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患者深静脉穿刺困难原因分析与处理
2012-08-15刘利君陈庆龙孙启芳宫建国
刘利君 陈庆龙 孙启芳 宫建国
深静脉穿刺置管主要用于抢救治疗急危重症患者,血液透析,维持患者输液,监测中心静脉压,在急诊科、ICU和麻醉中应用广泛。常用的方法包括股静脉、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三种穿刺置管法。通常情况下,最常用的是通过体表标志结合触摸动脉搏动确定穿刺点和穿刺方向,文献报道穿刺成功率达95%[1]。但是,在临床上尤其是急诊患者,常常会遇到穿刺困难病例。
导致深静脉穿刺困难的因素很多,主要有[2]:①患者肥胖,导致动脉触摸不清,穿刺定位不准,穿刺针的方向和深度不易掌握。②体位不理想,引起深静脉的方向和位置发生变化,有时扭曲、受压,以及动、静脉解剖关系改变。③患者不合作(意识不清、醉酒、精神患者),导致失败率升高,副损伤的可能性增加。④血管位置变异,解剖畸形、静脉狭窄或阻塞。⑤颈内静脉血栓形成;静脉壁夹层血肿。⑥体质虚弱,静脉压低,静脉壁塌陷。穿刺困难导致发生并发症的机会增加。其并发症的发生随选择的静脉不同和操作者的熟练程度而不同。主要有:出血、血肿、血胸、气胸、空气栓塞、心包填塞、动静脉瘘、神经损伤和感染等。近年来有发生霍纳(Horner)氏综合征和导管断裂并遗留于心脏的罕见病例报告。多因穿刺操作不当和患者不配合引起,虽然发生率不高,但后果严重。
临床上前三种因素容易发现,并引起重视。采取相应措施,多数可以解决。而后几种情况少见且难以发现,在临床上极易忽视。只有通过超声、CT等影像学检查才能发现。解剖变异和解剖畸形是最主要原因,有资料发现颈内静脉85.2%在颈总动脉的外侧,12.5%在其前方,1.1%在其内侧,1.1%在其后方。转头角度也是不可忽视影响因素,以往研究表明,在80°和90°角度下,动静脉会明显重叠。文献推荐理想的转头角度不应超过45°,对于体表面积和体重指数大的人群,理想角度为30°,而体表面积及体重指数较小的人群,理想角度为45°或60°;在一篇穿刺体位(头偏向对侧)使用超声评估颈内静脉和颈动脉关系的研究中:有54%患者的颈总动脉内径的75%与颈内静脉重叠,而非颈内静脉位于颈动脉的外侧,核磁共振与超声检查结果一致[3]。
文献报道和我们遇到的病例都是在多次穿刺失败后,经超声检查后才发现原因,并在超声引导下穿刺成功。临床上可能有很多患者深静脉存在变异、畸形或狭窄等因素,盲穿失败后,往往认为是操作技术问题,改换其他静脉穿刺成功,因而真正的原因未被发现。文献报道的深静脉穿刺困难或失败病例几乎均与解剖变异、畸形及静脉塌陷有关,确定原因的手段都是通过超声检查。因动、静脉解剖关系存在变异、或体位改变导致静脉与动脉的解剖关系由内外毗邻变为前后重叠者,在穿刺过程中,当用手指触摸按压动脉时静脉同时被压瘪,导致穿刺失败;另外,静脉管壁存在夹层、增厚和管腔狭窄,同时伴有动脉、静脉解剖变异以及肿瘤挤压引起静脉位置、结构发生改变而导致穿刺困难处理的病例,我们在临床也是最终通过超声发现并引导穿刺成功。由于急诊患者多为意识不清,不易配合,病情危重,需要紧急处理,必须争分夺秒。因此,我们的处理原则是:①进行深静脉穿刺时,尽量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生操作,以避免因技术不熟练导致的穿刺困难或失败。②在操作方法正确的情况下,如果3次穿刺失败时,必须利用影像学检查,明确原因后引导操作。切不可盲目乱穿,从而引起不必要,甚至是严重的并发症。由于超声安全、方便,准确,不仅是深静脉穿刺困难时明确病因的好方法,而且使穿刺方向和深度更准确,更可靠,相关的并发症降到最低。因此,在急诊患者深静脉穿刺困难时,一定要及时应用超声等影像学技术。
[1]刘波,史忠,陆海华.等.颈内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局解手术学杂志,2007,16(3):170.
[2]姜东升,陈艳,周丽娟.右颈内静脉双腔血透管置管困难因素分析及超声引导置管的评价.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8,12(8):83.
[3]徐康清,曾朝坤,袁宝龙,等.超声定位与解剖标志法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比较.研究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2008,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