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措施——以云南省昭通市为例

2012-08-15范晓谚

科技视界 2012年30期
关键词:昭通市昭通馆藏

范晓谚 许 琴

(昭通学院图书馆 云南 昭通 657000)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一项文化创新工程。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拥有丰富厚重、种类繁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和丰富创造力的体现。 是维护我国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守护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1]P321。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本地区文献信息中心,一方面收集、保存、传播、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图书馆责无旁贷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是图书馆建立特色馆藏、丰富馆藏资源的重要来源。

1 图书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3 年10 月17 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含5 个方面的内容:(1)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艺技能[2]。

1.1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之一

保存人类记忆、积累人类知识、传承人类文明, 这是图书馆最基本的职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遗产, 不论具有怎样特殊的内在规定性与外部形态, 它的本质是文化[3]P103。 因此保存、保护、宣传、传承、振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 昭通学院作为本地区唯一的一所高校,是本市知识信息存储的中心,除了对本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服务外,还承担着对地方传统文化的保存、宣传、对地方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的社会职能。昭通学院图书馆过去偏重于对经典古籍、文史资料等有形文化的收集和保护,忽略了以其它形式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素有“咽喉西蜀、锁钥南滇”之称。 有苗、彝、回等23 个少数民族54.2 万人口。 勤劳淳朴的昭通各族人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 昭通学院图书馆今后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加强对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1.2 图书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有利条件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强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自然界和宇宙有关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4]。”保存人类文化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图书馆具有丰富的组织、分类、保存、传播各种文献的方法和经验。 图书馆可以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将这些零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加工处理,并将收集到的资源数字化,再配以照片、文字等其他资料,整合成一个资源丰富、有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并利用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平台保护、展示、传播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

1.3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图书馆自身发展的需要

地方高校图书馆要保持活力,保持竞争性,就要建设具有鲜明特色馆藏资源。 特色馆藏是指图书馆根据本馆所处的地理位置、历史传统及其主要读者群的需要,在收集文献资料过程中有意识的选择并逐渐形成的具有一定特点和优势的馆藏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收集这些民族民间文化,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完整地反映和再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原貌和整体构成,同时又是对地方文献资源的丰富和补充,对特色馆藏的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昭通除了具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外,明、清以来的大量汉族移民,带来了多样性的异域文化,并流传至今。 从一定程度上说,今天的昭通,是云南保留汉族民间传统文化最多的地方。因此昭通学院图书馆对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既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需要,也是图书馆丰富馆藏资源,构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特色馆藏的需要。

2 图书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 “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遗产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保护、宣传、弘扬、传承( 特别是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 和振兴[5]。 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本地区文献信息的中心, 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我认为应采取以下措施。

2.1 收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

作为面向区域建设及各项事业培养人才的地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是教学、科研、地方经济文化活动的重要情报资源。昭通学院图书馆承建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 专题特色库“昭通地方文献数据库”已初步建成,在今后的补充和维护工作中,我们应结合昭通市的实际情况和本馆实际,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 逐步形成具有本地区文化特色、文献形式多样的地方文献数据库。

昭通自古以来就是滇东北的重要文化圈,已初步形成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成果。截止2012 年8 月,全市经各级人民政府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共有245 项,其中国家级1 项,省级10 项,市级68项;有各级项目传承人52 位,其中国家级1 人,省级15 人,市级12人。 项目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曲艺、传统戏剧、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民俗、传统手工技艺。 大关县的苗族芦笙制作技艺入选工艺类,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省级项目有:昭阳区四筒鼓舞入选舞蹈类、昭通市的端公戏入选戏剧类、永善县马楠乡苗族芦笙舞之乡入选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之乡等。我们可以收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有的文献信息资料,如:《昭通地区民族音乐资料》、《昭通地区民间文学资料选》、《鲁甸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汇编》、《大关民族民间歌舞集》、昭通市各县区各委局、 文化馆等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收集的各类文字报告、图片资料、录音资料,录像资料等。 昭通市被命名为云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昭阳区的“四筒鼓舞”传承人孟文富、“昭通唱书”传承人郑自便、“洞经音乐”传承人张宗城、大关县的“苗族芦笙舞”传承人张银清、彝良县的“彝族酒歌”传承人王学成5 人。这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我们可以对这些还健在的传承人进行访谈、收集这些民族民间文化。 这样做既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抢救,完整地反映和展现昭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貌和整体构成,同时又是对地方文献资源的丰富和补充,对特色馆藏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2.2 运用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图书馆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有收集、整理、分类、传播各种信息资源的专门人才,将收集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进行整理、数字化、保存、保护等方面, 具有较强的优势。 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言传身教等特性,使其难以收集、保存。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图书馆要利用现代化设备充分发挥技术特长,将收集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进行转化,比如:文字资料转变为PDF 文件形式,相片、录音、录像等资料数码化后再转化成JPG、DVD 等形式保存。然后通过整理、分类、存储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资料数据库,通过图书馆网站向外公开,提供给各类读者使用。

2.3 利用图书馆的教育功能宣传、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广大未成年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作用。 各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6]。 ” 地方高校图书馆应利用教育职能,加强宣传教育,自觉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方面,通过图书馆的各种服务形式和图书馆的公众影响力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弘扬与传播;另一方面,图书馆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数据库的服务,吸引读者,增强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实力。地方高校图书馆利用本身优势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表演、论坛、讲座等活动,对在校学生进行宣传教育,加强学生们对于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并通过学生团体的行动热情,向社会公众广泛宣传,营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氛围,在全社会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良好风气。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代表着民族智慧和民族精神。 保存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图书馆的基本职能之一。 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本地区文献信息的中心,利用自身人力优势、技术优势、组织优势,参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 可以完整保存和有效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本校及本地区的教学、科研、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服务。既有利于宣传、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也为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的人文环境。 同时对本馆文献资源和文献工作是极为重要的补充,也是图书馆发展自我,丰富馆藏资源,建立特色馆藏的需要。

[1]陈勤建.寻找我们民族的家园[M].北京:学院出版社,2006,10:321.

[2]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条:定义(一)、(二)[Z].

[3]于荣全.公共图书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刍议[Z].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8:103.

[4]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42 号[R].

[5]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条:定义(三)[Z] .

[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 国办发〔2005〕18 号[R].

猜你喜欢

昭通市昭通馆藏
馆藏
发展中的昭通学院
昭通市种业现状与“十四五”种业发展对策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昭通市“省耕大讲堂”第二讲开讲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亲人
文学自觉与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从昭通作家群说开去
小地方文学史的可能与向度——冉隆中和《昭通文学三十年》
昭通市兽药饲料质量安全监管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