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

2012-08-15纪成华

科技视界 2012年14期
关键词:工具书支配笔墨

纪成华

(定西市安定区石泉中心小学 甘肃 定西 743021)

自学能力是学习的主体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逐步具有的能够独立完成某种学习任务的客观条件。培养自学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自学能力必须以正确的学习态度为前提,以坚韧的意志为保障。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习主体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难以改变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只要是长期坚持学习的人都有,但有优劣之分。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活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难以估量的。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之本,这个资本不断的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句话道出了良好的习惯所蕴含的巨大潜能。

那么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其一,“勤动笔墨勤读书”的习惯。

徐特立有句名言:“勤动笔墨勤读书。”所谓“动笔墨”应该包含下面三个含义:一是自学时要用符号在书上进行“圈点勾划批”;二是要随时将课本或其它学习资料中的精彩之处摘抄下来;三是经常写一写心得体会。其中第一点尤其不容忽视,圈点的过程,就是搜索筛选信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咀嚼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其二,“心、眼、口”三到的习惯。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绝非是一般经验之谈,实在是关于读书的至理名言。这“三到”之中,关键是“心到”。有了“心到”才有其它的“两到”,心若不到,其它“两到”也无从谈起。自学时做到心想、眼看、口读,加上前面的手画,既有助于发挥各种器官并用的作用,又可保证精力集中,从而有效提高自学的质量。

其三,善于自我提问的习惯。

有的学生自学时往往提不出问题,但是提不出问题并非没有问题。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是“心到”的结果,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只有提出问题,才谈得上解决问题。善于提出问题,是自学能力强的标志之一。

其四,“多思多问”的习惯。

善于提问要建立在多思的基础之上。有了问题“如果自己不想,只随口问,即使得到正确答复,也未必受到大益”。所以“学问”二字,“问”放在“学”的下面。这里所说的“学”是指独立思考。一切有作为的学问家,都特别看中这一点。爱因斯坦就曾经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

其五,“不耻下问”的习惯。

“不问”有两种,一种是提不出问题,一种是羞于提问。有了问题,自己解决不了,又死要面子,不肯问人。这样,问题越积越多,学习就会处于被动局面。

其六,利用工具书的习惯。

要解决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除了问老师、家长或向同学请教外,还可以利用工具书求解。学习要备必要的工具书,如字典、词典及有关参考书。工具书是学生自学时的一位无言先生,我们不仅要让每位学生准备必要的工具书,而且要教给学生使用工具书的方法,让学生养成利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除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之外,老师应怎样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

第一,讲清道理,具体指导。

老师要向学生讲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意义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内容,要介绍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同时,要加强具体指导。一要结合学科的具体特点,明确要求,授之以法;二要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希望,指明方向,要将普遍指导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第二,严格要求,强化训练。

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人应该支配习惯,而绝不能让习惯支配人。”要想支配习惯而不被坏习惯所支配,必须从细微处入手,从一点一滴,一招一式抓起,一丝不苟,严格要求,强化训练,使学生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使坏习惯变成好习惯。

第三,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习惯是在生活、学习中长期逐渐养成、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不好的习惯,不是一下子就能改变的。良好的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有时可能会出现反复。所以,必须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特别是习惯养成的初期更松懈不得。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了,自学能力就相应有所提高。只有长期坚持,才能巩固成果,收到实效。

猜你喜欢

工具书支配笔墨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笔墨童年
诗词工具书二种
诗词工具书二种
跟踪导练(四)4
笔墨厨神
好风凭借力伴我泛书海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工具书的指导
基于决策空间变换最近邻方法的Pareto支配性预测
笔墨厨神
随心支配的清迈美食探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