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小麦生产急需改进的三项关键技术
2012-08-15张世军
张世军
(新乡县畜牧场,河南 新乡 453700)
近些年来,由于小麦新品种不断出现,肥水条件有所改善,新乡市及周边地区的小麦产量一直处于较高的水平,但增产幅度不大,肥水利用率不高。通过笔者的实地调查,发现当前小麦生产中存在三项急待改进和提高的关键技术。
1 扩大深耕面积,提高整地质量
近些年来,新乡地区小麦耕作整地广泛使用旋耕机具,不少地块十几年都未进行过深耕。由于旋耕机旋耕深度仅有12~16cm左右,造成麦田耕作层越来越浅(一般15cm左右),耕层土壤保水和通气性变劣,限制小麦根系下扎;土传病菌、虫卵和草籽长年存在于表土,不能被翻埋土下,造成近些年来小麦病虫草害日益严重。尤其是近几年玉米秸秆还田,仅用旋耕往往使秸秆不能很好地埋入耕层,加之表土(10cm左右)过虚,形成上虚下翘空,严重影响播种质量,造成缺苗断垅多,局部播种过深,出苗缓慢,冬季冻害严重。在品种和肥水条件相同情况下,与深翻相比一般减产10%左右。
椐河南科技学院2008-2009年试验,采用秸秆还田+深翻,比采用秸秆还田+旋耕的田块,小麦可增产8.4%,比采用单旋耕的田块,小麦可增产13.9%,而且土壤铵态氮含量自小麦返青至开花期一直高于对照处理,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如果长期连年使用旋耕,必定会限制小麦持续高产。
关于麦田深翻的改土作用和增产效果,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进行过大量试验研究,一致认为通过深翻(25~33cm)可打破坚硬犁底层,降低耕层(0~30cm)土壤容重,协调耕层水分、空气、温度的关系;将病菌、虫卵掩埋土中,显著降低第二年病虫危害;小麦产量一般可提高10%~30%,而且对下茬玉米和第二年小麦有持续后效,增产仍可达8%以上。
据各地多点试验,深翻不一定要年年进行,深翻和旋耕可以三年为一周期,第一年深翻30cm以上,第二、第三年旋耕,第四年深耕。同时,必须提高耙地质量,旋耕必须与镇压相结合,切实做到耕层上虚(0~5cm)下实(6~30cm),保证播种机不陷入土中,小麦播种深度不超过5cm。如遇播种时天旱,要在旋耕后浇足底墒水,保证足墒下种。
2 持续推广小麦拔节期追肥浇水技术
自20世纪80~90年代,全省就大力宣传推广将小麦返青期追肥改为拔节至孕穗期追肥,并简称为“氮肥后移”或“春氮后移”。但多数麦田在管理中至今仍然习惯于早春返青期追肥浇水,这一旧习惯应当坚决改变。建议广农民群众应当在3月15~20日小麦拔节期追氮肥并配合浇水,每667m2可追尿素10~15kg。
强调推广拔节期追肥是有大量试验结果为依据的。小麦拔节期是小麦稳定穗数、增加粒数的关键时期,也是小麦一生吸收氮素最集中时期。从拔节到孕穗大约25d左右,只占全生育期的1/9左右,但吸收氮素占全生育期的24%以上,可见此期是小麦需氮的关键阶段,也是氮肥增产的最佳时期。
3 切实搞好抽穗扬花期病虫害防治
小麦抽穗扬花期是小麦多种病害、虫害集中发生和危害时期,此期常见的病害有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等,主要虫害有蚜虫、吸浆虫、粘虫等。这几种病虫害不同年份都会在抽穗到扬花以及整个灌浆期或轻或重发生,对小麦正常灌浆危害极大,严重的可减产30%以上,因此,从小麦抽穗至扬花的8d左右是防病治虫的关键时期,不论当时病虫发生的程度如何,都要及时喷药,达到有病虫及时治,无病虫早预防。
此期主要采用防治病虫药物混合喷洒,各地可根据当地销售的农药合理混配。现提供一组常用的药物配方供参考:
20%粉锈宁粉剂70g+50%多菌灵粉剂75~100g(或25%戊唑醇可湿性粉剂20~30g,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5~20g)+40%氧化乐果乳油50m L(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50m L,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g),对水50kg喷洒。也可掺入150g磷酸二氢钾和微肥,利于小麦灌浆。这就是通常宣传的“一喷三防”,要特别提醒喷药的“时效性”,一定要在抽穗到30%左右小麦扬花的几天内及时喷药,如果喷药遇雨要在天晴后再喷一次。
[1]石静姝.小麦超高产栽培技术[J].种业导刊,2012(01):18-19.
[2]张慎举,达龙珠,胡新,等.砂土、砂壤土强筋小麦保优增产技术研究[J].河南农业科学,2012(06):34-37.
[3]李舜姬,关东山,许纪东,等.豫南地区小麦持续高产限制因素与应对措施[J].河南农业科学,2012(06):42-44.
[4]李巧云,李磊,刘万代,等.河南省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变化规律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1(04):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