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探讨

2012-08-15

科技视界 2012年30期
关键词:基础计算机教学内容

金 鑫

(松原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 松原 138000)

当前,我国社会信息化普及的程度差异相对较大,高职院校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参差不齐,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当使初步接触计算机的学生轻松入门,使具备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生掌握更多新的知识内容,这对于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来讲无疑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1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难点

1.1 学生计算机水平差异较大

高职院校生源来国内不同的城市,城市间的经济繁荣程度不尽相同,使得有些学生有机会接触电脑,但是也有一部分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很少接触电脑,因此,导致学生间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其次,入学前学生就读学校对计算机教育重视程度的不同,也会导致学生计算机基础产生较大差异。再次,学生个人对计算机知识的兴趣也导致不同学生个体间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存在一定的差异。

1.2 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比例失衡

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例设置,在计算机教学中是比较常见的问题,由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是以为社会培养高技术型人才为根本目的,所以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倍注意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例设置,努力提高实践课程在教学中的比例。

1.3 前社会发展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无法协调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教材的更新速度越来越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和技术,在就业后发现很多已经过时。另外,计算机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硬件、软件、程序、网络等等,导致很多学校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学内容多而复杂,但结果是,学生虽然掌握了很多全面系统的知识,却没有能过硬的精通的技术。

2 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部分教师在沿用与本科相同的学科教学方式,总体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目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主要存在以下方面问题:

2.1 部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部分教师缺乏能力本位的教学思想和素质教育理念,教学方法主要为传统的传授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形成巨大反差,非常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将教师本人长期接受的传统教育方式迁移到教学工作之中;二是,受本科高校学科教育思想的影响,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硬性规定采用与本科一致的教材,对项目化教学思想加以排斥。

2.2 课程内容无序

多数教师和教材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来自于软件说明书,而不是实际职业工作过程。也就是说,教学内容的选取实际上是由微软公司的软件开发者确定的,软件工具的菜单顺序就是教学内容组织的顺序。所谓的课程标准,就是软件说明书的缩写。这种课程模式造成的后果是:学生即便是掌握了所有内容,甚至是通过了与之相适应的“等级考试”,依然无法解决实际工作可能面临的问题。

2.3 教学方法呆板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本来是最有效的教学方式,但由于受到课程模式的约束,在教学中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教学方法或者是模仿式的单项技能训练。一些学校为控制学生的学习活动,在教师授课期间强制性地关闭互联网,学生的学习资源限定在课本上,合作学习也变得十分困难,主动性和创造性被严重压抑。

3 提高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探讨

3.1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随着计算机知识与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应用技术在社会各个行业与领域已经相当普及,并与专业技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单一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已经无法满足行业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需求。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各行业与领域第一线的基础技能型人才,单一的课程设置也无法体现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专业特点。所以,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应当在有限的课时下,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计算机应用知识,拓宽计算机应用领域。

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应该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1)以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为基础。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是目前所有高职院校均开设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该课程以计算机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为主要教学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机基础应用的能力。(2)以与学生专业结合的计算机课程为拓展。该课程以与学生专业密切相关的计算机工作原理与相关专业软件为主要内容。此类课程宜采用“深度优先”原则,使学生对该专业所需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较强的能力。(3)以选修课作为必要补充。为拓宽学生在计算机应用领域的知识面,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应设置以选修形式存在的计算机课程,如计算机网络、数据库、计算机硬件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课程。

3.2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对于人来说,无论岁数的大小,都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正是有了好奇,才有了求知的欲望,我们不能让求这种欲望停留在好奇上,我们要抓住这一点,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保持学生旺盛的求知欲,逐步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教”与“学”是两个不同的主体。要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使“教”与“学”有机的结合,只有双方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作为教学活动中的领导者,它的作用和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教师可以引领所有学生共同学习部分内容;也可以是“先进”、“后进”的学生分开学习,并造成一个良好的追赶环境;还可以促成“先进”帮“后进”,共同进步的局面。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教师就必须不断设计好的悬念,通过猜测、推理、尝试、实践、步步深人,直到找到答案。比如我们在学习WORD中表格制作的时候,我们可以摒弃传统的直述讲课方法。开始讲课前拿出一张制作精美的简历,并告诉他们精美简历在招聘的时候会给他们所带来的好处。有的时候一张好的简历可以决定一份好的工作。“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是不会拒绝美好的东西的。这时,学生一定好对制作简历产生了兴趣,这就为我们接下的WORD表格制作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教师和学生都进入了最佳的“教”与“学”的状态。

3.3 加强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有效方法

学生所在的初高中学校条件不同,以及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不同,高职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起点就不一样。一部分学生在计算机应用方面有不同的熟悉程度,而很多从农村或者偏远山区来的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基础较差,甚至不会使用计算机。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所以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不同的学习内容就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的同步示范法;增强学生操作能力的操作演示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项目教学法等,这里不就一一赘述了。

4 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有待改善的环节。因此,高职院校应努力探索,更加适合本校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体系,为社会发展培养具备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

[1]肖海莲.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浅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9).

[2]曹新英,邹海明.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猜你喜欢

基础计算机教学内容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
“五抓五促”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