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煤炭博物馆发展定位的若干思考
2012-08-15李希海胡高伟
李希海,胡高伟,郭 盖
(中国煤炭博物馆,山西太原 030024)
关于中国煤炭博物馆发展定位的若干思考
李希海,胡高伟,郭 盖
(中国煤炭博物馆,山西太原 030024)
中国煤炭博物馆是目前我国煤炭行业唯一的一家国家一级博物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博物馆早已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为收藏古董而设立的“仓库”,它同时还应该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文化中心。我们认为,应该把中国煤炭博物馆建成煤炭历史文化的收藏中心、研究中心、展示中心、交流中心,不断提升学术地位和扩大社会影响。
中国煤炭博物馆;煤炭文化;定位
众所周知,博物馆是征集、典藏、陈列和研究代表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实物的场所。2007年,国际博物馆协会维也纳大会这样定义博物馆:“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向公众展示,为他们提供受教育和欣赏的机会。”中国煤炭博物馆作为中国煤炭行业唯一一家国家一级博物馆。如何适应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担当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和责任,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们对国内外博物馆业,尤其是煤炭行业博物馆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以服务社会和社会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为出发点,结合中国煤炭博物馆的行业特点,提出了“振兴煤炭文化,助力转型跨越”的工作目标,进而提出了打造四个平台,即打造煤炭历史文化的收藏中心平台、打造煤炭文化的展示中心平台、打造煤炭文化的研究中心平台、打造煤炭文化的交流中心平台的战略目标,以明确我馆的发展定位,不断提升我馆的学术地位和扩大社会影响。现将有关思考做一论述,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一、成为煤炭历史文化的收藏中心
人类先具有收藏宝物的意识和行为,而后才有博物馆的出现。收藏是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博物馆最基本的职能,是博物馆一切工作的前提。世界著名的博物馆无不以其宏富的收藏闻名天下。煤炭被人类冠以“太阳石”的美誉,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吸收的太阳能越多,在以后的利用中释放的能量就越大。博物馆也是如此,她的藏品越丰富,她的文化积淀就越厚重,辐射范围就越广,影响力就越强。在当今经济、社会、文化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博物馆首先应加强标本、文献的收藏工作,突出馆藏特色,充实藏品的科学内涵,扩大收藏的服务功能,为博物馆参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推动博物馆事业扎实稳步向前发展打下牢固坚实的基础。
1.关于煤炭文化
在人类开发与利用煤炭之初,煤炭文化随即产生,并随着煤炭开发的工业化进程发展成为一个具有独特气质和内涵的文化分支。一部煤炭文化发展史,涵盖了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文化,从政治到经济,从科技到军事,无不与煤炭息息相关。可以说,它所折射出的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
到底什么是煤炭文化?迄今为止,没有人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笼统地说,煤炭文化是一种行业文化,是一种基于行业的社会现象。借鉴文化的定义,广义的煤炭文化是人们长期从事煤炭生产劳动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四个方面,是人们从事煤炭生产实践的产物。狭义的煤炭文化指反映煤炭行业所特有的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和人类的历史文化一样,煤炭的历史文化也起始于一些流传久远的神话传说。在中国,女娲氏炼石补天的故事家喻户晓,明代学者陆深的《浮山遗灶记》碑文上说:“家家置一炉焉,当户,高五六尺许,实以杂石,附以石炭,至夜炼之达旦,火焰焰然,……是之谓补天”。认定女娲氏用煤来炼石补天。顾炎武也认为“此即后世烧煤之始”。女娲氏补天虽不可信,但山西平定地区盛产煤炭,那里很早就利用露头煤来烧火却是毋庸置疑的。此外,在山西大同矿区还流传着天火把石头引着、“木头不着石头着”等传说。这些都是中国煤炭历史文化的起源。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普罗米修斯,也是利用煤炭的持续燃烧性才使从天庭盗来的火种得以保留人间。无论中外,煤炭文化从它诞生之日起就笼罩在神圣的光环之下。可以说,人类的历史有多久远,煤炭文化的历史就有多久远。
早在6 000~7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曾把煤炭作为雕刻煤环、煤镯、煤项圈等装饰品的原料,一只煤镯就像现在一件金玉首饰那样贵重。此后,从熔铁铸剑、温酒炙肉到蒸汽机车、火力发电,人类对煤炭的认知和利用不断向纵深推进,聚集在煤炭产业旗下的劳动也逐渐密集化、规模化,由此也推动了煤炭科技的大跃进、大发展,促进了综合性利用、集团化开采等现代化管理方法和高技术手段不断更新进步。在这一系列的变革过程中,有着深厚人文基础的煤炭文化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尊重。在它神圣的色彩渐行渐远的同时,无数承载着煤炭历史文化的实物、文献被随意丢弃和大量损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人类之于煤炭,已没有当初发现它时的那种“万人鼓舞千人看”的欣喜,更多的只是把它当做一种方便的廉价燃料,正如《帝京岁时记胜》一书记载的那样:“西山煤为京师之至宝,取之不竭,最为便利。……人力极易,所费无多。”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一方面人类对煤炭的需求在不断增长,一方面却把煤炭工业视作污染环境的元凶、破坏生态的罪魁而对其嗤之以鼻。导致这种巨大反差的原因,固然与煤炭本身丰富的储量和低廉的价格不无关系,但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类对煤炭资源永无休止的欲望和肆无忌惮的浪费。
煤炭文化在艰难的环境中顽强地存活下来,但它的脉络并不清晰,文物资料也所存甚少。从历史中深度发掘潜在的煤炭文化和整合现有的煤炭文化资源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中国煤炭博物馆藏品现状
中国煤炭博物馆自筹建之日起,征集藏品的工作就一直没有停顿过。经过20余年的不懈努力,藏品积累初具规模,其中不乏国内同类博物馆罕见的珍品,如“明代古窑龙把”、“各色古代、近代小窑矿灯”、“表皮碳化的硅化木”等。
但作为一个国家级的博物馆,目前的藏品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显单薄,与“煤炭历史文化收藏中心”的要求更是相去甚远。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化石类标本品种单一,重复性高,高品相、高品质标本过少。
(2)历史类文物缺乏精品。
(3)史志文献类资料严重短缺。
造成这些不足,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客观因素不能自主,主观因素则可避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创新思维,开阔眼界,打破传统套路,修正工作方向,以战略眼光看待收藏工作,将收藏的视野,由只重过去不重现在拓展至过去、现在、将来并重,由只重物质不重文化拓展至物质、文化并重。实现“构建中国乃至世界煤炭文化体系”的宏伟愿景,我们任重而道远。
3.收藏工作的原则
具体到标本、文物的征集收藏工作,我们不仅要提倡“为今天而收藏昨天”的理念,而且要树立“为明天而收藏今天”的意识,力争成为世界煤炭文化史料的集大成者。这就决定了我们的征集工作所应遵循的原则,一是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一是兼收并蓄,主次分明。
(1)立足本土,放眼世界
煤炭是世界上储量最丰富的化石燃料,意味着煤炭文化伴随着煤炭资源的分布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但是收集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也不应该随着资源的不均匀分布而盲目进行。根据中国煤炭博物馆的行业特点、性质和任务,在总结前期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我们重新调整了工作部署,采取了先近后远、先内后外的方针,层层推进,步步为营,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各种渠道展开标本、文物的收集工作。
中国是煤炭储量大国,居世界第三位,煤炭资源不仅分布广泛、品种齐全,而且由南至北各种煤的生成环境、煤田地质构造应有尽有,地层中一般都蕴含着大量的化石标本,这就为我们的收集工作提供了天然的保障。全国各地的煤炭企业、煤炭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的努力,业已收集到不少实物,并在学术、技术、文化方面硕果累累。他们的支持,大大缩短了我们的工作周期,降低了我们的收集难度。
同时,积极与其他煤炭储量大、开采历史悠久、理论研究先进国家的煤炭研究组织机构联络,也是我们的日常工作。通过互换有无,我馆的藏品必将得到有效的充实。
(2)兼收并蓄,主次分明
一般情况下,只要是有关煤炭的标本、实物、文献资料,应该一并照单全收。
但必须注意到另外一个事实:煤炭文化是一种普遍的世界性文化。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历史人文、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科技水平的不尽相同,也会形成风格迥异、具有强烈地域风情的煤炭文化。这种差异值得尊重,因为差异,才使得煤炭文化丰富多彩。这种差异文化,正是我们收藏的重点。为此,在收藏工作中必须充分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收集完整、科学的资料,不仅收藏实物本身,还应包括其他一切关于煤炭非物质的东西,比如背景和环境资料。二是考虑到社会、观众的兴趣和需要,收藏工作必须有所侧重,在人力、物力有所限制的情况下,尽量优先收藏那些独具个性的物品,无论年代远近。
二、成为煤炭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心
研究是博物馆的一项重要职能,研究工作贯穿于博物馆工作的全过程。一个博物馆只有具备较高的研究水准,才能保证其他各项业务的水平。
由于历史原因,煤炭文化的学术研究在中国煤炭博物馆还相对滞后,过浓的商业气息冲淡了学术研究的氛围。为使中国煤炭博物馆成为煤炭历史文化的研究中心,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
1.横向建立研究网络
中国煤炭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已经运作了一段时间,通过外聘学术委员、客座研究员等举措,较好地带动了自身的学术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中国煤炭博物馆煤炭文化研究院业已在筹备之中,它将是一个更开放、更权威、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煤炭文化学术研究机构,它的成立将为煤炭历史文化的研究提供一个更大的平台。研究院将以中国煤炭博物馆为核心,与社会各界有志于煤炭文化研究的人士,特别是相关行业的专家、学者建立广泛的联系,争取用最短的时间构建一张覆盖面广、影响力强的研究网络。时刻保持网络通畅,使每一个结点的研究信息、研究成果源源不断输送过来,经过严谨科学的探讨、论证,然后形成文本或汇编成册,及时公诸于世。
2.纵向培养人才梯队
人才是研究机构生存和发展的保证。在积极建立研究网络的同时,我们已经对自身现有的研究人力资源进行了全面整合,初步制定了长期的、阶段性的研究计划,拟通过编著《中国煤炭之最》、《中国煤炭名人志》、《中国煤炭文化丛刊》等文献,培养和锻炼自己的队伍,并通过提升待遇、有效激励等措施,调动研究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们将制定一套研究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机制,采取引进高端人才、脱产学习深造等手段,建立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研究梯队,开创煤炭历史文化研究的新局面,确保博物馆事业后继有人,代代传承。
3.全面拓展研究领域
煤炭历史文化研究领域的范围非常广阔,不仅包括煤炭行业本身,而且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科学技术、环境生态等各个方面。
①煤炭历史研究
包括煤炭开发利用和煤炭文化的起源、发展及趋势的研究,地域煤炭文化、煤炭文化差异性、煤炭文化与社会、煤炭博物馆的研究等。
②煤炭经济研究
包括世界煤炭资源储量和分布、煤炭种类及其成分、煤炭形成环境及地质构造、成煤时期的地球气候、煤炭经济、煤炭资源调配、煤炭资源与国家战略等的研究。
③煤炭科技研究
包括煤炭开采技术、安全技术、煤炭综合利用、煤炭清洁能源、煤炭生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等的研究。
④煤炭企业研究
研究项目包括矿山建设、矿山环境、煤炭企业文化建设、煤炭企业管理、煤炭工业的转型与发展、煤炭企业的品牌策划与推广等。
研究煤炭文化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社会,我们的研究工作只有通过社会利用和普及教育才能体现出价值。通过研究煤炭文化各种现象的变化过程,找到其内在的、普遍的变化规律,为煤炭文化的发展提供可靠的、指导性的理论基础,是我们研究工作的最终目标。我们的服务精神和服务水平也将在研究中得到提升。
三、煤炭历史文化的展示中心
陈列展示体现着博物馆的本质特点,是博物馆的核心功能,是其贴近民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最基本的手段,也是其实现自身角色定位,完成社会使命的必由之路。
过去,由于认识上的偏差,过于强调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而忽视了它的展示功能,而藏品的陈列展示恰恰是博物馆完成其“终生教育”功能的第一步。一个博物馆,即使藏品再丰富,研究水平再高,若只局限和停留在收集、保管、研究这些内部工作上,它就不是一个真正的博物馆,至少是一个不合格的博物馆。所以,对博物馆来说,不仅要做好内部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把工作进一步向外扩展、延伸,有效地把藏品与社会结合起来。只有做好博物馆的外部工作——展示和教育普及,成功实现“人”和“物”的对接,博物馆的工作才是完整的,才能体现出博物馆存在的价值。
中国煤炭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工作在20多年中经历了三个建设阶段。
第一阶段:1993年,由原煤炭部牵头,组织协调山西六大矿务局,无偿调拨一整套大型井下设备,在3000平方米的地下展厅建成了亚洲规模最大的模拟矿井。其场面之宏大、景象之真实吸引了无数参观者,至今仍被称道不已。
第二阶段:2003年,经过两年的努力,中国煤炭博物馆第二期基本陈列面世,在主馆陈列厅2300平方米的空间,完成了“序厅”以及“煤的生成”、“煤炭与人类”两个分馆的建设。本期展示内容包括煤炭的生成条件、植物成煤证据、植物成煤过程、古代煤炭开发利用、煤炭与近代工业革命、煤炭与现代生活及未来世界六个部分。
第三阶段:2008年,“煤炭精品馆”落成,这实质上是对第二期陈列的补充和完善。
2005年完成的“山西古代壁画馆”也值得一提,它是立足本土、发展多元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陈列,在中国煤炭博物馆的主业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20年转瞬即逝,原有的陈列展示已经凸显出资金投入不足、思维观念落后、内容展示枯燥、形式表现陈旧等种种问题。这些问题在所有的博物馆都有遇到或者将要遇到,不论迟早,总会困扰每一个博物馆人。时不我待,不进则退,一成不变只能是被动挨打,最终被时代淘汰,被社会淘汰。在找到突破博物馆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之前,我们需要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去探索。至少我们可以紧跟时代的步伐,全方位、多视角把煤炭文化的陈列展览工作做得更好。
1.丰富表述手法,更新展现形式
走进国内博物馆,大片的文字说明看得人眼花缭乱,讲解员照本宣科式的背诵使人听得昏昏欲睡,一遭下来,要么兴致索然,要么精疲力竭,脑子里除了一团乱麻之外,依旧是空空如也。相信参观过博物馆的人,大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多数博物馆这种死板教条的表现形式,让无数有求知欲的人们望而却步。如何对文物进行最为引人入胜的展示,如何满足观众在轻松和谐的环境中获得知识的愿望,是当代博物馆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博物馆是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独立的子系统,它同其他教育形式共同构成教育的有机整体。这已是全世界的共识。但我们必须有所觉醒,一件物品一旦被移入展柜,就失去了它大部分的意义,一套不同的价值观就开始发生作用,这不仅造成博物馆陈列的单调乏味,而且容易造成观众对展品理解上的困难。这就是单纯的教育不受欢迎的原因。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我们传播的是煤炭文化,就煤炭本身而言,无论是外表形象还是内在实质,都难以引发人们的兴趣,假若再罩上玻璃盖,或者用一块“请勿动手”的牌子将它与观众隔离开来,只凭讲解员干巴巴的解说,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又能够发挥几成呢?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请勿动手”换成“请君触摸”。
现代理念提倡“博物馆不仅是历史文化的教育基地,还应该是群众休闲娱乐的场所”。事实上,教育与娱乐之间的差距也正在缩小。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已成为众多教育设施和娱乐设施共同追求的目标。这就要求博物馆应该不断创新陈列展览的内容、形式、手段,提高精品意识,借助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声、光、电、彩各种元素,营造一种似真似幻的活动景象,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实感,使展品的信息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吸引更多的人们抱着好奇和激情自动走进博物馆。如果把一块其貌不扬的煤炭标本置于某种奇幻的背景之中,配合生动的解说,也许有人就会把它视作一块金子而记忆犹新、津津乐道了。
在博物馆中,各种陈列方法是结合在一起综合应用的。让静止的展品动起来,它所传递的信息就会成倍地增加,观众也更容易接受。这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2.改善布局流程,加强互动能力
博物馆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参观博物馆的行为不具有强制性。人们之所以走进博物馆,固然是为了获取知识,但休闲娱乐的成分恐怕要更多一些。因此,在布局设计时,一定要考虑到这种心理需要,在参观路线中设置必要的缓冲地带,如休息厅、餐厅、商店都是很好的形式,以便参观者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消化知识,思考问题。而且,在缓冲地带还应该有一些精品收藏的展示,让观众在休息的时候也能得到艺术享受。这样不但不会产生思维断层,相反会刺激观众的新鲜感和好奇心,使他们以更大的热情和冲动步入下一阶段的参观行程。这一点上,我馆做的不错,在展厅中布置了4D影院、茶座、纪念品专柜,但仍有需要改进之处。在以后的改造中,我们将考虑增设演示台、操作室,鼓励参观者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实验和展品修复,以加强与他们之间的互动。甚至可以考虑开辟一个展区,专门陈列展示观众参与工作的成果,以满足他们的成就感,加强他们的责任心,把我们的服务水平提高到“我搭台,你唱戏”的境界。这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有效途径。我们还将陆续开放藏品库、资料馆,为那些专业人士和对展品有浓厚兴趣的人提供周到的咨询服务,使他们对煤炭文化和博物馆工作有更深刻、更详尽的了解。
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就如同一部小说,既需要生动的情节,也需要巧妙的构思。如果说展示的内容是小说情节的话,那么,布局安排就是小说的结构。小说通过单纯的文字刺激读者的视觉神经使之引发一系列的联想,强调思维的逻辑性和故事的连贯性,而陈列展览,除了内容的科学性和展品的相关性之外,并没有其他束缚。它的表现手法更加灵活多变,更容易突出重点。在内容有足够趣味性的基础上,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给予观众视觉、听觉、触觉甚至味觉等全方位感官冲击的可能,使陈列展示更具个性化和人性化,最大限度地扩展参观者的联想空间,鼓励参观者主动与展品沟通,与历史沟通,从而自然地形成与我们的互动。
煤炭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厚,不乏科学而生动的题材,在陈列展示方面大有文章可做。当一个观众走出中国煤炭博物馆,如果能够由衷地说一句“不枉此行”,那便是对我们最大的褒奖。
四、煤炭历史文化的交流中心
在以往的论著中,有人把博物馆的交流功能划分为内部交流和外部交流两个部分。内部交流是指博物馆内部如征集、研究、展览各部门之间的交流协作。外部交流指博物馆与观众、社会的交流。一般认为,在外部交流中,观众和社会团体或组织是交流的发起者,博物馆处于被动地位。任何一个组织,其各部门之间都存在着的分工、协调、合作,是维持组织正常运转的必要日常工作,而非博物馆所独有。所以,当代博物馆理论摒弃了这种划分,认为博物馆的交流功能专指博物馆与外界的交流,即外部交流。
近年来,伴随着煤炭经济的持续发展,全国煤炭行业涌现出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博物馆、展览馆。由于中国煤炭博物馆在业界的主导地位,它的品牌效应吸引了许多业内同仁前来观摩、学习,我们的研究人员、技术团队也及时给予了他们尽可能的帮助。这些交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社会对文化的迫切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博物馆要做的不仅是应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准,而且应该加大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力度,变被动交流为主动交流,在交流中进步,在交流中发展。
作为国内煤炭博物馆领域的龙头品牌,中国煤炭博物馆的优势得天独厚,使多层次、多渠道、大范围的交流活动成为可能。
1.与博物馆的交流
与博物馆的交流,包括与同行业博物馆的交流,也包括与其他行业、其他国家博物馆之间的交流。交流展览,即定期或不定期地引进和输出各类专题性的展览,是实现馆际交流的一个有效途径。目前,中国煤炭博物馆已经和英格兰国家煤炭博物馆、台湾煤炭博物馆建立了友好关系。
博物馆是一个“公开的永久性机构”,随着时间的推移,当一成不变的展览内容逐渐被观众所熟识后,其展出便不再具有吸引力,很难激发起观众的参观热情。而受制于经济状况和展品征集等诸多方面因素,在短期内通过增加自身的展品来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也不现实。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展览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它使各具特色的展品不断地被引进、输出,既丰富了展览内容,吸引了观众,又有助于博物馆之间相互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通过交流展览,还可以逐步树立博物馆的社会形象,提高博物馆的自身能力和业务水平。
交流展览是一个新兴系统工程,也是博物馆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直接关系到博物馆未来的发展和前途,对提高博物馆的整体形象有着深远意义。川无止流,一个好的博物馆只有不断引进各种展览,她的生命力才能犹如江河,永无休止。
2.与煤炭企业的交流
中国煤炭博物馆是行业性博物馆,为煤炭企业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工作,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和企业的认同。目前,“煤炭安全教育馆”、“煤炭安全事故仿真及体验馆”正在积极的筹划之中,准备采取市场运作方式举办“中国煤炭工业明星企业展”,进行宣传或长期陈列,以弘扬它们为中国煤炭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走进企业,深入调研,加强与企业在矿山建设、安全生产、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品牌推广等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为其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是我们未来工作的重点。此外,为企业提供诸如安全、技能、制度、文化等多方面的培训课程,使博物馆真正成为煤炭职工的第二课堂,也是我们进一步的设想。这样,我们可以把研究工作真正地与实践结合起来,使研究的价值得以放大,从而实现企业文化素养、企业社会形象的大幅提升。
3.与社会大众的交流
博物馆的价值在于珍藏历史,滋养当代,启迪未来,只有让博物馆走入民众生活,才能完成博物馆传播文化、开发民智的使命。
举办论坛、讲座等学术性较强的活动,对于一个专业性博物馆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但这类活动的影响范围毕竟有限,社会反响不是很大。所以,要拉近民众和博物馆的关系,提高博物馆的社会关注度,组织煤炭知识竞赛、流动主题展览等,适合在社区、中小学校园开展的,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活动,也是至关重要的。充分利用好自己独特的展品优势,增加与行业背景、博物馆内涵相符合的配套设施,如主题餐饮、图书馆、电影院、剧场等,提高博物馆的文化休闲功能,以争取社会各阶层的支持和群众的热爱,与他们形成良好的互动,使来到博物馆的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够在这里增加文化的修养,受到艺术的陶冶,获得精神的享受。
此外,走数字化道路,以互连网作为载体,打造数字化陈列平台,提供给参观者一个方便快捷的数字化博物馆,也是与社会大众建立广泛联系的重要渠道。
4.与政府部门的交流
加强与政府部门交流的重要性在于:一是便于掌握政策,紧扣国家战略,使博物馆成为宣传国家政策的窗口、基地。二是可以借助政府政策对博物馆的扶植,增强博物馆的社会影响力。
5.与研究机构的交流
加强与研究机构的交流力度,目的在于把握煤炭文化领域研究前沿动态,相互启迪,取长补短,造就一支有水平、有高度、有实力,能够代表世界煤炭文化研究最高水平的专业队伍。前文已有所交代,这里不再赘述。
20余年来,中国煤炭博物馆根植于煤炭行业的肥沃土壤,得益于改革开放的雨露阳光,在设施建设、陈列会展、文化研究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将继往开来,以开拓创新精神,深入挖掘煤炭文化,展现煤炭事业发展,与社会各界携手,共同推动世界跨文化交流,为中国煤炭文化振兴,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做出新的贡献。
[1]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美)约翰·福尔克:博物馆观众行为的观察[J].博物馆研究,1986(4).
[3]编写组.中国古代煤炭开发史[M].煤炭工业出版社,1986.
[4](英)肯尼思·赫德森.变化着的博物馆观念[M]//美国百科全书.1980.
[5]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文化遗产研究集刊[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6](美)巴巴拉·佛里兹.煤的历史[M].中信出版社,2008.
[7]包遵彭.博物馆学[M].台北中正书局,1970.
[8]白占全.中国煤炭文化[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9]李长春.精神文明建设既面临机遇,也面临诸多挑战[N].人民日报,2011-12-22.
Some Deliberate Ideas on Development Orientation of China Coal Museum
LI Xi-hai,HU Gao-wei,GUO Gai
(China Coal Museum,Taiyuan 030024,China)
China Coal Museum is the only state level museum of coal industry in China at presen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progress of society,the museum is no longer an only simple"storage" established for collecting antiques,meanwhile what is also an important social cultural center.We consider that China Coal Museum should be built as the collection center,research center,exhibition center,exchange center of coal history and culture,to continuously improve the academic status,and expand the social influence.
China Coal Museum;coal culture;orientation
N28
A
1009-105X(2012)01-0103-05
2012-01-10
李希海(1962-),男,中国煤炭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