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蜂产品出口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2012-08-15宇陆晓玲沈山江
孙 宇陆晓玲沈山江
(1盐城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盐城,224002;2江苏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南京,21000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蜂的国家,自西汉时开始,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同时,我国也是蜂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2001年前,我国蜂蜜出口量占全球第一,2002年,阿根廷取代中国第一出口国的位置,我国成为第二大蜂蜜出口国。我国蜂产品出口之路并非平坦,2002年,欧盟以我国冻虾氯霉素超标为由,禁止进口我国包括蜂蜜在内的动物源性食品,欧盟的这一禁令,引起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导致我国蜂产品出口严重受阻。近几年来,各国纷纷打着食品安全旗号,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抬高进口门槛,使我国蜂产品出口形势日渐严竣。
一、我国出口蜂产品现状
我国出口的蜂产品主要包括蜂蜜、蜂王浆、蜂花粉和蜂胶等,其中蜂蜜出口为支柱产业,出口量占总量的九成以上。蜂产品的贸易国虽众多,但欧盟、日本为主销市场,2011年,出口欧盟的蜂产品就顶到半壁江山,欧盟和日本出口量共占市场八成份额。
据统计,2009~2011年,我国蜂产品年出口量从7.88万吨升至11.04万吨,金额从1.77亿美元涨至2.69亿美元,出口态势节节攀升,但质量安全问题依然严竣。2011年我国共接到国外关于蜂产品不合格通报6次,比去年和前年通报数总和还高,通报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国际形象,遏制了出口蜂产品的发展。
二、我国蜂产品出口面临的形势
1.药残阻碍了出口的竞争力
蜂产品出口的主要问题是农兽药残留,蜂产品最原始的来源是植物的花源和自身,在生产过程中,人们为了医治植物病虫害,向植物喷洒农药,通过蜜蜂,将残留农药转移到蜂产品中。另外,养蜂业者为了防止蜂群的病虫害,也会经常使用一些抗生素类药物,这些药物便会在蜂产品中残留。国外对输入的蜂产品设置了很高的门槛,不仅检测项目众多,而且检测限值要求苛刻,比如氯霉素的检测限值为0.1μg/kg,即 10万吨蜂蜜中含有的氯霉素不得超过1克,硝基呋喃类代谢物为0.5 μg/kg,氟喹诺酮类为2.5μg/kg等。每年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在口岸把关中,都会检出多批农兽残超标的蜂产品。不合格项目多存在于氯霉素、沙星类等抗生素及硝基呋喃、甲硝唑等合成抗菌药。国外通报中,2009年和2010年被通报4批不合格蜂产品全部因药残超标,不合格项目为林可霉素、红霉素和硝基呋喃;2011年被通报批次为3批,超标项目为甲硝唑、环丙沙星和林可霉素。药残已经成为国外阻碍我国蜂产品出口的主要盾牌,给我国蜂产品企业带来很大损失。
2.蜂产品掺假,品质有待提高
蜂产品作为天然营养保健佳品,富含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生物酶、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营养成分,饱受国内外好评。但是,近些年看来,我国出口蜂产品品质有所下降:一是品质不符合合同或进口商要求,我国蜂产品生产者为了争夺国外市场,互相压价,争相竞销,常常出口生产周期短、成本低的不成熟产品,这些蜂产品水分高,浓度低,达不到出口要求,需经加热、浓缩以脱掉水分等加工过程,使得蜂蜜所含的天然营养成分减少,质量下降。二是掺假,我国央视《每周质量报告》连续曝光蜂蜜掺假、以树胶来替代蜂胶的情况,使国内蜂产品生产加工企业遭受了巨大的信任危机。目前已知的造假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蜂蜜生产期间用白糖或者糖浆直接喂养蜜蜂;(2)将糖浆掺在蜂蜜或者直接勾兑包装出售;(3)在同为真蜂蜜的情况下,把价格低的掺到价格高的当中,以次充好。我国蜂产品企业掺假行为已引起国外贸易商的警惕,2011年,我国就接到国外两次通报蜂蜜掺假。
3.转基因蜂蜜构成潜在风险
转基因食品是指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因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在世界上早已形成了以美国为代表的支持转基因作物种植的一部分国家,以及另一部分以欧盟为代表的严格限制转基因种植的国家。我国已有棉花、牵牛花、西红柿、甜椒、白杨、木瓜五个物种取得了安全生产证书并已进行商业化生产,还有多个转基因品种被批准进行田间试验。转基因农作物的转基因DNA片段及其表达的蛋白可能存在于植物各个器官或分泌物,并被蜜蜂采集,在花粉、蜂蜜和蜂胶中沉淀。2011年9月欧盟法院裁定,在欧盟范围内,销售含转基因花粉的蜂蜜需得到《欧盟转基因食品及饲料管理条例》(1829/2003)的许可。欧盟是我国最大蜂产品贸易国,此裁决将对我国出口蜂蜜产生重大影响。
三、我国出口蜂产品对策分析
1.建立蜂产品出口示范基地
我国养蜂业还处于传统养蜂阶段,养蜂生产方式落后,基本是一户一场分散饲养。由于养蜂蜂场规模小,转地频率高,不便于职能部门集中有效管理,因此一些被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药,依然还在相当广的范围内使用,造成抗生素和农药残留问题严重。因此我国需改进养蜂模式,建立蜂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探索“公司+合作社+蜂农”连动的新型产业化发展模式,把原先一家一户的松散型养蜂方式,转变为有组织引导下的标准化养蜂。蜂产品出口示范基地要做到统一使用优良蜂种、统一生产、统一技术培训、统一防疫用药、统一管理和监督,从源头上控制蜂产品的原料质量。出口蜂产品示范基地的建立不仅从源头上降低了蜂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而且有利于问题产品的追溯和召回,更是提高了我国蜂业在世界贸易中的抗风险能力。
2.强化企业自律,加大打假力度
掺假的蜂产品,尤其是蜂蜜的掺假发展为掺入葡萄糖、葡萄糖浆、果葡糖浆等成分的物质,这些假蜂蜜产品的感官指标和部分理化指标上与天然蜂蜜产品的极为相似,很难辨别其真假。近两年,我国多批蜂蜜被国外通报掺假,被指不诚信,各国纷纷出台政策加强对我国蜂蜜的掺假检测。目前,我国及国际上一些国家普遍运用蜂蜜碳同位素和蜂蜜中蛋白质碳同位素来辨别真假蜂蜜,但造假技术已呈现规模化、市场化和专业化,要杜绝掺假、造假行为的发生,还需要积极规范蜂产品行业,加强企业自律。一方面,可对出口蜂产品企业进行信用等级分类,对信誉良好的企业减免出口费用,造假掺假企业暂停出口进行整顿;另一方面,出台有关法规标准规范出口蜂产品企业,让企业依法生产,职能部门依法监管。
3.练好内功,走精品化道路
随着蜂产品产业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质量、品牌、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将更加紧密,靠质量创名牌,靠名牌拓市场,靠市场争效益的趋势将日益明显。我国出口到国外市场的蜂产品,依靠国内廉价的劳动力,凭借量大价廉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从长远角度来看是不可取的。走精品化道路,不仅提高了我国出口蜂产品的声誉,而且推动我国蜂产品持续发展。出口企业要做精蜂产品产业,一是要控制好产品的质量,严把品质和安全关;二是生产蜂蜜干粉、蜂蜜饮料、蜂花粉片剂、丸剂及蜂王浆胶囊等便于携带的剂型,优化产品包装;三是依靠科技力量,加大蜂产品科研开发力度,对蜂产品进行深加工,向药品、保健品、化妆品方向发展。
4.加强检测机构能力建设,提高检测技术
目前,出口蜂产品需检测的项目众多,以欧盟为代表,要检测包括品质、农药残留、反欺诈等26个项目,以后很有可能还要添加转基因检测。出口的蜂产品,检测项目不仅多,检测限值越来越苛刻,而且面临许多未知的风险。确保蜂产品顺利出口,一方面企业要把好产品质量出厂关,另一方面要检测机构把好检验出口关。检测机构仪器的先进性,人员素质和检测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检测结果的精确度和检测周期的长短。因此加强检测机构能力建设,提高检测技术水平,是推动蜂产品快速平稳出口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