。他们的港口规划必须包括环境规划,规划执行过程也是港口不断发展的过程。为了满足环保要求,对较大港口和经常倾倒物质的港口均制定有长远环保规划,一般都是由港务局和环保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因此,各州和港务局在港口规划建设和港口一切活动中均非常重视调查,认真论证港口开发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并相应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

1.4 日本港口

日本近年来对生态平衡、创造舒适环境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开始致力于符合联合国环境最高级会议原则的环境,即持续发展的世界环境为最终目标有关环境项目及确保生物多样性的环境项目[10]。1995年日本运输省制定的《全球一体化时代的港口》的长期港口政策中,明确提出生态港口的概念,其基本的政策取向是使港口开发与沿海环境和谐,建立环境宜人、高质量的滨海区,丰富人民生活。日本在围海造陆进行港口建设的同时对海域环境进行建设,包括规划时对海上公园、沿岸景观、野鸟栖息地、绿地等亲水空间进行统一规划。如广岛港五日市的港湾建设规划就充分体现了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该港湾建设围海回填总面积约154万m2,新陆地在规划布局时不仅规划了扩大港口流通中心的建设用地,同时规划了港湾环境建设包括城市开发、公园绿化等用地,其分配比例是码头及港湾关联用地占25%;城市开发包括住宅、教育设施、城市设施、垃圾处理、中小型企业等用地占38%;交通机能用地占9%;公园绿地包括一般公园、港湾绿地、野鸟园等占28%。而且在开发过程中,由于相邻的八蟠川河口部的浅滩是广岛县内屈指可数的水鸟生栖地,而五日市的回填工程占用了大部分浅滩,为了保护水鸟在此继续生存,又在回填区的东侧新建了与原浅滩相同的人工沙滩24万m2,使鸟类仍有栖息之地,并成为丰富市民生活的场所。可见日本港口在保护港区生态平衡、建设绿色港口方面确实处于领先地位。

1.5 英国港口

在交通环境部下属的海洋污染控制中心的监督下,英国各港口对环境保护工作非常重视[11]。如圣费利克斯港口建立自己的环保队伍和船舶、码头废弃物接收处理设施,港区内由港方进行环保执法。利物浦港设有环境污染监测控制中心,负责港口环境监测、管理及海上应急计划。伦敦港的环境保护、港区商业用途和娱乐用途的协调、两岸管理及河口自然保护区和船舶污水、垃圾接收处置由伦敦港务管理局统一负责。各码头每年要向港务管理局提供环保及应急计划,各港口每5 a向环境署和海洋污染控制中心提供环保及应急计划,提出具体目标、措施和实施办法,各级有明确的责任和监督措施。港口积极采用先进实用的环保防治技术,对各类污染进行防治。采用“干、湿”两大基本除尘方法对港口作业粉尘进行防治。如利物浦港,煤码头采用的是劳斯莱斯公司的电脑自动控制洒水系统,传送带密封,接转落差部位设干式除尘装置或喷水装置,堆场设喷水装置,车辆出港需经洗车装置冲洗。电厂燃煤经冲洗后由专用小型自卸火车进行运输。在大气污染防治上,主要将民用燃煤改为燃气和电热,将燃煤取暖改为电暖。在废水处理技术上,港区建有雨水、生产生活污水集水系统,各种废水经处理场处理后,或循环使用(主要洒水用),或达标排放。在海洋、河流溢油应急处理技术方面,遥感技术已得到实际应用。此外,港口还十分重视环保管理理论的研究和公众环保意识的提高。

2 国外生态港口实践经验分析

通过对以上案例的比较和研究,可以发现国外生态港口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2.1 在港口规划中融入环境保护理念

任何一个港口建设都是从规划开始的,在港口规划的制定过程中考虑低碳环境因素,可以保持港口建设与环境的协调性,更合理地使用水域、岸线、土地等资源,使港口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适应环境保护两方面的要求。

2.2 重视环境规划

港口的规划不单纯考虑经济因素,而是综合考虑经济、社会与环境因素,使港口的发展适应环境条件,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港口环境规划有利于港口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提高污染防治效率。

2.3 重视环境管理

港口的环境管理,特别是在运营期间的管理,是港口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管理成效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港口可持续发展实施的前景。通过港口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尤其是有关港口经营、发展中的环境保护配套法规的落实,建立完善的港口环境保护立法体系,加强对港口环境保护方面的执法力度;通过港口规划建设全过程的环保监督管理、环保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主动参与港口的环境保护建设。

2.4 重视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配备器材、完善网络、建设导航系统以及完善应急监测装备体系等,实现陆源排污实时监控和预报预警、海洋生态监控区的实时监控;通过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港口污染物的达标排放,推进港口污染治理、生态修复及建设工作,改善港区环境质量。同时,注重应急防范能力建设、制定完善的港口环境风险防范管理对策与应急计划。

3 我国生态港口建设现状

伴随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进一步深化,我国港口的环境保护工作也得到进一步加强。目前,上海港、天津港、秦皇岛港、深圳港、营口港等港口相继提出建设绿色生态港口的口号。

3.1 上海港

上海港近年来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港口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环境保护,坚持贯彻落实国家环境保护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坚持环保科技投入,强化环境管理,保护港区水陆域环境和生态环境,以港兴城,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从2004年开始,上海港口管理局根据上海市市政府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和措施,及时地把如何实践上海地区“生态港”建设列为重要研究课题。在课题中初步提出了建设“生态港”的定义、标准、条件、目标和措施。在《上海港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实施计划》颁布实施的基础上,上海港于2005年初在我国率先开展生态港口建设规划方面的研究,并积极探索“上海港环境保护管理办法”。上海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施工时,作为国家环保总局在国内第一批环境监理试点项目,改变以往环境保护工作的末端控制为过程控制。同时,洋山港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通过及时清理废物,有效保护了港区水域环境,促使洋山港的海域能够持续满足海水水质四类标准要求。

3.2 天津港

天津港环境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当时的主要工作是港区的初期绿化、“三废”治理以及锅炉、茶炉等燃烧设备的消烟除尘,进行环境监测,以及进行一些港口初期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国家环境标准提高以及天津港货物吞吐量不断增长,特别是逐步扩大了煤炭下海的规模,使天津港环保工作呈现出任务重、难度高的特点。2009年,天津港在我国率先实施生态港口建设规划,实行“装卸生产清洁化、污水处理达标化、节能减排标准化、道路周边林带化、功能设施景观化、环境卫生标准化”,大大推动了港口的生态环境建设。

1) 实施“蓝天工程”,不断改善港区大气环境质量。为了控制港区大气污染,重点开展了以下工作:食堂大灶改燃;采暖锅炉双重治理;港区煤尘专项治理;完善港区生产及生活固体垃圾的处理设施;加快港区绿化建设步伐,营造国际港口的生态环境。通过上述环保举措,有效地改善了港区的整体环境。2003年以来,天津港新港地区大气环境质量好于二级良好水平的天数已超过85%。

2)实施“碧水工程”,保护港区水域不受污染。近10年来,为了执行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和国际海事组织公约,贯彻天津市政府关于实施“碧水工程”的精神,天津港对港区生活、生产污水以及船舶含油污水进行了有效的治理,加大了港区污水治理力度。

3) 实施港口规划布局调整。为了持续改善港区环境质量,采取了消除与限制并举的治理措施,优化港口布局,将港口分成北疆港区和南疆港区,形成“南北疆并举,黑白分家、南散北集、两翼腾飞的战略格局”,推进货场喷淋设施建设、大规模的港区绿化建设,实施了“北煤南移”战略,使港区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在此基础上,天津港以建设世界一流大港为目标,在发展中不断改善环境,港口建设已从过去注重生产性项目建设向生产性项目与环境改善性项目并重的方向转变。

3.3 大连港

大连港在2008年初着手制订绿化建设工作规划,提出用3a时间将大连港打造成现代化绿色环保港口的目标。

1) 建立健全海域海岸污染防治应急预案。大连市针对港口营运期污水、垃圾治理建立健全了海域海岸污染防治应急预案。严格控制港区污水、垃圾排放量;对建设期遭受污染的主要渔业资源实施生态修复和环境整治方案,最大限度降低污染物浓度和毒性;建立健全防范程序,做好溢油污染、危险货物泄漏事故应急反应系统及防治对策等。大连港务局所属的很多公司都已按要求配备了完备的污染处理设施。

2) 推广新工艺、新技术。大连港在工程环境管理中除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程序和环保法规进行管理外,还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重视用科技对方案进行优化。例如在矿石码头工程施工中,应用中水回用工艺将喷洒除尘的水收集后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合格后再重新回到喷洒流程中重复使用,这样既避免了污水进入海域造成污染又为喷洒提供了水源,节省了宝贵的淡水资源。

3) 新项目建设工程与环境保护兼顾。大连建设东北亚国际重要航运中心时,在扩大港口建设规模、提高港口建设速度的同时,注重保护好工程周边的海域环境和生态环境,使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相互兼顾、相互统一,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在多项海岸工程中,实施了环境监管和监督监测工作,开始逐步探索尝试建立海岸工程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制度。

3.4 秦皇岛港

秦皇岛港的环境保护工作是随着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为起步阶段,重点是对“三废”进行污染控制,减少或降低污染物排放量;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为港口环保创业阶段,重点是做好港口建设的“三同时”管理,把污染防治纳入到基本建设环境管理中,从尾端的治理转向中端和首端的防治,有效地控制了污染物排放,同时在这阶段还加大了管理力度,“管理办法”、“考核办法”相继出台,企业环境保护水平得到较大提高;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为巩固提高阶段,这一阶段国家环保法规不断完善,企业经营也相继发生变化,秦皇岛港环境保护工作坚持从强化管理入手,陆续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适合港口实际的环境管理制度,逐步形成了规范的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建成了一套比较齐全的环保设施体系,环境监测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了一支较完善的环保组织体系。秦皇岛港重点开展了目标责任制,环境目标管理、实施动态环境考核,岗位培训,实施总量控制,规范污染物排放口,以及强化环保设施管理等,提高了港口环保工作的地位,控制了环境污染。

在污染防治工作中,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不断引进新技术、新手段,补充改造污染防治设施,建立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污染综合防治体系。为进一步加强港区的环境治理和保护,秦皇岛港计划将从2007年起到2015年,投资10亿元加大对港区的环境治理和保护,重点治理和控制煤粉尘污染,进一步搞好港口的绿化,把秦皇岛港建成绿色枢纽、生态良港。

3.5 深圳盐田国际

自1994年开港以来,盐田国际一直都在推行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策略,努力建设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的生态港口,严格执行国家相关环保法规,建立了严格的环境监测制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贯彻环境保护理念。不断提升港口作业技术水平,努力降低能源消耗、循环使用材料物资,有效减少污染和废物;在制订业务计划、码头设计规划及基础建设时,充分考虑环保因素;鼓励重视环保的供应商和承包商,使他们也对环境保护做出积极贡献;鼓励员工参与环保活动;在进行对盐田环境有影响的发展项目、交通工程及其它工作时,优先处理好环保问题;主动收集、分析并向相关单位及人士公布环境质量指数,确保符合环保要求。

2) 进行技术改造,节约能源消耗。针对港口作业多为耗电、耗油设备的现状,制定了多项节能措施:改善设备用电功率,减少故障,延长柴油发电机的设备寿命;对龙门吊进行“油转电”改造,使原来由柴油发动的生产机械改为电力发动;修改线路、调整控制,对岸吊进行改造,以节约用电;引入安全、环保的新能源,在港口作业环境中鼓励企业采用太阳能等低碳能源。

3)开展“海铁联运”,倡导绿色运输。盐田国际拥有一条专用疏港铁路——平盐铁路,利用这一专用疏港铁路可以延伸港口服务,既带动中西部发展,又以节能环保的绿色集疏运方式,为生态港口建设做出贡献。

4) 清洁生产作业,回收废弃物资。盐田国际将保护港区海域、减少靠港船舶对环境的影响列入生产过程进行控制。港口运营中,严格处理污水、船舶垃圾、回收港口作业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为了加强对水质的检验,盐田国际每年邀请独立第三方对港区水质进行检验,并与环境监测单位合作,共同在港区周围设立环境监测点,以随时记录大气、水、声环境发生的变化等。

5) 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圳港通过老码头进行节能技术改造,新码头引进全套环保设备,积极与国际先进港口开展环保合作(深圳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与美国加州长滩港签订《关于环境保护倡议协议的备忘录》),争创“环境友好生态港”。

4 我国生态港口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2004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因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掀起了我国港口建设的一个新高潮,解决港口建设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迫在眉睫。当前,我国港口整体上处于第二代港口向第三代港口转型的过程中,落后国际先进港口二十多年。长期以来,由于港口在规划建设时缺少对环境保护问题的考虑,港口经营者的管理理念中缺少环境保护意识,港口的生产装卸过程缺乏污染处理设施等诸多因素,导致我国港口环境遗留问题比较严重。当前港口的生态环境建设大都停留在港区绿化、污染源的治理等低端层次上,对港口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节能减排措施的实施以及港口环境管理体系的创新等诸多环节还存在很多误区,港口的环境保护政策缺少相应的实施/管理条例,生态港口规划与设计方面的研究工作非常欠缺,没有形成系统的生态港口评价指标体系与建设规范。同时,部分港口的快速发展超过了区域资源环境的支撑能力,导致过度占用岸线与土地资源。因此,我国生态港口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规模过大,资源、环境难以承载。港口的发展规模主要是指吞吐规模和占地规模,前者包括通过能力、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以及港区、泊位、航道、锚地数量等,后者则包括港区占地面积、占用海域面积,占用岸线和航线长度等。根据部分港口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统计结果,2004—2010年珠海港、大连港和厦门港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的增幅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其中珠海港的发展规划超过《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中该港发展规模近80%;珠海港、大连港、南京港和厦门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了9.0倍、3.1倍、2.6倍、1.3倍[12]。

2)环境保护规划不完善,且相对滞后[13]。当前,我国港口岸线规划、港口总体布局规划及其配套设施规划都很完善,但环境保护规划则明显不足,相对滞后。环保规划一般仅对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环境影响提出管理和防治措施,而且针对性不强,还缺乏相应的监督、惩处及补救措施。其次,缺乏生态补偿机制和恢复措施。再次,缺乏有针对性的、完整的风险防范和应急反应体系规划。目前,我国石油需求量与日俱增,水上石油运输将占主导地位,一旦出现大的溢油、化学品泄漏和危险品爆炸等事故,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严重的环境破坏。

3) 海铁联运水平比较低。目前,我国大陆港口集装箱疏运主要依靠公路,其次是水路,铁路运输仅占很小的份额,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以上海港为例,2009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 500万TEU,但铁路运输也只有10万TEU左右,许多港口还未有实质性的起步。制约水路与铁路集装箱联运的主要原因是,水运与铁运的运载设备及集装箱技术标准不一致,铁路缺乏相应的场站和装卸设备以及货物代理经营权和网络,铁路与集装箱港区没有实现转运对接,铁路运输的体制机制不够开放,市场化程度有待提高等等。海铁联运难,这将严重影响港口和铁路作用的发挥,制约内陆腹地经济发展,加剧公路运输压力,也不利于降低货物运输成本和保护大气环境以及运输安全。

4) 争建国际航运中心或枢纽港以及干线港。在我国大陆,随着开放型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从北到南许多港口都在奋力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或集装箱枢纽港以及干线港。如在环渤海湾地区,20个左右城市遥相呼应,60多个港口星罗棋布,大连、天津、青岛港的发展目标都是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目前,大连港吞吐量达到2.5亿t/a、集装箱吞吐量750万TEU/a,天津港吞吐量达到3.5亿t/a、集装箱吞吐量1 000万TEU/a,青岛港吞吐量达到2.6亿t/a、集装箱吞吐量1 100万TEU/a,三足鼎立的竞争局面已经形成。此外,一些沿海地区,不管条件如何,都提出建大港口的要求,实施以港兴市战略。这导致各地港口为了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靠降低运输服务成本来吸引客户,带来无序竞争和港口企业正常利益的流失,不利于提高港口企业的竞争力,成为资源节约型港口建设的重要阻力。

5 生态港口建设对策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建设生态港口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我国港口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通过树立环保理念、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坚持环境友好资源节约型的发展模式,整合现有的港口资源,进行科学布局、合理利用,把港口发展和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人与港口、环境和谐统一、协调发展,把我国港口建成碧海蓝天、文明环保的现代化港口。绿色生态港口建设考虑港口的活动及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后果,是从宏观上保持港口建设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保持港口建设与环境的协调性,使港口在运营过程能减少对区域环境的污染,使港口建设满足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要求。

5.1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港

从港口规划、布局到建设、生产,全面落实环境保护措施,实施全过程的环境监督管理,实现港口的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实现港口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共同提高。要把港口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港口,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去重新审思港口规划布局与功能分区,优化港口的资源配置,避免各港口的无序竞争;改变“重效益、轻环保,重眼前、轻长远”的粗放型发展观念,建立“效率、效益、环保、节约”同步抓,同步严格管理、严格考核的机制,通过开展绿色物流、提升工作效率、革新装卸工艺等措施,有力推进港口节能减排方案的落实,使港口行业的单位产值能耗至少达到国家控制标准之内;积极发展环境友好型装卸工艺,推进港口企业清洁生产审计工作的力度;完善港口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的同时,建立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大力推进港口循环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完善有关港口和港口企业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方面的标准、法规、实施条例等,实现生态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港口建设标准统一、法规齐全、执法监督管理体系规范有效。

5.2 开展生态港口规划研究

规划是港口建设与发展的行动指南,开展生态港口规划的研究工作是对建设生态港口的最有力支持。在港区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港区海洋环境容量研究、港口建设发展环境影响分析、海洋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以及国外生态港口建设模式与经验分析等基础研究上,严格遵循港口不同功能类型和地域环境来制定相应的工作要求和重点,对已建和规划建设的港口,按照建设期和运营期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生态建设要求、策略与改善港口生态功能的规划和原则。

5.3 建立生态港口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港口的大发展,一些地方纷纷提出建设“生态港口”、“绿色港口”、“环保港口”等绿色概念港口,但是这些港口,也存在良莠不齐乃至名不符实的现象。目前对生态港口的定义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缺乏相应的评价工具。为推行生态港口工作,需要有评价工具来衡量港口的性能水平,并形成有标准可依的指标体系。目前,我国已经先后发布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标准》等一系列考核区域生态建设成果的指标,结合港口自身生产和运营的特点,建立生态港口评价指标体系来指导和评估生态港口建设的成效。

5.4 充分发挥港口区域经济特色

积极发展以临港产业为城市产业主体的发展新模式,将以往的“城以港兴”和“港以城荣”,发展成为“港即是城”和“城即是港”的模式,使港口与区域发展战略实现无缝接轨。加强市场对接,积极主动地融入腹地市场,拓宽港口经济辐射领域,将港口服务延伸到腹地,构筑畅通的现代物流运输通道。加强与港口上下游关联产业的合作,积极开展港企、港航、港铁、港港间的合资合作,构建良好的物流平台,延伸物流产业链条。

5.5 促进港口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

坚持港口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建立区域港口合作机制。从港口内部的整合逐步拓展到与港口相关联的外部整合,实现港口间协同竞争、错位发展;通过集约化经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减少中转运输环节从而提高港口整体效率和经济效益。根据《全国沿海港口布局规划》,我国沿海港口划分为环渤海、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珠江三角洲和西南沿海5个港口群体,通过群体内综合性、大型港口的主体作用,建立行政管理、产权纽带、联盟经营等多种渠道下的“组合港”,推动港口间的合作。

加快信息化建设,大力拓展港口保税、物流分拨、贸易、金融保险、对外投资、信息服务等综合功能,改善口岸环境,提升港口促进腹地经济发展的能力,建立高效的口岸监管系统,推进自由贸易港发展,进一步提高港口效率。同时,在港口的技术结构上,坚持管理技术信息化、控制技术智能化、位移技术高效化和环保技术绿色化的发展模式,以现代的数码、定位信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推进数字化港口建设进程。

[1] 姚荣,陈晓峰,张娜.绿色生态港口简析[J].人民长江,2003,34(5):28-29.

[2] 邵超峰,鞠美庭,何迎,等.基于DPSIR模型的生态港口指标体系研究[J].海洋环境科学,2009,28(3):333-337.

[3] 邵超峰,鞠美庭,楚春礼,等.我国生态港口的建设思路与发展对策探讨[J].生态学报,2008,28(11):5 601-5 609.

[4] A K Gupta,S K Gupta,Rashmi S Patil.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plan for ports and harbors projects[J].Clean Technology Environmental Policy,2005(7):133-141.

[5] 杜宏云,施红星.港口开发与环境保护[J].综合运输,2004(4):30-32.

[6] 吕航.美国的绿色港口之路[J].中国船检,2005(8):42-44.

[7]程健敏.美国洛杉矶港和长滩港实施洁净空气行动计划的背景和目标[J].中国港口,2007(4):42-43.

[8]郭保春,李玉如.纽约—新泽西港绿色港口之路对我国港口发展的借鉴[J].水运管理,2006(10):8-10.

[9] 李伟红,李定国,黄小平,等.澳大利亚港口信息化建设的启示[J].中国水运,2004(6):13-14.

[10] 薛曼华.中日韩三国港口环保比较[J].中国港口,1999(1):43-44.

[11] 丁军海.英国的港口环境保护[J].交通环保,1998(5):36-39.

[12] 刘磊,马铭锋,杨帆.我国部分港口规划存在的环境问题分析及对策建议[J].中国水运(学术版),2007,7(2):21-24.

[13] 张生光,鞠美庭,邵超峰.我国港口发展的环境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环境管理丛书,2008,(1):26-30.

猜你喜欢

港区港口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
聚焦港口国际化
中国港口,屹立东方
环境保护中水污染治理措施探讨
港口上的笑脸
港区使命
开放的港区赢得转型期待
港区文化牌
基于环境保护的城市污水处理
港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