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研究
2012-08-15周妩怡
周妩怡
长春建筑学院,吉林长春 130607
寒地城市由于地域原因冬季漫长、气候严酷,给城市生活带来了一些不利影响。我国寒地城市数量众多,广场的建设数目也已初具规模,但由于受到特殊的气候影响,寒地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存在着一些特殊因素。
1 寒地城市景观设计的影响因素
1)自然因素:寒地城市具有鲜明的四季特征。尤其在严寒的冬季,自然因素如气温、寒风、阳光及降雪,对城市生产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气温严重制约寒地城市居民的外出活动;空气通过不同的街道走向、建筑物布局时,可以带给人不同感受的风环境;充足的日照条件可以极大的促进寒地城市人们的身心健康;寒地城市冬季降雪虽然具有一定的景观效果,但也会给城市道路交通带来不便;
2)交通影响:冬季频繁降雪形成的冰雪路面,可导致人员出行和机动车速度减缓,给城市交通带来巨大干扰。同时冬季严寒气温和光滑路面影响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使平时依靠步行或自行车出行的人们不得不乘坐公交车或出租车,不但造成公共交通的拥挤,影响人们的日常出行,也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诸多不便;
3)绿化景观:由于气候、土壤等因素,寒地城市可生长的植物品种相对较少。尤其在漫长的冬季,缺少绿化环境给寒地城市带来一种萧条感,人们对户外环境的向往度大大降低;
4)行为方式:人们的行为方式受寒地冬季气候环境的影响巨大。如冬季寒冷的自然因素带给人体感的不适,加之降雪形成的冰雪路面,使人们在出行时除了必要的行为活动如上班、上学、看病和日常购物等以外,其他非必要的行为活动相应减少,人们冬季户外的休闲娱乐行为大幅减少。并且由于冬季天黑较早、室外气温低,人们在城市中的夜生活也受到巨大影响。
2 寒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现状及问题
1)忽略地域因素:当前我国的寒地城市广场,户外设施设计大多是根据夏季温暖气候条件下考虑的,却忽略冬季特殊气候对其的影响和使用。长期忽视对冬季户外公共聚集的硬件支持,使市民的户外文化活动每年周期性中断,从而造成良好的公共室外活动影响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冬季的寒地广场往往成为大面积的萧条空地,使人们望而却步;
2)缺乏功能要求:由于盲目效仿和大搞拿来主义,导致我国目前的寒地城市广场普遍忽视环境因素,缺乏功能要求。如硬质铺地过大,使寒地城市广场在冬季成为步履薄冰的场所;绿化设计的缺乏和不足,简单的大面积种植草坪,使寒地城市广场的景观形式平面化,不仅过于单调乏味并且无法形成良好的城市环境微气候;
3)形式重复单调:我国景观设计这一理念引入时间不长,当前许多广场设计还停留在模仿复制或者盲目建设的阶段。以模仿西方模式作为标准,导致寒地城市广场缺乏合理的功能定位,形式单调,同时也破坏了广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美感。许多广场设计在形式和色彩等方面比较相近,很难体现空间特点和地方特色。缺乏对使用者的行为体验和精神需求等方面的考虑,使寒地城市广场无法展现出丰富的视觉效果和精致、多元化的审美要求。
3 寒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的对策
1)寒地城市广场的色彩:寒地城市冬季色彩单调,广场的色彩规划应以暖色系为主。在色彩搭配方面,可先确定某一种暖色系作为主导色,再根据色彩搭配常识对该种色彩的色相、明度和饱和度进行变化调整,来作为主导色的辅助色和点缀色进行搭配,使寒地城市广场的色彩既温暖又协调统一。夜景观的色彩设计是寒地广场色彩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寒地城市冬季昼短夜长,适宜的夜景灯光可以在冬日的夜晚为人们提供温馨的室外环境,还有助于维护广场的安全。并且丰富的夜景观有利于塑造寒地城市形象,提升人们在夜晚对城市的认知度;
2)寒地城市广场的绿化:尽管寒地城市冬季漫长,但同四季如春的南方相比,具有四季分明气候优势,因此,对于寒地广场的绿化设计应强化季节差异。植物搭配考虑四季绿化的需求,“春花、夏叶、秋果、冬态”使每个季节都可体验到植物带来的景观效果,并利用植物的冬季形态特征,创造寒地植物特色。绿化选用以乡土树种为主的多种乔、灌、藤和草本植物,在广场空间层次上合理配置,构建绿色生态的广场植物群落;
3)寒地城市广场的出行安全及舒适保障:为缓解人们在冬季出行时的不安全因素,应考虑寒地城市广场周边道路的人车分行,限制过境车辆并限制车速。同时,寒地广场内的地面铺装材质及景观设施应考虑防滑设计及遮蔽、融雪的需要。在寒地城市广场设计冬季避风的休息亭,可以减轻寒冷带给人体的不适,温暖的临时休息空间可以有效延长冬季户外的活动时间。注重寒地城市广场的防滑设计,地面铺装应以冬季使用为主进行设计,在主干道上采用以深色为主的粗糙质感材料铺装,即可在主动人工扫雪的基础上利用自身吸热辅助除雪、除冰。采用常见的天然材料如石板、石块、面砖等,不仅节约耗费并可以缓解雪雨天的防滑。同时,在广场上下有高差处应设防滑条、扶手;
4)寒地城市广场的高差设计:在寒地城市环境中大面积的空旷场地不但缺少情趣,并且在冬季覆雪后会形成“雪反射”。因此寒地城市广场不适宜设计大型空旷场地,并应适当增加高差,避免雪反射。在冬季,有高坡处就优势堆出雪梯能增加场地对儿童的吸引力;下沉的广场对抵御寒冷空气有很好的效果。下沉广场内适当引入绿化进行植物配置,可以增加空间的活力和趣味;
5)寒地城市广场的多样性:我国目前的城市广场形式过于单一,寒地广场更是如此。可借鉴国外的做法,依靠政府从规划角度上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在机制上引导寒地城市的广场建设。广场的形式应以地方特色为依据,注重多样性建设,如兴建室内化公共广场,地下与半地下结合的城市广场等,使寒地广场在形式、功能、主题上富有特色,为寒地城市创造舒适温暖多样的公共环境。
[1]闫立杰.寒地城市广场环境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马力,李智博.小议寒地城市广场景观设计[J].科技促进发展,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