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数量象似性的修辞效果

2012-08-15宋然然

科技视界 2012年30期
关键词:管理员话语数量

宋然然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外语系 安徽 合肥 230601)

0 引言

象似性(iconicity)理论主要是针对于索绪尔的语言任意说提出来的,其依据是“现实——认知——语言”,是对任意性原则的一种挑战和补充。它主要指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自然联系,对我们进一步了解语言符号的本质,揭示语言与认知之间的关系有着重要价值。

美国实用主义者﹑符号学创始人之一C.S.Peirce把符号分为象似符(icon)﹑标志符(index)和象征符(symbol)三种。 继 Peirce 之后,又有许多语言学家致力于象似性的研究,丰富了其内容。其中Haiman的研究最为引人注目。他认为,在自然语言的象似符中,相对于意象符,拟象符更为重要。他又把拟象符分为两类:成分象似(isomorphism)与关系象似(motivation)。前者指句法上相同或相似的结构表达详尽的意义或功能。后者指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与经验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象似。(赵艳芳,2002:158)到目前为止,语言学界归纳出来的关系象似原则主要有:距离象似性原则 (distance iconicity)﹑数量象似性原则(quantitative iconicity)、顺序象似性原则(sequencing iconicity)、范畴象似原则(categorization iconicity)等。

国内也有许多语言学家对象似性作了深入地探讨,如沈家煊﹑许国璋﹑刘润清﹑张绍杰、胡壮麟﹑王寅﹑王艾录等。

Ungerer&Schimid指出,数量象似性指语言表达形式的数量与真实世界中物体的数量之间存在着一致性 (Ungerer&Schimid,1996:252)。换句话说,在概念上信息量大,更重要、更难预测的信息,其语言表达就更长、更复杂。而可以预测的话题因信息量小而经常省略。其认知基础是:语符量一多,就会引起人们更多注意,心智加工也较为复杂,自然就传递了较多信息。沈家煊(1993)认为,“数量象似原则显然也跟认知上的复杂度和处理时间的长短有关,认知上复杂的信息需要投入较多的注意力和处理时间”。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把象似性理论运用到语用学、文体学、语篇分析等等各个领域,大大扩展了象似性理论的实用性和广泛性。象似性可以产生特定的修辞效果,目前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多。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就象似性理论中的一个非常典型的原则——数量象似原则及其所体现的修辞效果做些探讨。

(1)运用较多的语符,达到正常情况下无法达到的修辞效果。请看下面的例子:

a)Softly… softly… softly you move to the crib to make certain that all is well with the most precious thing in your life,the most wonderful baby in all the world.Softly,too,the smooth Ocean Brand Sheets welcome you when you return to your own bed.And so softly these Ocean Brand Sheets meet your budget requirements.For these are the famous Ocean Combed Percales’latest products of Ocean Band craftsmanship.

b)And my poor fool is hang’d.No,no,no life!

Why should a dog,a horse,a rat,have life.

And thou no breath at all?Thou’It come no more.

Never,never,never,never,never!

例a)是一则海洋牌床单的广告。为了突出床单柔软的特点,让人产生柔软的感觉,文中几次重复了“softly”和“Ocean Brand(sheets)”,使此广告的目的得以实现。试想,如果全文中这两个词仅仅各出现一次,此效果还能有吗?很显然,广大消费者就很难把商品与它的这种柔软特点联系起来了。所以,通过词语重复,一方面起到了强调渲染作用,另一方面则使此广告语言新颖生动,富有节奏。例b)中,首句“no”重复了三次,末句“never”重复了五次,突出强调了生命已经失去,再也无法挽回,把李尔王在得知女儿被缢死时的那种悲痛欲绝的感情淋漓尽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如果将重复的词减少至一个,概念的强调就会明显减弱,使本来十分突出的句子变得有些平淡无奇,也就失去了那种震撼人心的效果。

从以上两例可以看出,通过反复这种手段,运用了较多的语符量,从而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这正是数量象似原则的生动体现。再看几例:

c)哦,我的山乡,你给我,

多少色彩,多少线条,多少光?

多少美丽的灵感,奇特的幻想!

那石桥,那古槐,那草房,

那青山环抱中一块金色的禾场…… (陈汝东,2001:160)

在这首诗中,作者连用了四个以“多少”为提携语的内容相关,结构相似、语气一致的词组,象连珠炮似的一口气说出来。同“你给我”连缀起来,显得节奏明快、气势畅达,给人以一气呵成之感。作者一唱三叹,余波不绝。不仅鲜明地表达出丰富的情感特色,而且音律上显得铿锵和谐,组成了一幅意象图。另外,“那”引起的四个成分具有同样的修辞效果。反而言之,如果“多少”和“那”只是出现在第一次,后面的几个全部删去,恐怕此诗要逊色万分。

(2)读者也许会问,如果语符量较平常少,会不会也有其相应的修辞效果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请看下例:

d)—Well,all I can say is people with weight problem shouldn’t eat rich desserts.

—Shouldn’t eat this,shouldn’t eat that.Isn’t there something that I can eat?

—Yes,food that is good for you.Like that salad you left on your plate.

(“哦,我要说的只是体重有问题的人不该多吃油腻的东西。”“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我不是没有东西吃吗?”“噢,你该吃些对你有好处的食物,如你碟子里吃剩的凉拌菜”)

此番对话表达既简洁又生动,省略了大部分主语,把小孩子的因想吃东西而受到妈妈阻拦时的不满而又在撒娇甚至耍赖的可爱一面很形象地表现出来了。如果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则听起来有些罗嗦,失去了上文已有的表达效果。

谚语成语和格言常以省略形式出现,大部分只是短短几句,却是高度概括,含义深远,耐人寻味。例

e)It is not work that kills,but worry.(累不死人, 愁死人。 )(杨曾茂,1998:232)

f)Nothing so bad,as not to be good for something.(世上没有绝对没用的东西。)(杨曾茂,1998:298)

(3)“角色”一词最先用于舞台艺术,是指戏剧舞台上所扮演的人物及其一系列特点。近年来,“角色”被引入语言研究,逐渐成为语用分析,尤其是话语分析的一个重要术语。社会角色理论在社会言语交际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每个社会成员都有与之社会角色相应的言语行为规范以及责任和义务,也就是说社会对每一种社会角色的言语行为都寄予了一定的期望。我们把在言语行为方面具有社会规范等特征的社会角色,叫做“话语角色”或“言语行为角色”(王德春,陈晨2002:503)。

在话语交际过程中,有必要对他人,尤其是对于交际对象有关的人际角色关系,有充分的认识,才能提高话语的适切性和有效性(王德春,陈晨2002:511)如果交际双方社会距离较远,出于礼貌、含蓄等目的,人们一般不是直截了当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而是拐弯抹角,这时语言形式就会复杂化,语符相应增多,听话人理解意义的过程也相应的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最突出的一个表现就是在表示请求时,社会角色关系不同其语句的长短也会相应不同。如:

g)Open the window.

h)I wonder if you mind opening the window for me?

信息量的大小可以反映交际者之间的社会距离不同。i句的语符量较少,说明名两者之间的社会距离较近;j句用了较多的语符,传达了较多的信息,显得很有礼貌,说明两者关系比较生疏。所以可以说,祈使句的长短可以体现出话语交际双方关系的疏亲程度。

另外,中国人都比较熟悉这句话:“小平,您好!”,这表达了中国十几亿人口的心声。为什么这句话会有那么大的作用呢?就是话语的构建者对自身的话语角色与交际对象以及其他交际对象之间的话语角色的透彻而准确的认知(王德春,陈晨2002:512)。这句话既表现出中国人民和邓小平同志的亲密关系,又表达出中国人民对他的爱戴之情。如果换成另外任何一种表达,如“邓小平同志您好!”、“小平同志您好!”虽然可以表示出人民对他的尊敬,亲密之情却无法体现出来。

(4)标记理论(Markedness Theory)所体现的就是一种数量象似。它描述的是这种现象:有标记的语言形式往往比无标记的形式复杂,前者的意义也往往比后者复杂。无论从结构上还是从语义上说,有标记成分的复杂度大于无标记成分。例如:

—“Fourth floor,” Shouted the passenger to the elevator.

—“How are you,son.”

—“How dare you call me‘son’?”

—“Sir,I called,or whatever.I’ve brought you up,anyway.”

文中乘客对电梯管理员态度粗暴,出言不逊。管理员则也不示弱,反唇相讥,称其为son,乘客当然生气,于是管理员做出解释,用了“to bring somebody up”这一短语。电梯管理员没有直接骂乘客,而使语言有了标记性。此短语有两层意思,表面意思是“我把你(从楼下)带上来了”,这是个事实。但很明显,电梯管理员实则是利用其深层含义来侮辱乘客,即“是我把你抚养大的,难道不能称你为son吗?”这一表达起到一语双关的作用,让乘客“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试想,如果管理员直接用脏话骂人,则是明显的挑衅,从而很可能会引起双方的争吵,甚至会大打出手。

结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数量象似原则及其在语言中产生的修辞效果。通过对数量象似性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数量象似性在语言使用中比较广泛。而数量象似性产生特定修辞效果方面的重要作用将有助于读者提高其阐释欣赏语言的能力。本文仅对其中一小部分做了些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对象似性在这方面的探讨更加广泛,更加深入。

[1]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F.Ungerer&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沈家煊.句法的相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

[4]陈汝东.对外汉语修辞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5]杨曾茂.英语谚语荟萃[M].金盾出版社,2003.

[6]王德春,陈晨.现代修辞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7]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管理员话语数量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我是图书管理员
我是图书管理员
统一数量再比较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