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防控猪呼吸道病
2012-08-15邢兰君
邢兰君
(河北省邢台市兽医院,河北邢台市五里铺路88号 054001)
近年来,随着规模化养猪业的不断发展以及气候变化异常等因素影响,猪呼吸道疾病在北方一些地区的发生情况日趋严重,已成为目前危害养猪生产最重要的疾病,许多大型集约化养猪场更是如此,不仅给养猪行业带来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也给我们兽医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及时分析当前猪呼吸道疾病的流行情况、发病原因对做好猪呼吸道疾病的防控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笔者就最近一段时间邢台市兽医院接诊的相关病例来解析一下猪呼吸道病流行特点与防制措施,提供给大家,供参考。
1 引起猪呼吸道疾病的种类
引起猪呼吸道病的种类很多:①细菌引起的呼吸道病,如猪气喘病、萎缩性鼻炎、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猪链球菌病。②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病,如猪流行性感冒、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③寄生虫引起的呼吸道病,如猪弓形虫病、猪肺丝虫病、猪蛔虫病、猪囊尾蚴病。④中毒引起的呼吸道病,猪中毒病一般都具有呼吸道症状,特别是以呼吸道为侵入门户的中毒病,出现呼吸道症状尤为明显,常见的有一氧化碳中毒、氨气中毒。临床上以细菌与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病最常见。
2 流行特点
2.1 猪呼吸道疾病在养猪生产中比较复杂,种类很多,有的由细菌引起,有的由病毒引起,有的由寄生虫引起,有的由中毒引起,有的是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在养猪生产中是不容忽视的一类疾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是气候多变的寒冷季节最易发生与流行,各种日龄的猪均可感染。猪群发生本病后仔猪生长发育迟缓,母猪繁殖力降低并引起各种日龄的猪只死亡。
2.2 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猪呼吸道病的种类越来越多,目前猪呼吸道病呈现旧病继续发生,新病不断出现的特点,如猪流行性感冒、猪气喘病、猪肺疫等老病常年不断发生与流行。与此同时不少新病先后发生,如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等。在这些新出现的疫病中,目前要特别重视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的防控工作,采取切实有效的防制措施,防止其疫病的发生与流行,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3 病原出现变异,非典型疾病增多。近年来各猪场都在使用各种疫苗的免疫,但是目前很多普通疫苗在防控某些呼吸道疾病方面越来越难,导致免疫后的猪群不一定都会产生坚强的保护力。因此,当遇到外界环境有野毒污染时就会使猪群发病。在猪呼吸道病的发生和流行过程中,由于一些病原体出现了变异,如猪蓝耳病,本病的临诊症状变化很大,且受病毒株、免疫状态及饲养管理因素和环境条件的影响。低毒株可引起猪群无临诊症状的流行,而强毒株能够引起严重的临诊疾病。本病的病毒易发生变异,使疫病控制越来越难。有些疾病在临诊症状上出现非典型化。有些病原毒力增强,有些病原毒力减弱,再加上猪群在免疫接种时基础抗体水平和个体差异以及人为因素(疫苗保存不当、接种剂量不准确、免疫程序不合理等)造成猪群免疫水平不高或不一致,导致猪呼吸道疾病在流行、症状和病变等方面出现非典型变化,使某些原有的疾病以新的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出现,如目前发生的非典型猪瘟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有的病原毒力增强,导致虽然经过免疫接种,但仍常出现免疫失败,如猪蓝耳病出现了超强毒株。对于控制超强毒株感染,除科学使用疫苗外,应尽量减少病毒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加强卫生消毒,减少一切不良的应激,使猪群处在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中。
2.4 某些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日趋严重。随着规模化养猪场的增多及其规模的不断扩大,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明显增多,其中不少病原广泛存在于养猪环境中,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这些病原微生物,已成为养猪场的常在菌。如支原体、巴氏杆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球虫、真菌等。支原体和巴氏杆菌常常是潜在的感染源,其主要原因是养猪场卫生条件差,种猪携带这两种病原,出生后的仔猪一部分带菌,在不利的因素影响下,可能会引发呼吸道疾病,导致全群感染和传播。
更为主要的原因是养猪户盲目大剂量滥用抗菌药物,使一些常见细菌产生较强的耐药性,一旦发病后,诸多药物都难以奏效。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猪体抗病力,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和合理用药对有效控制细菌性呼吸道病十分重要。
2.5 混合感染和继发感染的病例增多。在生产实践中,随着疫病的增多,养殖密度的加大,加上环境消毒不严,预防措施不力等因素,单一病原在猪病临床上已少见,而很多病例是由两种以上病原,对同一猪体产生致病作用,并发感染、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的病例上升。特别是一些条件性、环境性病原微生物所致的疾病。有两种病毒病同时发生,有病毒病与细菌病同时发生,两种细菌病同时发生,如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等病毒病的混合感染表现的尤其突出,此类病毒病混合感染有时造成猪群极高的死亡率。有时死亡率虽不高但病程较长,如猪流行性感冒与猪气喘病等,这些多病原的混合感染给诊断和治疗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因此,要求兽医工作者必须分清主次,临床诊断与实验室检验结合,综合分析,才能作出正确判断,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及时控制疫情,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3 猪呼吸道疾病病因分析
3.1 饲养管理因素。气候多变的季节多发,尤其是当外界气温急剧下降时,猪舍内的防寒保温工作跟不上,往往使猪群外感风寒,诱发呼吸道疾病。同时由于天气寒冷潮湿,猪舍温度过低,湿度过大,通风不良,灰尘较多,粪便清除不及时,导致舍内空气污浊,有害气体浓度高,造成以咳嗽、呼吸困难症状为特征的呼吸道疾病。另外,猪舍饲养密度大,营养不良,免疫接种,饲养条件突然改变等不良的应激因素均可改变环境正常生态菌群,损害猪黏膜系统,导致呼吸道黏膜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诱发呼吸道疾病。
3.2 缺乏综合性的兽医卫生防疫措施。不少养猪户有一种片面的认识,认为只要对猪群进行了预防接种,就万事大吉,不注意环境卫生消毒工作。众所周知,经过饲养多年的猪场,病原微生物的污染是非常普遍的,有的甚至很严重,再加上饲养管理差,环境恶劣,如遇强应激,易引起猪群发病。
3.3 细菌性疾病因素,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如猪气喘病、猪萎缩性鼻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疫、猪链球菌病等均可表现呼吸道症状。猪气喘病:病猪初期为短而少的干咳,久之变为连续痉挛性咳嗽,尢以早晨、夜间、运动、进食后或气温骤变时最为明显。夜间可听到哮喘声,呈腹式呼吸。本病死亡率不高,但严重影响猪只生长。可在猪群中长期存在,一旦应激即可发生蔓延。本病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是危害养猪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
猪萎缩性鼻炎:主要症状为打喷嚏,从鼻腔流出透明粘液性分泌物或脓性分泌物。眼角常流泪,眼眶皮肤上形成半月状湿润区,粘附尘土呈黑色。呼吸困难,发出鼾声,有时鼻腔流血,猪病时常摇头、拱地、摩擦鼻端、鼻镜周围皮肤增厚,发生皱褶,鼻甲骨萎缩时,使鼻缩短或偏向一侧。病猪生长停滞,有时继发肺炎或脑炎。
猪传染性胸膜性肺炎:急性病猪开始体温升高至41.5℃以上,沉郁不食,继而呼吸困难,鼻子及四肢呈蓝紫色,如不及时治疗,可窒息死亡。若开始症状较缓和,可逐渐康复或转为慢性,病猪体温不高,发生间歇性咳嗽,生长迟缓。
猪肺疫:最急性型,多呈败血症,体温突然升高到41~42℃,停食,粘膜青紫,咽喉部发热红肿,张口喘气,呈犬坐势,最后窒息死亡;急性型体温升高到41℃以上,短促痉挛性咳嗽,呼吸困难,严重时有喘鸣音。肺部有压痛,皮肤有红斑和出血点,鼻子流脓样粘液,先便秘后腹泻,心跳加快;慢性型:主要表现为咳嗽,呼吸困难或偶尔气喘,消瘦无力,后期下痢恶臭,最后衰弱而死。
猪链球菌病:病猪体温升高到41~42℃以上,呼吸浅而快,咳嗽,叫声嘶哑,嘴、鼻有粘液、眼结膜潮红,四肢、耳末梢及腹部皮肤有出血斑。脑炎型症状,运动失调,转圈,空嚼,磨牙,四肢游泳状划动,甚至昏迷不醒。有的出现多发性关节炎。
3.4 病毒性疾病因素,常见病毒性呼吸道疾病,如猪流行性感冒、猪蓝耳病、猪圆环病毒病、猪伪狂犬病等都可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并且有时和细菌性疾病混合感染。
猪流行性感冒:发病时,病猪体温升高到40~41.5℃,有时可达42℃,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沉郁,肌肉和关节疼痛,常卧地不起,呼吸加快,有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粪便干燥,眼鼻流出粘液性分泌物。
猪蓝耳病:母猪发病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少或废绝,发热,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妊娠后期发生流产、早产、死胎、木乃伊、弱仔。部分新生仔猪表现呼吸困难,运动失调及轻瘫等症状。1月龄仔猪表现出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有时呈腹式呼吸,食欲减退或废绝,体温升高到40℃以上,腹泻。被毛粗乱,共济失调,渐进性消瘦,眼睑水肿。部分仔猪可见耳部、体表发紫。生长猪和育肥猪表现出轻度的临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症状,少数病例可表现出咳嗽及双耳背面、边缘、腹部及尾部皮肤出现深紫色。
猪圆环病毒:病猪精神沉郁,食欲不振,生长迟缓,进行性消瘦与贫血,喘气,皮毛粗乱,苍白,伴有黄疸,有的在脚、腹部可见出血性紫红色斑块,患猪呼吸困难,咳嗽气喘,部分病猪有神经症状,呈现肌肉震颤,关节肿胀,站立不稳,四肢呈划水状,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猪眼圈发紫,耳朵发青,身体发绀,最后窒息死亡。
猪伪狂犬病:发病仔猪症状最严重,体温升高到41~42℃。病猪极度萎顿、厌食、间有呕吐及腹泻,中枢神经侵害时,出现典型神经症状。病猪兴奋不安,乱跑乱碰,意识丧失,转圈,前肢或后肢叉开。继则呈阵发性痉挛,或呈癫痫样发作。随病情发展,出现神经不全麻痹或麻痹,最先出现视神经和喉神经麻痹,病猪不能吞咽、流延、呼吸困难、失明,以后肌肉麻痹。四个月以上的猪,仅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症状,间有呕吐、腹泻,无神经症状。一些妊娠母猪出现流产时产出死胎。
3.5 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的呼吸道病增多,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更加复杂。猪群发病后会出现相应的临诊症状及病变。
4 防控对策
4.1 规模化养猪场应选择干燥较高的地势,要远离交通要道和人群聚集地。猪场生产区内部各区,生产区和生活区之间,应有防疫隔离带。农户的猪舍应尽量建在远离村庄,杜绝在村内养猪或户连户式的的饲养模式。尽量不要从有疫原的种猪场进仔猪,为疫病的综合防治打好基础。
4.2 认真贯彻落实"防重于治,预防为主"的方针,使某些普遍发生、危害性大的呼吸道疫病得到有效的控制,是养猪业继续稳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重要保证。把疫病消灭在猪场之外,使其不能感染猪群,是控制呼吸道疫病的上策;搞好防疫注射,增强猪体抗病力和消灭猪场环境中病原微生物,使猪群不得病,是控制呼吸道疾病的中策;如呼吸道疫病一旦发生,再治疗,则是控制疫病的下策,因为此时不管采取多么有力的措施,造成的损失及花去的财力、精力都是不可挽回的。
4.2.1 提高防疫水平,搞好免疫监测。防疫工作是当前控制猪群疾病最为切实可行的措施,应重点作好以下工作:(1) 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全面贯彻综合性的防制措施,不断提高防疫人员预防操作技能,严格执行防疫操作规程。(2) 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根据本地区或本场猪病流行情况和规律、猪群的病史、品种、日龄、母源抗体水平和饲养管理条件以及疫苗的种类、性质等因素制订出合理科学的免疫程序,不能靠经验或照搬别人的免疫程序,而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的调整免疫日龄,科学的计算接种剂量等,把防疫工作认认真真地落到实处。(3) 正确的选择使用疫苗。选择国家定点生产厂家的优质疫苗。免疫接种前对使用的疫苗逐瓶检查,注意瓶子有无破损、封口是否严密、瓶内是否真空和有效期,有一项不合格就不能使用。疫苗接种操作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疫苗免疫效果的好坏,应当严格按照疫苗使用说明书使用。(4)加强免疫监测。免疫监测包括病原监测和抗体监测两方面;病原监测包括微生物监测和疫病病原监测;抗体监测包括母源抗体、免疫前后的抗体、主要疫病抗体水平的定期监测以及未免疫接种疫病抗体水平的定期监测等。
4.2.2 搞好环境卫生消毒工作。环境污染是引起疫病流行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养猪业的发展,养猪场饲养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强调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在猪病防制中更具有现实意义。搞好环境卫生消毒是控制猪群疫病的重要措施,建立健全严格的消毒制度是控制猪病的关键。因此建议养猪场应树立严格的消毒观念,猪舍门口应设消毒池,进出猪舍的人员,要更衣,鞋底进行消毒。不要在猪舍内或其附近剖检死猪,死猪及剖检后的猪要深埋或烧毁,剖检场地及剖检人员的手、脚要消毒。此外,应经常带猪消毒。带猪消毒是一项先进的新技术,近年来在生产实践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此法消毒,既能直接杀死藏于猪舍内环境病原,包括空气内的病原微生物,又能杀灭猪体表、呼吸道浅表滞留的病原体。带猪消毒还能沉降猪舍的粉尘,净化空气,防暑降温,从而给猪群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既有利于防病治疗,又有利于猪的生长发育,还有利于饲养员的身体健康。
4.2.3 加强饲养管理。冬春季节要特别注意天气的变化,在每次寒流和大风到来之前,要做好保温工作,夏防暑,冬防寒。根据猪舍内的温度适当通风换气,减少一切不良应激因素,总之要使猪群处在一个舒适的环境中,才能使猪群健康成长。
4.2.4 加强营养。要喂给猪群优质全价饲料,既保证蛋白质、淀粉和糖类较多的高能饲料,以满足猪的生理和生产需要,又要保证饲料中蛋白质、氨基酸等常量营养物质的平衡,更要保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供给,不喂给猪群发霉变质的饲料,更不能喂给被农药化肥或化工废弃物等污染的饲料,使猪群处在一个健康的状态,这样才能保证猪的健康快速生长。
4.2.5 猪群发病后,要全群隔离,全场消毒,避免交叉感染,以控制死亡率。早期诊断是关健,合理用药是根本。细菌性引起的呼吸道病用特效抗菌药物治疗,如喘痢杀(主要成分:环丙沙星等)、支菌沙星(主要成分:泰乐菌素等)等药物,病毒性引起的呼吸道病应用一些清热解毒、祛痰平喘、止咳消炎的中药治疗,方剂:板蓝根1000g、金银花1000g、射干600 g、牛蒡子800 g、连翘600g、山豆根800g、地丁800g、蒲公英800g、白芷800 g、菊花600g、桔梗600g、贝母600g、甘草600g,将上述中药加工成细粉,每头每天10~40 g,均匀拌入饲料内,分上、下午集中喂服,连用3天。细菌与病毒混合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病,要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非常理想。并在饲料内增加多种维生素,提高猪体的抗病力,快速控制疫病,使经济损失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