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组织行为学视角下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考

2012-08-15黄仕强曾赛波

科技视界 2012年30期
关键词:诚信大学生学生

黄仕强 李 莉 曾赛波

(1.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07;2.广西华侨学校 广西 南宁 530007)

诚信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是一个人道德修养最基本的内容,对大学生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有隐瞒家庭经济情况、恶意拖欠学杂费、随意违纪、作业抄袭、考试作弊、论文剽窃、选举拉票、贷款违约,以及履历造假、随意毁约等。这些不诚信行为,严重影响大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亟需我们加以研究和解决。

1 当前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研究情况综述[1-4]

诚信是人类共同追求的一种美德。目前,高校的诚信教育研究普遍围绕四大体系展开:一是,诚信教育知识体系,从思想政治高度、大学生心理深度、道德层面、经济视角、利益关系、行为表现和法律法规等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二是,诚信教育方法体系,积极创造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塑造的条件;三是,诚信教育社会体系,呼吁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的诚信教育网络;四是,诚信教育制度体系,逐步建立大学生诚信评价、诚信监督、诚信信息查询和诚信奖惩等一系列制度,通过规章制度的强制性和导向性,促进校园良好诚信观念形成。这些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对高校大学生树立诚信的理念,把诚信作为立身之道、修业之本和立政之基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一些做法。

1.1 立足“两课”阵地,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深化诚信教育

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把诚信意识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不仅在“两课”中强化诚信教育的内容,在其他专业课程教学也结合专业规范和职业道德等内容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

1.2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队伍建设,提高队伍素质

主要是通过把好选聘关、完善队伍的考核评价机制、奖惩机制和发展机制,以及通过培训提高队伍的综合素质,为开展诚信教育提供组织保证。

1.3 加强法制教育,完善制度建设

通过加强法制教育和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使大学生养成知法、守法的良好行为,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预防诚信缺失行为的发生。

1.4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创设诚信教育环境

高校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科技、实践、体育、艺术、娱乐等校园文化活动,将德、智、体、美有机结合起来,寓诚信教育于活动中,利用校园文化的陶冶作用和育人功能,广泛开展诚信教育。

1.5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构建大学生诚信度评价机制

高校为每名在校学生建立诚信档案,将学生的诚信表现情况与学生的各种评优、奖助学金申请、推优入党和毕业生就业推荐等相挂钩,并归入其个人档案,使诚信成为学生的第二张身份证。

1.6 优化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社会环境

发挥家庭亲情教育的作用,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打造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模范个人,发挥诚信楷模在全社会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2 组织行为学理论对研究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指导意义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一门科学。

诚信既是思想观念的认识过程,又是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既要求个人的内在自我修养和觉悟,又需要有很强的外在约束、规范以及良好的社会环境的熏陶。因此,从个人、学校(组织)、社会环境等维度入手,用组织行为学理论指导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1 组织行为学的个体行为理论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和提高自我认知能力,同时个体行为理论还可以指导教师管理者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个性管理和自我认知,使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诚信理念。

2.2 组织行为学的社会知觉理论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尤其是看待某些社会现象时,往往受到各种偏见的影响而造成社会知觉的歪曲,对别人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归因判断。比如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宽大效应、投射等。通过前人的研究可知,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就是对“诚信”产生了错误的认知。[5]因此,研究大学生在社会知觉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偏见和归因,对我们研究社会环境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影响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3 群体行为理论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冲突、沟通及从众行为等知识,了解和掌握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交往规律,掌握与其他社会成员相处的技巧和有效沟通方法,科学地看待冲突和化解群体压力,避免从众行为,从而避免因为“从众”而失信。这对我们开展诚信教育同样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3 组织行为学视角下创新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于目前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高校诚信教育显得力不从心。从现有诚信教育对策可以看出,目前的方法主要还是依靠外部的管理和惩罚,如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学生诚信档案、签订承诺书、加强考试管理等。以上种种对策只能对大学生的诚信行为进行被动地约束,而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对这种这种他律约束并不能很好地接受。就大学生年纪特点而言,其品德发展应该更多地出于自律,通过良好的道德品质来对自我行为进行约束。本文尝试从组织行为学视角出发,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索诚信教育的新对策。

3.1 从组织维度的出发点来看,高校必须更新理念,改革诚信教育模式

3.1.1 宏观上看,要构建诚信教育的系统格局。诚信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靠家庭、学校、单位和社会诸方面密切配合,否则效果难以持久。高校诚信教育工作的组织结构必须将动态环境因素和管理效率考虑在内,在组织结构再造的过程中,从原来简单地考虑到学校环境因素拓展到家庭环境、社区环境、社会环境和虚拟环境等因素,优化社会知觉环境,构建全方位的诚信教育体系;

3.1.2 中观上看,在高校学生管理组织中,抓好有利于学生诚信建设的服务机构建设,如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咨询中心、人际关系协会等。

3.1.3 要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队伍建设,完善选拔机制、培养机制、发展机制,为组织实施有效管理打好基础。

3.2 从群体维度看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创新

3.2.1 要将诚信教育列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众所周知,组织文化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态,是组织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形成并为组织成员遵守和奉行的共同价值观念。高校在开展诚信教育的工作中,要引入优秀传统文化、国学,儒家思想,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使大学生群体在精神上有归属感,在行动上有正确的方向感。

3.2.2 引入团体辅导,纠正大学生群体中对诚信观念的认知混乱,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的群体意识。当前的大学生对诚信知识的掌握已经基本到位,他们很清楚什么行为是诚信行为,什么行为是诚信缺失行为,但在现实的生活学习中,这种诚信认知并没有成为他们行为的准则。原因是在现实生活中,人所遇到的情景是复杂多样的,社会上的失信现象让很多大学生感到老实人吃亏,好人难当。正是这种现实社会与理想教育的背离,造成了大学生对诚信观念的认知混乱。

在团体辅导中,通过老师的引导和小组成员之间有目的的互动,可以化解学生内心的冲突和矛盾,取得对诚信观念重新理解,强化正确认知的效果。同时,团体辅导还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的群体意识,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为今后走向社会打好基础。

3.3 多管齐下,抓好工作机制建设,重在引导和预防

组织行为学研究是建立在四个假设之上,其中之一是“行为的可预测性”,我们在开展诚信教育的过程中,可以想方设法应用这一原理,通过一些措施,做好引导和预防工作。

3.3.1 未雨绸缪,在新生中开展诚信教育,增强正面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要把“诚信”教育纳入入学教育中,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在学生中强化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并使之内化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3.2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体行为表现,关注一些有可能出现“失信”行为的对象,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性教育。如成绩差的学生可能有作弊的冲动、花钱大手大脚的学生可能会拖欠学费、在校综合表现不佳的学生可能会在简历造假、随意违约等,需要加强引导教育。

3.4 个体维度的防治策略

要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开展诚信教育,促进大学生诚信行为达到自律状态,构建大学生诚信教育长效机制。

3.4.1 高校应加强心理咨询工作,指导学生正确进行自我分析,重视个体心理差异,实行差异性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冒险和侥幸心理、利益和虚荣心理、从众心理等,增强自律意识。

3.4.2 要指导大学生正确地自我归因。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行达到目标的情况下,人们多把成功归因于自身因素,如个人努力、能力、勤奋等,而在行为失败的条件下,人们多倾向归因于任务难度、客观条件的限制和运气等外部因素。教育管理工作者要帮助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行为的动机、目的、效果,使之正确地归因,妥善处理遇到的诚信问题。

3.5 从激励理论看,诚信教育要同时辅之以诚信管理

3.5.1 建立有效强化。强化理论认为,倘若个体行为得到积极强化,则他们可能反复实施这种行为;反之,个体则采取减少甚至杜绝发生这种行为的策略。诚信教育虽然重要,但是有时仅靠教育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加强诚信管理,做到奖惩分明,实现他律和自律相互促进,从而形成诚信受尊重,失信遭鄙视的良好风气。

3.5.2 增加诚信档案管理内容、开通社会网络查询功能,创新诚信档案的管理手段。在内容上,可以增加学生毕业前在社会上顶岗实习的诚信记录,或者在其他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诚信记录;在管理手段上,将大学生诚信档案纳入网络化管理,不仅在校内公开,特别是向社会公开,使诚信记录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对诚信较差的学生可以起到有效监督的作用。

总之,在当前复杂的形势下,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需要文化、伦理、制度、法律等多方面的合力。我们在今后的研究过程中,要善于应用有关理论作指导,关注新情况,积极创新诚信教育模式,就一定能取得新的突破。

[1]刘宇.大学生诚信教育现状及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

[2]张宁,杨玉梅.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新西部,2011(6).

[3]唐伟萍,覃善应.基于大学生诚信教育问卷调查结果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2,10.

[4]吕兴朝.论大学生诚信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1.2.

[5]薛静华.试析团体心理辅导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的作用[J].职业时空,2010(3).

猜你喜欢

诚信大学生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大学生之歌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学生写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