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种业资讯

2012-08-15

种业导刊 2012年11期
关键词:中农秋粮种业

国家粮食局预计2012年秋粮总产量比2011年增产20%

国家粮食局日前在山西太原市召开2012年全国秋粮收购工作会议,安排部署2012年的秋粮收购工作。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要求,各地粮食主管部门及粮食收购企业要做好秋粮收购的各项准备,立足早收、多收、收好粮。国家粮食局通报称,2012年我国秋粮生产先后战胜了干旱、病虫害和台风等自然灾害,有望再获丰收。据中国气象局卫星遥感的数据,2012年秋粮的播种面积是7787万公顷,同比增加了61.8万公顷;汇总各地粮食部门上报情况,预计2012年秋粮总产量比2011年增加20%以上。

(新华网)

河南省秋粮总产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近日从河南省农业厅获悉,河南省秋粮收获基本结束,从各地反馈情况来看,2012年秋粮丰收已成定局,预计总产有望再创历史新高。

河南是全国产粮大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1/10左右。近年来,该省按照中央要求,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大力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不断巩固粮食生产的优势地位。到2011年,全省粮食生产已实现连续八年增产,连续六年超500亿公斤。

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说,河南省秋粮丰收的原因,一是播种面积稳中有增。全省秋粮播种面积比上年稳定增加,特别是玉米播种面积增加6.67万hm2(100多万亩),水稻面积基本保持稳定;二是优质主导品种突出。2012年全省优质高产玉米、水稻良种覆盖率达到100%;三是秋粮作物各项主推技术推广力度持续加大,特别是大力宣传推广了玉米适期晚收技术,将玉米收获期推迟至9月25日后,达到完全成熟时再收获。据专家测算,仅此一项措施,全省就可增产玉米12~15亿公斤。

(新华网)

国家提高2013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

为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促进粮食生产发展,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并适当提高2013年最低收购价水平。经报请国务院批准,2013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提高到每50公斤112元,比2012年提高10元。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网)

全国首个“中国种业技术交易平台”建立

近日,由袁隆平院士牵头建立的“中国种业技术交易平台”在长沙正式挂牌,作为全国第一个专注于种业技术交易的平台,它的建立必将改变现有种业技术交易模式,带动中国种业产业链转型升级。

据悉,我国技术交易市场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目前已建立起系统的市场体系,但从各种统计数据来看整体情况并不乐观;据国家知识产权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专利转化率不足10%,尤其在种业领域技术交易的转化率更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针对这一情况,袁隆平院士计划在长沙建立一个集研发、培训、技术服务、国际交流、会展、综合配套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中国国际种业交易中心”,力争把长沙打造成“国际种都”。该项目将通过园区经济手段聚焦种业生产要素、整合种业全产业链、立足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打造既具备第三产业管理中心的职能,又具备第二产业运营职能的新型农业产业园。

同时,该项目还将采用“物理空间分散,网络平台聚合”的规划理念,根据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规划纲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网络平台将散布在全国的各专业性功能中心进行整合,打造“七大体系、二十一平台”。

“中国种业技术交易平台”作为“国际种都”建设技术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平台,它为“中国国际种业交易中心”项目的建设迈开了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挂牌仪式现场,袁隆平院士说:“建立‘中国国际种业交易中心’,就是为了改变目前国内杂乱无章的种业交易市场秩序,利用我国杂交水稻存在的优势,对国内种业产业链进行全面整合,防止外国垄断种业的趁机入侵,提高我国种子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人民网)

河南省农科院种企喜获国家专项补助资金1200万元

近期,由河南省农科院集团公司牵头,河南秋乐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报的“黄淮海优势粮食作物生物育种能力提升与育繁推一体化工程”项目已被正式列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计划,获得2012年国家补助启动资金1200万元。

该专项将连续滚动实施三年,重点是加强以企业为主体的种业体系建设,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持续增强其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能力。本次批复专项资金为三年滚动计划启动资金。

针对糖尿病合并神经痛患者,临床上需要重视良好的饮食、心理及疼痛护理干预方式,对患者的日常指标及情况进行检测和观察,同时从多方面进行护理,在饮食工作上需要做好基本指导工作,提升患者对于饮食重要性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从疼痛护理方面对患者进行舒适度的观察,对于难以入睡的患者应当适当的给予止痛药服用,避免患者出现严重的精神恍惚现象[9-10]。对于心理上出现的负面情绪也应当做好基本的干预工作,提高患者对于疾病治疗的积极性和自信心[11-13]。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财政部(经建司)、农业部(科教司)对于本专项下支持的相关企业,将采取评估、淘汰和再集中资源滚动支持的方式,加快提升企业创新发展能力,计划于每年第二季度视具体情况组织有关中介机构或有关专家组对三年滚动计划执行情况进行考核,对考核合格者予以继续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河南省农科院网)

河南省花生主品种“升级换代”获高产

河南省农科院在豫南、豫北实施的花生高产创建活动取得丰硕成果,推广的“豫花9326”、“远杂9102”等新一代品种在配套新技术支持下,均达到了高产示范田每667m2产量350公斤的佳绩,大田均产较普通品种增加30多公斤,实现了河南省花生主要品种选育的升级换代。

河南省农科院副院长张新友介绍说:“目前我省花生种植面临的一大问题是收割难,又累又费人工。我们在选育‘远杂9102’的同时也研究推广了配套的轻简规范化种植技术,既适合当前农村劳动力短缺现状,也为实现花生生产机械化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新品种和配套新技术的下一步大面积推广,将全面改变我省花生种植现状,推动花生生产迈上新台阶。”

(河南省农科院网)

大豆芝麻高产套种可增效益60%

日前在河南省永城市召开了院市合作共建农业科技成果综合示范现场会,由河南省农科院培育的“郑59”等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通过示范项目实施,高产创建区(万亩)平均每667m2产量达218.9公斤,打破河南了省夏大豆连片(万亩)种植高产纪录,较非试验区每667m2产量增14.1%。特别是大豆芝麻高产高效套种间作取得新突破,比单独种植大豆可提高六成经济效益。

“大豆是重要的粮油用作物,但近年来原料缺口巨大。河南省是黄淮海夏大豆重要产区,种植面积近27万公顷,提高大豆产量意义重大。”河南省农科院研究员、大豆示范及高产创建首席专家梁慧珍博士告诉记者。

令人欣喜的是,该项目在大豆、芝麻高产高效套种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了两种作物的互补优势,实现双丰收,综合经济效益每667m2超过1200元,比单独种植大豆经济效益提高60.2%,为下一步种植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新的模式。

(河南省农科院网)

豫南稻区“籼改粳”获新突破粳稻新品种“郑稻18号”获高产

近日,从豫南水稻产区信阳连连传来佳讯:一是省重大科技专项“豫南稻区籼改粳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取得成效,预计粳稻年推广面积可达13.33万公顷(200万亩)以上,平均每667m2比籼稻增产稻谷50公斤以上;二是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实施的高产抗病粳稻新品种“郑稻18号”高产示范项目测产结果喜人,机插秧示范方(百亩)每667m2平均产量781.8公斤,人工栽插高产攻关示范方(百亩)每667m2产量达826.5 公斤。

“籼稻和粳稻是我国两大水稻主要类型。粳稻的品质好、产量高、市场竞争力强,麦茬粳稻比籼稻平均每667m2可增产稻谷100公斤,经济效益可提高30% ~40%。”省科技厅农村处处长徐公民介绍说。因此,近年来我省将实施“籼改粳”作为转变水稻生产方式、加快我省粮食核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据了解,预计豫南稻区“籼改粳”重大科技项目完成后,全省粳稻累计推广面积可达33.33万公顷(500万亩),增加稻谷5亿斤以上,新增经济效益15亿元。

(河南农科院网)

研究称人类栽培水稻起源地可能是广西

水稻的驯化、栽培,对人类文明的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也被公认为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关于水稻起源、驯化过程的研究及驯化基因的鉴定分析,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目前,科学家普遍认为亚洲栽培稻是由亚洲的野生稻人工驯化而来,然而,亚洲栽培稻最早起源于哪里?是中国,还是东南亚、南亚,或是其他地区?学术界并没有定论。此外,关于水稻的两大分支--粳稻和籼稻的演化历程,科学家们也众说纷纭。

此前,韩斌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构建了“栽培稻单倍体型图谱”。在此基础上,他们从全球不同生态区域中,选取了400多份普通野生水稻,对它们进行基因组重测序和序列变异鉴定,与先前的栽培稻基因组数据一起,构建出一张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的精细图谱。

通过这张精细图谱,他们发现了水稻的驯化起源。水稻驯化是从中国南方地区的普通野生稻开始,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形成了粳稻;对驯化位点的鉴定和进一步分析发现,分布于中国广西的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最近,这表明,广西很可能是最初的驯化地点。研究人员还发现,水稻中的两大分支--粳稻和籼稻,并非同时驯化出现的。经过群体遗传学分析,他们大致推断出了栽培水稻的扩散路径:人类祖先首先在广西的珠江流域,利用当地的野生稻种,经过漫长的人工选择驯化出了粳稻,随后往北逐渐扩散。而往南扩散中的一支,进入了东南亚,在当地与野生稻种杂交,再经历不断的选择,产生了籼稻。

这一研究成果,再一次证明了中国是世界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展示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辉煌。

(新闻晚报)

未来超级稻:株高2米 单产1吨

国际杂交水稻大会日前在印度海德拉巴举行,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主任袁隆平提出,超级杂交稻未来株型将走“超模”路线,身高将长到1.8米,甚至2米,三年内大面积超级稻每667m2产量将实现超过1000公斤的目标。这是袁隆平院士第五次来印度推广杂交水稻,他向来自美国、越南、菲律宾、马达加斯加等近40个国家的农业官员和专家介绍超级杂交稻未来变化的趋势,以及超高产最新研究成果。

(农业科技报)

我国棉花基因组学研究取得国际领先地位

由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主持,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北京大学等单位共同完成的二倍体棉花-雷蒙德氏棉的全基因组草图于8月26日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遗传学》,标志着我国棉花基因组学研究取得了国际领先地位。

据介绍,棉花是一种研究多倍体化、细胞伸长和细胞壁生物合成极好的模式系统。为深入挖掘与利用棉花重要功能基因,加快分子育种和全基因组育种的进程,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喻树迅院士发起并主持实施了棉花基因组计划(Cotton Genome Project,CGP),研究团队对雷蒙德氏棉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获得了其87.7%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发现基因组包括了40976个蛋白质编码基因,其中92.2%已得到了转录数据的进一步证实。此外还从基因组注释结果中发现了有可能为早期纤维发育所必需的基因。

喻树迅告诉记者,研究结果表明雷蒙德氏棉是由其祖先历经多次基因组复制而形成的。而雷蒙德氏棉基因草图的完成,为进一步解析陆地棉全基因组序列奠定了坚实基础,将有利于棉花优质、高产、抗逆等重要农艺性状的深入研究,进一步加快优良新品种的培育进程。

(农业部网)

主推玉米品种“中单909”有望大面积推广

近日,在中国农科院河南省新乡市七里营示范基地(万亩),根据现场工作人员测试情况,与会专家认为,2011年农业部主推玉米品种——“中单909”长势良好,值得今后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

据有关工作人员介绍,“中单909”抗旱性强,当太阳当头照射时,玉米的叶片会卷缩起来,以保持水分不会大量流失;到了下午,卷缩的叶片会自动展开进行正常呼吸。

在观摩现场,各位专家纷纷近距离观察了解“中单909”的特性。通过对每667m2种植 4000株、4500株、5000株不同密度的考察,总结出“中单909”具有三大特性:一秀,即植株清秀,穗位上部叶片短、窄、上冲,节间拉伸长;穗位下部叶片长、宽,上部叶片短、窄,通风透光性好,棒三叶叶片长、宽、叶片厚,有利于光合作用、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根系发达,三层霸王根,茎基部节间短、粗;二高,即出籽率高、耐密;三好,即品质好,结实性好,抗性好。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单909”育成人黄长玲研究员告诉记者,“中单909”2012年已在黑龙江省通过审定。

(农民日报)

山东聊城东昌府农民培育大豆新品种

2004年,东昌府区凤凰办事处前军屯村农民王井阳在自己种植大豆的田地里发现一株呈扇形生长的变异大豆,他通过品种混播、自然杂交、单株提纯,经过八年的试验种植,繁育出一种春播每667m2产量在500公斤左右、夏播在350公斤左右的大豆新品种。由于该大豆品种植株呈扇形生长,且枝全部横生,避免了互相遮阴,增强了通风透光率,单株结荚400~800个,产量比普通大豆每667m2产量高出60%以上。

(中国农业新闻网)

重庆培育出23个油菜新品种

西南大学和重庆三峡农科院联合承担实施的“优质高产高效油菜新品种创制和应用”项目近日通过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农业大学教授荣廷昭等专家的评审,共培育出23个新品种,推广产生经济效益49亿元。

据专家组介绍,该项目创建了以油菜高效小孢子培育技术、高油酸近红外分析技术、粒色鉴定技术和甘蓝型黄籽油菜化学调控技术为主体内容的优质、高产、高效油菜育种技术体系;利用黄籽羽衣甘蓝远缘杂交和自创的油菜育种技术体系,在国内外首先获得了粒色遗传稳定的甘蓝型黄籽油菜材料,选育出“渝黄1号”、“渝黄2号”、“渝黄4号”国审甘蓝型黄籽杂交油菜新品种3个,编制了《甘蓝型黄籽油菜种子颜色的鉴定标准》。

(中国农业新闻网)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6个黄瓜新品种通过鉴定

近日,北京市种子管理站组织有关专家对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选育的“中农18号”、“中农26号”、“中农28号”、“中农31号”、“中农50号”和“中农116号”黄瓜新品种进行了鉴定。专家组在现场考察和课题组汇报的基础上,审阅了有关资料,经过质询、讨论等环节,一致同意通过鉴定。此次通过鉴定的黄瓜新品种不仅具有中农系列黄瓜高产、商品性好、品质优良的特性,而且综合抗病性强,具有4种以上的复合抗性,对目前生产中主要流行的白粉病、霜霉病、枯萎病、病毒病等都具有良好的抗性。“中农18号”、“中农28号”、“中农116”既适宜春秋棚栽培也适宜露地栽培;“中农26”、“中农31号”和“中农50号”适宜温室栽培。“中农26号”已成为辽宁锦州、瓦房店、北京等地日光温室的主栽品种。黄瓜是我国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目前已占到棚室蔬菜栽培面积的50%以上。品种鉴定将有助于增强中农系列黄瓜新品种保护力度。

(农民日报)

猜你喜欢

中农秋粮种业
登海种业
登海种业
山西270多万公顷秋粮长势良好
北京中农金海纳
广东中农联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排涝抢收多措并举 确保秋粮稳产增产
抓好“双减双抢”确保秋粮归仓
北京中农金海纳
五个方面着手 打好种业翻身仗
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