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160例临床观察
2012-08-15徐红英郑宇哲杭州市余杭区中医院杭州311106
徐红英 郑宇哲 杭州市余杭区中医院 杭州 311106
慢性盆腔炎(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PID)是妇科常见、多发病,好发于育龄期妇女,诱发因素复杂,常常病情缠绵,反复发作,近年来发病率逐渐上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殖健康和生活质量。笔者从慢性盆腔炎病因病理入手,在临床实践中采用月经期口服抗生素、经净后中药保留灌肠加多功能盆腔炎治疗仪综合治疗慢性盆腔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收集2006年8月—2011年3月在本院住院的慢性盆腔炎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80例。均有性生活史,表现为下腹坠胀疼痛及腰骶酸痛、白带增多,子宫、附件有压痛,符合《中医妇科学》中“慢性盆腔炎”诊断标准[1]。治疗组年龄20~56岁,平均(28.35±6.67)岁;病程2个月~14年,平均(5.96±4.18)年;慢性输卵管炎23例,慢性输卵管卵巢炎14例,慢性子宫内膜炎、子宫体炎16例,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7例,多部位炎症20例;超声显示盆腔积液58例,盆腔炎症包块14例,包块直径2.5~7.5cm。对照组年龄21~54岁,平均(29.10±5.78)岁;病程2个月~13年,平均(5.74±4.20)年;慢性输卵管炎20例,慢性输卵管卵巢炎15例,慢性子宫内膜炎、子宫体炎18例,慢性盆腔结缔组织炎8例,多部位炎症19例;B超显示盆腔积液56例,盆腔炎症包块13例,包块直径2.5~7.3cm。两组年龄、病程、病种、B超检查及包块直径等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治疗组:①月经来潮后,予头孢呋辛酯片0.5g,1天2次,口服;②月经干净后第2~3天,自拟红藤汤加减保留灌肠。方药:红藤50g,蒲公英、败酱草、丹参、紫花地丁、黄芩各30g,赤芍20g,延胡索、三棱、莪术、没药各15g,1天1剂,浓煎成100mL,待药温在37~40℃时保留灌肠。保留灌肠方法:患者取左侧卧位,用石蜡棉球润滑输液管及肛门周围,将一次性输液器的主管输液管缓慢插入肛门约10~20cm,调节滴速,约30min滴完。卧床休息保留药液60min以上,1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③灌肠后采用HGP-1000多功能盆腔炎治疗仪治疗。方法:患者取平卧位,将高压灭菌消毒的治疗头放入阴道内直至穹隆部(天冷时应预热不锈钢探头),两腿并拢。把体表电极黑色面贴于下腹部,窄端向下,用绷带系紧,选择好相应设置的治疗模式,启动按钮,治疗中调节电压60~80V,振动强度3~5级左右,使患者下腹部有跳动及微热感,以患者舒适为度。治疗模式2~3天更换1次,治疗后用生理盐水清洗外阴。治疗时间30min,部分可延长治疗时间,1天1次,10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予月经期口服头孢呋辛酯片、经净后中药保留灌肠(方药组成、用法同治疗组),10天为1个疗程。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观察疗效。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采用χ2检验。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相关文献制定综合疗效判定标准[2]:治愈:下腹疼痛及腰骶胀痛等症状消失,白带无异常,妇科检查正常、B超提示盆腔包块及积液均消失,停药1个月内未复发;显效:下腹疼痛及腰骶胀痛等症状明显减轻,妇科检查体征明显改善,B超提示盆腔包块缩小70%以上,盆腔积液吸收2/3以上;有效:下腹疼痛及腰骶胀痛等症减轻,妇科检查体征有所改善,B超提示盆腔包块缩小30%以上,盆腔积液吸收1/3以上;无效:下腹疼痛及腰骶胀痛等症无减轻或加重,带下仍量多、色黄、质稠,妇科检查体征无改善,B超提示盆腔包块无明显缩小,盆腔积液无明显吸收。
3.2 结 果 治疗组80例,治愈51例(63.75%),显效18例(22.50%),有效7例(8.75%),无效4例(5.00%),总有效率95.0%。对照组80例,治愈36例(45.00%),显效 17例(21.25%),有效 15例(18.75% ),无效12例(15.00% ),总有效率85.0%。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 论
慢性盆腔炎为急性盆腔炎患者未彻底治愈或体质较差、病程迁延日久所致。现代医学认为,盆腔炎是因产后、人工流产后或宫腔内手术后以及宫内节育器、经期卫生不洁、不洁性生活等使病原体侵入或由临近器官炎症直接蔓延所致。通过对慢性盆腔炎患者腹腔液成分变化的研究,发现慢性盆腔炎患者存在严重的免疫功能紊乱,激活的免疫细胞过多地分泌一系列炎性介质,如抗体、细胞因子及生长因子,促进盆腔结缔组织及纤维组织的进一步增生而加重病情[3]。月经期宫腔内及阴道内pH值的改变及流血使细菌繁殖活跃,月经期用抗生素可将细菌消灭在繁殖前或繁殖期。但慢性盆腔炎的病理改变主要是炎性渗出、粘连和结缔组织增生,甚至形成大小不等的包块,抗菌药物难以到达炎症部位,且长期使用抗生素易致耐药菌产生及二重感染。
慢性盆腔炎属中医“癥瘕”、“不孕”、“痛经”等范畴,乃因经行产后胞脉空虚之时,寒湿之邪入于胞宫,与血互结阻滞胞脉,致胞脉之血不畅,壅于下焦,蕴积化热,湿、热、瘀互结,郁阻血脉,久成包块脓毒所致。临床上慢性盆腔炎以湿热瘀结证最为多见。通过对慢性盆腔炎患者微循环、血液流变的研究,发现患者多表现为盆腔血管收缩、变窄、血流减慢、黏度增高等高黏滞血症状态和微循环的异常改变[4],这从微观上揭示了慢性盆腔炎“血瘀”证的实质。故治疗用红藤汤,依据病情随证加减,治则为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消癥散坚。方中红藤、赤芍、丹参活血化瘀,有促进瘢痕软化,便于组织吸收,清除包块的作用;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黄芩清热解毒、利湿,有抗菌消炎的作用。药理、实验研究均证实,三棱有效成分三棱总黄酮具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5],可改善血液循环;莪术有效成分莪术二酮具有显著的抗炎镇痛作用[6];黄芩具有体外抑制大肠杆菌作用[7],同时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发挥抗炎效果[8]。采用直肠给药,药物首先进入痔静脉,直接渗透到患处,作用于病变部位,使药物直接充分发挥药效,炎症得以局限和吸收,同时避免药物对胃的刺激。
多功能盆腔治疗仪主要利用腔内、体表电极同步治疗,将中频电疗与热、碰、按摩等不同治疗手段结合,发挥热疗和脉冲电刺激的作用[9]。本研究采用中药直肠灌肠后同时进行多功能盆腔治疗仪治疗,在热能的作用下,机体的反应是小动脉和毛细血管扩张,出现主动性充血,使细菌分泌的毒素在热环境中被破坏,抗体形成增加,细胞吞噬功能活跃,局部代谢旺盛,肌张力降低。脉冲电刺激可激活人体的经络系统和免疫系统,促进局部血液、淋巴循环,改善组织营养状态,提高新陈代谢,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同时利用电场的作用,将药物直接导入病灶局部并在局部保持较高浓度,促进药物吸收,提高药物的治疗效果,有利于镇痛、松解粘连、软化瘢疤和硬结以及炎症的吸收和消退。
[1]张玉珍,刘敏如.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313-32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治疗盆腔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96.
[3]孙慧谨,江芹,吴德霞.慢性盆腔炎血液流变学的研究[J].中国微循环,1999,3(1):49-50.
[4]王玲娟.慢性盆腔炎愈后康复治疗与甲襞微循环的相关性探讨[J].长春中医学院学报,2001,17(2):39.
[5]陆兔林,叶定江,毛春芹,等.三棱总黄酮抗血小板聚集及抗血栓作用研究[J].中草药,1999,30(6):439-440.
[6]谈超,金涌,夏泉.莪术二酮抗炎镇痛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骨肿瘤骨病,2009,8(3):168-170.
[7]张涛,张爽,胡格,等.盐酸小檗碱绿原酸和黄芩苷对大肠杆菌的体外抑菌作用[J].中国兽医杂志,2009,54(1):42-43.
[8]李韦,杨伟鹏,梁日欣,等.栽培黄芩和野生黄芩抗炎、解热和免疫作用比较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9,15(1):29-31.
[9]朱萍.多功能盆腔治疗仪联合传统中药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观察[J].中国性科学,2007,16(2):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