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2012-08-15刘蓉

科技视界 2012年14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用人单位困难

刘蓉

(西安工程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48)

进入21世纪,我国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总量剧增,而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总量没有变化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竞争日趋激烈,一部分就业竞争力较弱的大学毕业生“无业可就”,“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随之形成,主要指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就业环境以及自身原因造成的有一定就业困难的学生。本文拟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进行分析,来了解职业指导在这一群体中所起得作用和重要性。

1 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成因分析

1.1 大学生自身主观成因

1.1.1 就业能力不能很好适合岗位需求

由于毕业生自身就业能力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自然就成为就业困难群体。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为∶专业知识技能欠缺;实践动手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不足;职业意识淡薄、职业目标模糊;沟通能力不强,心理素质欠佳等。大学毕业生自身就业能力不强是造成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

1.1.2 就业期望值脱离实际

许多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不结合自身条件,盲目地与别人攀比,这就容易造成在就业时自我定位不准确,择业期望值过高,无形中抬高了自身的就业门槛,加速了其就业的困难化。主要表现为∶一是对就业单位层次要求过高,二是对薪酬待遇要求过高,三是对就业区域要求过高。

1.2 外在客观原因

1.2.1 就业市场因素

一是人才市场供求失衡。随着高校的扩招,市场尚需一定时间才能消化快速增长的高校毕业生,势必造成一部分学生就业困难。二是市场缺乏有效监管。一些单位对岗位提出了各种要求,有些要求明显带有一定的歧视和限制。三是用人机制尚需进一步转变。

1.2.2 高校教育因素

目前,高校教育模式对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形成产生很大影响。一是教学质量下降。随着高校规模的扩大,整体生源质量明显下滑。二是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错位。三是高校的就业指导教育和服务缺乏针对性。

1.2.3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过高要求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造成了人才的浪费,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非常看重工作经验,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动手能力差,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1.2.4 女生就业困难

女性由于生理上存在的与男性的差异,特别是女性要生孩子,孕育生命的过程会给女性造成阶段性的体能下降、精力不足等。此外有的专业不适合女生发展,比如建筑类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要求女大学生长年累月地驻扎工地,相对于男生来说难度已较大了,更何况是女生,因此就业单位在招人的时候,或明示或暗示不要女生,这些都对女大学生的就业造成一定的影响。

2 职业指导对促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的作用

2.1 职业指导可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其职业能力

通过接受职业指导,可以让学生及早树立职业理想,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学习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能力及综合素质,促使学生补其不足、杨其所长、全面发展,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更好地适应职业岗位需要。

2.2 职业指导可促进劳动力市场合理配置,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

从学校来看,宏观上的职业指导为职业教育反馈了人才市场需求信息,为确定人才培养规格、目标和规模、调整专业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是学校适应市场需求,开发人力资源,终成为劳动力市场合理配置的关键环节。

从劳动力需求方(企事业等单位)来看,职业指导,提供了人力资源供给状况,为用人单位有效选聘适用人才提供了帮助,为用人单位注重社会效益,选好人、用好人、不浪费人才提供了依据。职业指导要求指导用人单位科学选人、合理用人,做到事得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样可减少人员使用不当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可以使人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取得社会效益。

从劳动力供给方(职介服务部门和学生本人)来看,职介服务部门可根据劳动力需求状况和劳动力供给状况,做好具体劳动力的职业指导工作,包括咨询服务、推介服务、安置服务等工作,从而根据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和具体的用人单位需求实际,在学校就业部门的具体职业指导下,主动适应市场,选好合适岗位。

2.3 职业指导可增强学生职业适应性,实现人与职业合理匹配

通过职业指导让学生了解社会职业,了解自身特点(态度、能力、兴趣、志向、性格等),认识职业需要与个人需求之间的差异,尽可能将自己的人格类型与职业岗位有机地结合起来,尽可能地缩小人职匹配差异,从而把维持生活、发展个性和承担社会义务三个要素统一起来,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真正做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敬业、敬业者爱业,实现较理想的人职匹配。

2.4 职业指导可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实现人才资源的转化

通过职业指导,潜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合理推荐工作岗位,实现人职匹配,促进人力资源开发,使潜在人力资源转化为现实的人力资源,使现实的人力资源在德智体几方面的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品德、智力和体力。或者说使人的素质活力发生量和质的变化,低的功能状态转化为高的功能状态,由非人才转化为人才,由低层次人才转化为高层次人才。

3 职业指导在促进高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重要性

3.1 从大学生自身角度来看

职业指导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尽早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使更多的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选择职业、规划职业的道路上更加的平稳一些,最大程度的做到人职匹配,达到学有所成、学以致用,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3.2 从家庭的角度来看

我国老百姓历来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传统文化心理,社会家庭普遍希望通过子女上大学来获得好的就业机会和岗位,改善家庭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所以,一个大学生的顺利毕业不但是一个人的事情,还关系到一个社会群体的安定和稳定。

3.3 从学校角度来看

如果把学校比作一个工厂,那么毕业生就是它的产品,如果一个高校的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受欢迎,那么会起到连锁反应,学校的声誉将会提高,生源质量得到保证,社会的关注度和普遍评价也会提高。所以在大学生中开展职业指导是十分重要的,可以使学校各方面处于一个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中。

3.4 从企业角度来看

职业指导可以使学生尽快的进行角色转变,缩短适应时间,可以尽快为企业创造价值,也在某些方便帮助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做了工作,也为员工日后的自身发展给予了很大帮助。

3.5 从国家政策及教育主管部门角度来看

职业指导为掌握社会变动和市场劳动力需求,高校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质量能及时地提出政策性指导,对高校发展、建设应进行必要的政策指导和调控。

3.6 从社会角度来看

职业指导促进了大学生的就业,缩小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的数量,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在平稳中进行贡献了力量。

综上所述,积极开展职业指导,对帮助就业困难群体客观认识自己,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放眼未来有着积极作用。进行职业教育和择业指导,开展创业教育,对增强就业困难群体的创业、竞争、挑战意识,树立正确的职业思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社会竞争,对于我国高级人才的培养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彭军.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群体的解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82-83.

[2]袁畅.谈学校职业指导的作用[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6,6 (2)∶70-71.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用人单位困难
用人单位应避免七个认知误区、切实保障职工年休假的合法权益
困难中遇见团队
困难我不怕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选择困难症
试论如何实现更高质量的职业指导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
有困难,找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