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胶跑道面层开裂的预防和处治措施
2012-08-15刘棋
刘 棋
南京耐斯坦体育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江苏 南京 210028
当今,我国体育场馆建设、学校运动场地和全民健身场所的建设已进入高速发展期,塑胶跑道是这些场地的当然主角。再加上运动场塑胶跑道每隔5年~10年必须翻新面层划线,因此塑胶跑道的市场极为广阔。
塑胶跑道铺装技术发展很快,新技术、新产品也不断涌现,现在市场上的塑胶跑道产品主要为:透气型塑胶跑道、复合型自结纹塑胶跑道、混合型塑胶跑道、混合型自结纹塑胶跑道和预制型塑胶跑等。塑胶跑道工程的质量通病——塑胶跑道面层开裂,不断地困扰着广大的运动场所客户群和专业铺装公司。
1 塑胶跑道开裂的原因
1.1 沥青基础上塑胶跑道面层开裂的原因
在高级体育运动场馆,塑胶跑道一般铺设在沥青基础上,塑胶跑道面层开裂一般发生在:1)沥青基础与其他基础交界处,因不同基础沉降不均造成塑胶跑道面层开裂;2)软弱基础处理不当或基础被水浸泡处,也会因基础沉降不均造成沥青层和塑胶跑道面层开裂;3)沥青混凝土施工接缝处,主要是因为没有按规范进行沥青混凝土的摊铺。沥青上下层接缝如靠得太近,相邻幅面沥青层的收缩可能形成沥青裂缝,从而造成塑胶跑道面层的开裂。
1.2 水泥混凝土基础上塑胶跑道面层开裂的原因
因成本因素,现在大多数的塑胶跑道铺设在水泥混凝土基础上。水泥混凝土基础为刚性基础,为防止混凝土由于气候温度变化(热涨、冷缩),使混凝土面层产生不规则裂缝或破坏,需要对混凝土面层预留或切割伸缩缝。按规范施工,干缩裂缝和塑性收缩裂缝不会造成混凝土的整体断裂,所以也不会影响塑胶跑到面层的开裂。除了因基础沉降造成水泥混凝土板断裂引起塑胶跑道面层开裂外,塑胶跑道面层的开裂都发生在伸缩缝处。如果通过正规的基础设计和按规范施工,水泥混凝土板一般不会发生断裂。因此我们将焦点放在伸缩缝处。
对于伸缩缝设置参数:伸缩缝横向和纵向距离间隔、伸缩缝的缝宽和切割深度等。根据施工经验和施工规范,为了减少水泥混凝土基础的表面不规则裂缝,塑胶跑道工程中按照3m~6m间隔切割伸缩缝,切割深度为板厚约为板厚的1/3(大约30mm~50mm)。切割缝宽的3mm~8mm。塑胶跑道表面层通过胶水强力的粘接作用与混凝土基础粘结成一个整体。伸缩缝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而收缩(伸缩缝变宽)或膨胀(伸缩缝变窄)。气温降低,混凝土必然产生收缩而造成伸缩缝扩大。具体到每个伸缩缝扩大所承担的收缩补偿量,并不是平均分配的,甚至每天都有可能不一样。伸缩缝处的塑胶面层如没有足够的拉伸距离缓冲,将难以承受巨大的拉力而产生断裂。
举例说明:
昼夜温差20℃,水泥混凝土的热膨胀系数是1*10-5/℃,伸缝设置间隔30m,缩缝设置间距6m,切割缝隙宽度为3mm,伸缩缝处塑胶跑道面层可拉伸的距离3mm(无受力状态下),可计算得出:6m水泥混凝土板收缩1.2mm(1*10-5/℃*6000mm*20℃),理想状态下30m水泥混凝土板收缩6mm(1*10-5/℃*30000mm*20℃;缩缝底层都没有完全断开)。
而伸缩缝处塑胶跑道面层3mm,只要拉伸出1.2mm达到4.2mm,就符合国家对塑胶跑道面层的要求(根据最新国家标准GB/T14833-2011,拉断伸长率要求为≥40%)。1.2mm只相当于6米水泥混凝土板平均收缩量,远小于30m水泥混凝土板收缩量6mm。
有上述论证可知:如果只是简单的执行水泥混凝土施工规范来进行塑胶跑道的施工,而不针对塑胶跑道的工程特点进行调整,塑胶跑道面层的开裂成为质量通病几乎是必然的。
2 塑胶跑道面层开裂的预防和处治措施
2.1 沥青基础上塑胶跑道面层开裂的预防和处治措施
1)把好设计关,特别是对对沥青基础与其他基础交界处、软弱基础做好规范设计,如有必要应考虑在外围设置排水沟。沥青混凝土的双层建造高度至少为60mm,典型的包括一个40mm~60mm厚的下层和一个20mm~30mm厚的上层[1];
2)沥青混凝土施工接缝处,应按规范进行沥青混凝土的摊铺。上下层的纵缝应错开15cm以上,表层的纵缝应顺直,且宜留在跑道划线位置上。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接缝均应错位1m以上[2]。
2.2 水泥混凝土基础上塑胶跑道面层开裂的预防和处治措施
1)要注重基础勘探,并按塑胶跑道工程的特点规范结构设计。要注意到那些容易引起水泥混凝土板开裂的地方,如软弱基土、不均匀材质的基层、高低跨和基坑边沿处等。在设计中考虑这些薄弱环节的特点,并加以解决。在实验室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可考虑加入适量混凝土膨胀剂,用以部分补偿混凝土收缩造成的基础裂缝宽度,从而对减少塑胶跑道面层的裂缝有促进作用;
2)按规范结合工程实际设计伸缩缝设置,具体可参考《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规范 JTG F30-2003》对填缝材料、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十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93-96.
[2]刘化冰,韩保国,利刚,等.“杏r汁”品质及工艺技术改善[J].广州食品工业科技,1998,14(3):36-37.
[3]李科友,史清华,朱海兰.苦杏仁氨基酸营养价值的评价[J].林业科技开发,2001(4):23-24.
[4J杜琨,牟朝孵.杏仁的营养价值与开发利用[J].食品研究与开发,2005(5):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