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阅读《中国蜂业》使我受益匪浅

2012-08-15徐传球

中国蜂业 2012年21期
关键词:王浆蜂业蜂场

■ 徐传球

养蜂给我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可观的,不但使我维持了八口之家的日常生活,还成了孩子们的学费来源。回顾起来,是数千百万“空军”帮了我的忙,是《中国蜂业》使我走向了专业化养蜂的道路。

回顾我的一生,从一个严重的肺结核病人到一个年过古稀、快乐健在的老人,是《中国蜂业》(原《中国养蜂》)使我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

和蜜蜂结缘

1957年,正读高二的我,突然口吐鲜血,咳嗽不止。湖南衡阳市肺科第三医院诊断结果为:右肺有二个中型空洞,为开放型肺结核。医生说我得静养七、八年,我听后感到前途暗淡、非常痛苦,对生活充满了悲观情绪,曾一度不想活下去了。在上世纪50年代,科技不发达,有十痨九死的说法。医生给我开了西药,其中一样叫做P·A·S的药一天要吃90粒;每天打链霉素,耳朵都快打聋了,副作用很大,还没什么效果。后来一位老中医建议我服中药。他嘱咐我,蜂蜜可润肺止咳,每天一定要按时服用。由于每天吃蜂蜜,吐血停止,不咳嗽了,空洞消失,精神好多了。为了长期服用蜂蜜,我产生了养蜂的念头。

1957年10月上旬,余庆圩仲贤家飞来一窝中蜂,在他家落户了。我得知消息后,便去了他家。经多次协商,终于以20元的高价把蜜蜂买下,我如获至宝,每天不管是晴天还是雨雪天气,都要开箱提蜂看几次。对于养蜂我是门外汉,后来越冬,终因蜂蜜饲料耗尽,蜂活活饿死了,我伤心不已。

第二年四月份,我又从别人那儿购买了一群中蜂,但我缺乏养蜂知识,不知如何才能养好。后来在离我家2公里左右的红二大队意蜂场,我发现他们订了《中国蜂业》杂志,我看了看内容很丰富,有初学者养蜂知识,还有讲座、经验介绍等栏目。于是我先在蜂场看,后来借到家仔细看,重要内容还摘录下来。我如饥似渴地学习,终于懂得什么是雄蜂、工蜂、蜂王,以及它们的生理特征。借阅不能解决问题,后来我终于也订了一份《中国蜂业》,经多次试养,多次失败,我终于学会了养中蜂。

在老中医的指导下,我学习了不少关于中药治疗肺结核的药方,我将药烤干,研成细粉末,用自己摇出的新鲜蜂蜜调和,做成药丸,每天服用,并配合每天吃新鲜蜂蜜,经三年多的治疗,奇迹出现了,我的肺结核病钙化终于痊愈了。蜂蜜起了很大作用,我要感谢《中国蜂业》,是她使我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挽救了我的生命。

从业余到专业

1957~1960年,我主要以养病为主,业余时间就看《中国蜂业》杂志。那时,我养蜂积极性很高,晚上做梦也离不开蜂。由于《中国蜂业》杂志的作用,我终于掌握了一年四季蜂群管理办法。1960年病愈之后,我走上了业余养蜂之路,从几群中蜂发展到20多群;到1969年,我的业余养蜂已成熟。

《中国蜂业》杂志成了我的伴侣,我每年都怕订不上,总是提前预订。我养蜂越来越有经验,胆子也越来越大了。1970年,我组建意蜂场,开始试养7群意蜂,中蜂原基础20多群。没想到当年来了一场大雪,意蜂油茶中毒全军覆没了,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给我迎头一棒。蜂垮了,我没灰心,也没有退缩。从失败中我得出一条重要经验——油茶花结束后蜂群要换蜜,即换出油茶蜜,换上优质蜜。之后,我又重建蜂场,意蜂东山再起,以后越冬再也没有出现过垮蜂的现象了。

自1971年以后,我走向了专业养蜂生涯。蜜蜂从20多箱发展到80多箱,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养蜂技术上,由简单的养蜂基础知识到取浆、育王等技术,无不是从《中国蜂业》杂志上学到的。养蜂给我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可观的,不但使我维持了八口之家的日常生活,还成了孩子们的学费来源。回顾起来,是数千百万“空军”帮了我的忙,是《中国蜂业》使我走向了专业化养蜂的道路。

特殊“良医”

养蜂初级阶段,我主要追求多产蜜、多取浆,为增加收入而奔波,至于对蜂蜜、蜂花粉、蜂王浆、蜂胶等产品,所知甚少。后来看《中国蜂业》杂志才知道各种蜂产品竟还有如此深厚的内涵。了解到蜂产品知识后,我结合自身情况,为自己治好了三个病:用蜂蜜配药做丸,治好了肺结核病;花粉配鲜王浆治好了多年的前列腺炎;用蜂胶配药膏治好了三十多年的老痔疮。这些药方介绍给同病者无不起到良好效果。

另外,我儿子读初二时被医院诊断为严重甲亢。西药难进口,儿子不肯吃,找了很多中药也不见效。无奈之下,我想到蜂王浆,它有调节内分泌的作用,而儿子的甲亢可能就是内分泌失调引起,于是我每月供应他1.5千克鲜王浆,另外取下的王浆幼虫也给他当天吃完。三个月之后,奇迹出现了,化验结果显示一切正常,连医生也难以相信。我市钢铁厂一位退休工人,失眠得厉害,痛苦的他只吃了1千克鲜王浆就好了。还有位开刀病人,流血过多,卧床不起,吃鲜王浆之后,精神好转,能到户外散步了。还有风湿病人常到我场免费蜂蜇……所有这些都是我从《中国蜂业》杂志上学到的,应用于实践,使我成为一名特殊“良医”。

助我交流

年过古稀之后,儿子叫我好好休息,不要再养蜂了。想想是有道理的,我老了,体力不如年轻人了,但养蜂是我的爱好,我回答说:“要我不养蜂,除非我不能动弹了。”考虑到儿子的建议,我转向业余养蜂,以定地饲养为主,必要时采取转地。放下了谋生重担,我的时间充足了,开始把自己空闲时间转向《中国蜂业》,借助这个平台,让我的余热四射、长存。自2008年起,每月至少投一篇稿件,成为我老年生活的一种快乐。稿件内容,有我几十年的经验教训,让后人少走弯路的,另外还写一些在实践中的新发现及探索。

至今,《中国蜂业》已登出我的稿件33篇,这些文章发表之后,在养蜂界产生了强烈反响。当一些文章进入文献数据库时、当一些教授和专家引用我的实践经验时,我感到能为养蜂事业做点贡献,内心有说不出的激动。很多不相识的蜂友不远千里(如长白山侯常君、香港王先生等)专程来我家做客,我们一见如故,谈蜂论事,一谈就是几个小时,告别时都很依依不舍。每月还会有不少信件向我飞来,要求告知电话、手机好互相联系;还有些蜂友生怕我不回信,特邮来信封和邮票,嘱咐一定要有回音。一到节日,特别是春节,短信一个接一个,电话也响个不停。这些不相识的蜂友,给了我老年生活极大快乐,给了我不少鼓舞。75岁的我感到很充实,我似乎变得更年轻、更健康了,这都是《中国蜂业》这个蜂业交流平台使我广交朋友,老有所乐。

《中国蜂业》,感谢您!

猜你喜欢

王浆蜂业蜂场
河南卓宇蜂业有限公司
河南卓宇蜂业
河南卓宇蜂业
河南卓宇蜂业
邢台县蜂群南繁培育工作启动
污水源是春季爬蜂的元凶
春季蜜源失收 转地放蜂步履艰难
有计划安排蜂场确保稳产稳收
黑龙江地区提高王浆产量的几项措施
鲜王浆生产、储存、交运和过滤、灌装过程中的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