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电视台建设与发展策略研究——以甘肃民族师范学院为例
2012-08-15谢克仁
谢克仁
(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70)
从1989年北京大学首建校园电视台开始,全国高校电视台建设如火如荼,现今绝大多数高校建有校园电视台,总体取得了很大成就。但由于种种原因却又处于衰败、闲置、撤并的窘境,发展日趋式微。在这种背景下,我校却作为地处西部藏区一所民族本科院校得到了上级部门支持,投资近200万元新建了校园电视台。如何建设发展、充分高效发挥其应有功能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议题。
作者在中国知网以“校园电视台”、“高校”为主题关键词检索到相关文献59篇,议题主要包括:高校电视台现状、定位、作用与功能发挥、节目编排设计与包装、设备选型与系统设计、人员与资产管理、研究方法的应用、法规遵守与制度建设等,涵盖电视台建设与发展的方方面面。这为我校电视台的建设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的依据。另外,民族地区高校在电视台建设发展方面与普通高校相比又有其特殊性,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照搬照套这些经验,必须在借鉴的基础上做出适合自己的建设发展策略。
1 高校的现状
1.1 定位错误、不明确,或定位明确但在实际运行却没有充分有效发挥其功能。部分大学电视台定位存在问题,没有搞清楚高校电视台与社会电视台的区别。一味模仿追赶社会电视台甚至幻想与其一拼高低。另外,由于电视台管理部门的不同也会在实际运行中导致某项功能的侧重或缺失。
1.2 节目种类单一,信息量小、深度不够。据调查发现高校电视台固定栏目大都比较少,一般节目数量在6个左右,但大部分只有1-2个栏目。节目内容主要集中在新闻、访谈和生活娱乐等,内容比较单调和枯燥,吸引力不够。此外,高校电视台的中坚力量是学生,这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学生记者只能用有限的课余时间去做一些工作;再者参与电视台工作的大多都是本科生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知识储备、相关素质技能水品较低。这导致采播信息量小,深度浅。
1.3 缺乏交互性,师生参与度小,收视率低。很多高校电视台的主要节目较少贴近本校师生学习工作生活实际,缺乏师生参与和互动。另外,学校为了对外保持良好的形象,报喜不报忧,脱离现实。
1.4 组织机构不完善,人员专业水平低、流动性强。由于各种原因,校园电视台不可能像社会电视台那样建立起分工明确、业务适切、稳定完善的组织机构。大部分校园电视台只有1至2个专职或兼职教师,多通而不专;工作依靠学生又导致队伍流动性很强,基本上是刚培养好一批又换了一批新人。
1.5 硬件环境差,缺乏建设资金。高校发展的主题总是紧密围绕着教学以及科研的进步,所以在人力和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各种投入必然是更侧重于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另外,校园电视台的公益性质决定了它是非赢利性的,资金主要靠拨;再者,校园电视台隶属某个部门而非独立机构,这为电视台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局限。
1.6 其他问题。如没有得到校领导应有的重视,进入“越缺资金与人力越做不好节目也就越得不到重视得不到发展”这样的恶性循环。或校园网络电视与闭路电视非协调发展,只有闭路没有网络,或只有闭路没有网络,不能有效整合各自优势等。
2 民族地区高校电视台的特殊性
民族地区高校在电视台建设发展方面与普通高校相比民族地区高校在电视台建设与发展方面又有其特殊性:一是校园电视台建设起步较迟;二是受众为多民族师生,其文化差异较大;三是宗教、政治敏感而重要;四是师生相关专业素质相对较低;五是所处社会环境复杂、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六是得益于西部开发和民族光环,即将迎来快速发展等。我院电视台刚刚建立,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只有1名兼职教师负责,人员极度缺乏;二是没有相关传媒专业的支撑,学生培训难度及所需力度极大;三是没有建设闭路电视网,传输只靠网络平台,传播具有极大局限性。
3 民族地区高校电视台的建设与发展策略
3.1 做好定位,明确职能
高校电视台与社会电视台的区别在于“高校”二字,它决定了高校电视台传播的空间、内容、对象等。从传播的空间来看它局限于大学校园这个社区,传播的对象明确针对大学师生这个群体,节目内容必须紧密围绕大学“教书育人”这一核心工作,结合政治宣传、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大学的基本职能,从这一定位出发,校园电视应该突出教育性、学术性、政策性。从校园电视的覆盖区域和中国大学这种集工作、学习、生活于一体独特的“小社会”性质的校园环境出发,强调一种社区意义的“三贴近”和文化心理的认同。简单来说,就是大学师生关心的许多切身问题和共同话语,生活学习都离不开校园这个特定环境。他们渴望更多地了解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周围环境,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努力寻求一种群体归属感和精神文化上的“共鸣”。另外,作为地处多民族地区的院校,要特别重视政治、多元文化与民族团结教育与宣传。
3.2 建全电视栏目(板块)与服务
3.2.1 新闻类节目。高校电视新闻具有一般电视新闻的特点同时又要有自己的特色,高校电视台在学校宣传工作中具有舆论导向作用,被师生视为学校党政部门的代言人,因此校园电视台播出的新闻节目内容应具有政策性、原则性,符合学校的统一精神。在内容上,遵循高校传媒的运作规律,遵守新闻宣传纪律,在思想上严格把好关,使之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学校中心工作。高校的校园新闻面比较专一,也比较小,因此我们的镜头要对准师生关注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其次报道形式可以多样化,除了常见的口播新闻、图片新闻、现场采访报道等方式,系列报道和专题新闻也是师生喜闻乐见的形式。
3.2.2 访谈类节目。高校电视访谈节目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发表观点参与学校事件评论的平台,为学校管理建设献言献策 ,帮助学生对是非和美丑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话题的选择应该坚持“三贴近”,即贴近校园、贴近生活、贴近师生。,话题主要包括两类,一种是观点讨论类,这类话题是软性的、多角度和多观点的,如大学生的恋爱问题、打工问题等。另一种是个案类,它常常与具体的人和事联系在一起,带有比较强烈的感情色彩,容易对现场和电视机前观众产生强烈的感染,例如大学校园的个性才艺展示、先进事迹、自主创业等话题。
3.2.3 教学及学术科研类。一是开设专家讲座、每周一讲等栏目,让学生获得最前沿的知识。尤其对于地处高海拔民族地区的院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为此我校实行3学期制,在暑假小学期,聘请重点院校名师到我校授课,花费巨大。电视台可以将这些名师授课全程记录,扩大受益范围,方便学生课后学习与教师观摩。二是加强与各个教学系的联系合力建设课程视频教学资源,包括公共通识类课程及专业类课程,方便教学相课外延伸。三是依托电视台开设相关选修类课程,或为学校相关专业提供实训条件,拓展学生素质。
3.2.4 电视艺术类节目。一是艺术欣赏栏目,譬如电视诗歌、散文类节目,将学生自己创作的诗歌、散文配以图片或动态背景,再辅以适合特定文学意境的音乐和解说。二是综合性文艺节目,高校的文娱活动类型多样,如迎新欢送晚会、节日晚会、各种纪念、庆典晚会等。三是优秀大学生DV作品展播,为DV爱好者提供展示的舞台,激发学生创作欲望,培养观察与思考社会问题及感悟生活的能力。
3.2.5 民族文化类节目。 增进各名族相互了解、尊重、认同,追求和合,是民族院校民族团结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开办各少数民族文化讲座、演艺类栏目有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也是我们民族院校电视台的特色所在。
3.2.6 思想政治类。民族地区院校与普通院校相比其宗教、政治敏感而重要,宣传国家民族政策方针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校园电视台要肩负的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为维护与创建安定团结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做出贡献。如在一些政治敏感时期,及时播放揭露破坏社会安定团结分裂国家的罪恶行径的专题片。
3.3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工作流程与制度,加强人才培养
3.3.1 组织机构与工作流程建设。校园电视台不同于社会电视台,社会电视台有明确的分工,高校电视台由于人员的制约,必须是一人多责、一专多能。其工作人员可由专业教工和业余的学生两部分组成。为保证电视台工作的连续性关键是建立健全一套严密的组织结构和规范的工作流程,以便师生能各司其职,各自的积极性和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节目制作主要依靠对电视感兴趣有热情的学生,教师主要担任政治导向、质量监督和技术指导的角色,逐步使校园电视台成为学生自我管理、独立工作的大型校级组织。所以,可以在校园电视台建立台长领导下的各级别层层负责的组织架构。
3.3.2 制度建设。 没有规距,不成方圆,校园电视台的制度建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作职责制度,用于规定各部门的工作任务,工作要求等。二是设备管理制度,用以规范设备使用行为。三是人员管理制度,起到日常管理作用,并提供奖罚依据。
3.3.3 人才培养。电视台工作对技术、艺术、政治素质要求较高,工作人员必须加强学习与接收专业培训。一是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本学院相关政策制度、文件精神;二是学习电视理论知识,提高职业技能,更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要善于观察、思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同时要聘请校内外相关专家前来做培训。条件允许,也可派遣教师和学生到先进电视台学习,加强交流合作。
3.4 遇到问题主动解决,不等不靠不拖
电视台工作要求、高涉及面广、繁杂而有挑战性,各电视台在实际运行中都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不等不靠不拖:1)不等。信息的获取不能只等学校通知调派,要积极主动去记录收集、更要认真观察思考挖掘有价值的信息。2)不靠。我们经常抱怨电视台没有引起校领导应有的重视,缺乏资金、政策支持。笔者的观点是“先做事”,只有你先做出成绩,才能引起领导注意、才便于获得支持。电视台投入大,要钱“最头疼”,你头疼领导更头疼,在这方面不妨发挥对外拓展业务功能,实现以产养学。一是开展对外业务,如专题片拍摄制作、校内外单位宣传与纪录片录制等。二是适当地向社会各界寻求节目赞助和广告资源。3)不拖。校园电视台“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定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工作机制流程等,做到分工明确,各尽所长,要加强学生员工的责任担当意识、主人翁意识,合理计划生活安排时间的能力。
总之,校园电视台相比社会电视台有很多先天不足,但局外人往往又会拿它们相比较,这给校园电视工作者很大压力与挑战。不会有灵丹妙药,可以让我们超越省市国家电视台,校园是我们的“一亩三分地”,这是我们的生存空间也是特色所在。
[1]杨爱华.校园电视台的建设与管理[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4).
[2]李守洪.高等学校校园电视台的构建探析[J].职业时空,2009(6).
[3]许少杰,任建波.关于高校校园电视台建设的几点思考[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4).
[4]朱恽.校园电视台建台思想、组织机构的现况分析与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