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实现文化跨越式发展的人才需求问题研究

2012-08-15贾文文

科技视界 2012年14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少数民族人才

贾文文

(灵武市文化馆 宁夏 灵武 751400)

0 引言

我国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创造了灿烂多姿的民族文化,成为促进和推动民族文化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现阶段由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基础薄弱,相关政策法规不健全,文化资源意识和文化人力资源观念淡薄等原因,少数民族文化人力资源开发不足已经成为影响民族地区文化乃至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也制约了少数民族地区及其文化人才可持续发展。

1 文化创意人才类型

创新是文化的本质特征,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竭动力。胡锦涛同志曾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文化创意产业更加重视文化的内容和创意,文化人才原创力便成为其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文化人才创新能力的高低更是影响国家文化现状和未来发展潜力的重要因素。目前,文化创意产业已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涵盖了文化演出、出版发行、版权贸易、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动漫与网络游戏研发制作、文化会展以及古玩艺术交易等方面,成为众所瞩目的文化产业新的热点。有调查显示,超过一半的从业人员认为创新能力是文化创意产业人员必须具备的能力。超过六成的从业人员认为文化人才质量是制约文化创意产业下一步发展的最大瓶颈。

特别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拥有丰富、深厚、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蕴藏着巨大的潜在经济价值。长久以来,由于文化观念落后,缺乏对文化与经济关系的深入认识,特别是缺少文化创意人才,严重制约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进而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的传播与繁荣。近年来,旅游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文化资源开发及由此带动的传统文化物品生产都有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如宁夏的西夏文化、沙漠文化等闻名遐迩。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现代科技很少应用在民族文化开发中,现代科技与传统民族文化结合起来进行高端文化创意开发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培养既熟悉、能够理解少数民族文化同时又具有更加开阔视野的高素质创意人才是今后文化人才培养的一个方向。

2 文化研究人才类型

任何社会实践都需要正确的理论作指导才能够获得长足发展,同时,实践也在对理论进行证明或证伪,补充或修正理论。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系中,社会各项事业获得发展,文化建设也不例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文化建设,需要专门的人才对文化建设如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的问题,当代社会中如何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使其内化为个体的终极价值与行为指导等问题进行研究。只有清楚地认识这些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途径,才能真正指导我们的文化实践活动。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文化事业走向何方同样需要专门人才进行研究。文化事业体制企业化管理具体怎样操作,工作人员的身份转换、分配制度、保障制度、选拔制度等问题如何操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怎样完善等。诸多问题都需要专业人才结合文化体制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给出答案,答案是动态的,需要不断完善的,文化研究是一种常态需要。文化产业如何能够将潜力激发出来真正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同样需要专业人才进行研究。民俗专家精通各地民俗,哪种民俗有特色,哪种产品可开发,他们对民俗产品的开发最有发言权,所以民俗文化研究队伍是民俗产品开发的可靠力量和生力军。要引导他们把精力转向产品开发,把文化研究与产品开发结合起来,把他们研究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使他们的智慧产生经济效益。因此,文化建设需要文化研究人才。

文化研究人才应具备以下素质:首先,具备深厚、扎实的理沦素养,是进行研究的基础;第二,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是进行研究的保证;第三,具备创新精神,是进行研究的动力;第四,具备脚踏实地的态度和实践能力,才能对理论进行检验与反思;第五,具备严谨的学术作风。我国文化研究人才紧缺,文化建设特别是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理论根基,不利于我国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3 文化管理人才类型

当前,一些文化管理人才知识结构老化,视野不宽,观念陈旧,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跟不上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一些文化事业单位囿于枝节,陷于事务,在引进人才上抓不住关键,坐失良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都存在一定的管理人才数量偏少、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的问题,缺少文化行政管理和文化产业管理人才,缺少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文化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复合型经营领导人才紧缺,外向型经营人才短缺。人才的紧缺,严重制约着文化的繁荣发展,制约着文化竞争力的培育、孵化和释放。

基层文化队伍知识老化,文化管理人才僵乏的现象在广大农村地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尤为突出,严重阻碍当地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现状较为普遍。乡镇文化站是基层文化建设的主要阵地,然而很多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状况却令人担忧。目前一些文化站工作人员不少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初从事文化工作的,其中一部分人年龄和专业知识趋于老化、思想观念较为陈旧,对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基层文化工作缺乏新的思路、新的方法,难以开拓创新、有所作为。新增的文化系统从业人员也有某些人专业不对口、能力欠缺,难以胜任新时期的文化馆工作。加强基层文化建设,除了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之外,更离不开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因此,提高我国广大农民文化素养,丰富广大群众精神生活,必须因地制宜培养农村地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管理人才。

4 文化经营人才类型

笔者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的整体特征是:专业艺术类、行政类出身而非管理类出身人员所占比重过大,整体人力资源文化知识层次偏低,缺乏创新能力和营销能力,形成专业化力量有余、经营管理能力不足的局面。

文化产业经营人才的缺乏,主要表现为:一是现有经营管理者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程度不高,并以不懂管理、营销、策划和资本运作者居多;二是目前经营管理者缺乏创新精神,没有经营管理大型文化集团的丰富经验;三是当代急需熟悉国际惯例和规则、擅长媒介市场运作、具有战略思维的外向型文化经营管理人刁一,显然国内的经营人才一还需进一步学习、提高自身融入国际文化产业的能力。

与经济建设相一致,我国文化人才建设中也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农村地区文化经营人才紧缺,与民间曲艺、工艺及民俗资源丰富出现突出矛盾,亟待解决。怎样培养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广大农村地区经营文化人才将在后文中做具体论述。

5 结束语

总之,要实现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要贯彻落实“人才兴文”战略,通过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加大扶植力度,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局面,为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组织保障,这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建设发展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的客观要求。

[1]花建.文化产业竞争力[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2]来仪.西北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走向市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少数民族人才
人才云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