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政文化对人才培养的启迪与思考
2012-08-15李伙钦
李伙钦
(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信息工程系 福建 福州 350007)
“马尾船政”是福建马尾造船厂的前身,创办于1866年6月,清末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的左宗棠是马尾船政的创始人,而第一任马尾船政大臣是洋务派务实人物沈葆桢。沈葆桢是近代中国船舶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也可以说是倡导改革开放的先驱。1866年,他就任总理船政大臣后,力排阻力,改革旧制,大胆引进欧洲先进的造船技术、设备和工程技术人员,聘请法国人日意格为船政正监督,任用洋人传授造船、造机技艺。为培养中国自己的科技人才,他创办船政学堂,定期选送优秀学员赴英、法留学,很快就把马尾船政建设成为近代中国的专业造船、育人基地。其规模在远东首屈一指。在此后几十年中,船政学堂为近代中国的海军建设、航运、机器、矿冶、电讯、铁路、外交、教育等领域,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卓越的人才。严复、邓世昌、萨镇冰、魏瀚、刘步蟾、詹天佑等,都是其杰出的代表。从1866年12月23日建厂至1907年,马尾船政从跟洋人学造木壳蒸汽兵轮到1875年辞退外籍技师,自行设计建造舰船,实现了自主建造木壳-铁木合构-钢制舰船的质的转变。1874年,在抗击日本侵略台湾的战争中,以马尾船政所建舰船为主体,组建了中国当时第一支海军舰队——福建水师。孙中山先生称赞船政“足为海军根基”。马尾船政的成功,拉开了中国发展大规模机器造船工业的序幕。辛亥革命后,马尾船政改为福州船政局,又创设了飞机制造工程处。毕业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系的巴玉藻、王助、曾诒经等中国年轻科技人员,经一年多努力,于1919年8月,制造成功了中国第一架”甲型一号”双翼水上飞机,此后又造出了双座教练机、海岸巡逻机、鱼雷轰炸机等17架飞机,并培养了我国自己的飞行员。这使马尾船政不仅是舰船的发祥地,还成为中国航空工业的摇篮。
马尾船政为后人留下诸多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马尾船政文化的精神实质有爱国自强、改革创新、科教人本和海权意识几方面,值得我们学习与传承。爱国自强精神,列强要瓜分中国的当时,船政人的爱国自强精神表现得十分突出。它奏响了中国人觉醒图强的进行曲,是民族自尊、爱国自强的典范。特别是甲申马江海战、甲午黄海海战,船政学生正气凛然,奋勇杀敌,视死如归,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升华。改革创新精神。马尾船政吹响了中国从传统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进军的号角。在它的一系列举措中,许多都是开风气之先的。重视科教,人才为本的教育理念。马尾船政学堂“师夷长技”,引进技术、引进设备、引进管理、引进人才,派出去考察、派出去留学,紧追世界科技前沿。同时引进近代教育模式,把培养人才作为根本,从而使马尾船政成为近代科技队伍的摇篮。重视海权的思想,马尾船政设立本身就是重视海权的体现。造船制炮、整顿水师、培养人才都围绕着海权做文章。可以说“船政就是谋海权之政”,而且取得了世人公认的成就。
福建船政的创办者左宗棠以及沈葆桢等人,非常明确要“师夷长技”,务必开办学堂;设局造船,关键在教书育人。强调“船政根本在于学堂”,“艺局是造就人才之地”。教育的重要性在船政史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重在教育的思想和做法,是福建船政得以顺利发展,并在近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的根本所在。以下我们探讨船政文化中的教育理念,研究其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和经验,为现代职业教育提供参考借鉴。
1 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职业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实践能力方面的要求高,客观上要求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中国最早的职业教育,船政学堂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学以致用的教育理念,教学成果成绩斐然,为我们树立了成功的榜样。首先是重视新知育才,船政学堂先后开办制造(造船)、绘图(设计)、艺圃(技工)、驾驶、轮机、电讯等专业,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学制造者学法文和造船需要的基础数学、物理、解析几何、微积分、机械学以及重学、水力学、材料力学、制造、制机等课程。学驾驶者学习英文和驾驶需要的算术、几何、代数、三角、航海天文、航海理论、地理、驾驶学、御风、测量、演放鱼雷等;学管轮者另授汽理、行船汽机、机器画法、机器实习、修定鱼雷等。艺圃是专门培养初级技术和管理人员的技工学校,艺徒半工半读,主要学习语文、算术、几何、机械作图等。同时,重视实践,如学驾驶者在理论学习三年后经考核转入练船,实践科目有航海术、炮术、指挥等航海技能。先后配置“福星”、“建威”、“扬武”号等练船专供学生实习,洋员教其驾驶,由海口、近洋而远洋,“凡水火之分度、礁沙之夷险、风信之征验、桅柁之将迎,皆令即所习闻者,印之实境,熟极巧生”。学用结合使船政学生基本掌握了制造、航海技术,因而在大批洋师匠如约回国后,船政“可不用洋匠而能造,不用洋人而能驾”。
2 勇于创新,敢为人先
福建船政创办过程,在当时传统封建制度和封闭锁国思想禁锢下,来自各方面的阻力、压力、困难可想而知。船政创业者坚持改革创新,义无反顾。“以一篑为始基,从古天下无难事;致九译之新法,于今中国有圣人”,坚定自信,催人奋进。以新知识来教育学生,更派出大批优秀毕业生到西方汲取新知。注重实践,背离传统科举制度之道,使学生学以致用,成为有用之才。以“生死以之”的决心,知难而上,排除来自统治阶级内部及英、法列强等外部的种种非议、刁难、掣肘、阻挠、破坏,克服腐败的官僚体制、经费匮乏、缺乏经验等种种困难,使福建船政取得令世人瞩目的绩效。正如光绪元年左宗棠奉命议奏所陈:“中国轮船局分设闽、沪,闽局所设船、铁诸厂,华匠能以机器造机器,华人能通西法作船主,沪局所不如”。联系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有很强社会性和实效性,需要紧密联系社会,紧扣时代脉搏。船政文化中坚持改革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的,教育方式教学方法学习内容都要跟随社会的变化不断调整改变,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如果一味墨守成规只会被时代所抛弃。
3 精益求精,刻苦钻研
业精于勤,船政文化中“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教育理念深入到船政学堂教学的方方面面。(1)精选生员。每次招生采用“广报精收”的办法,考选十分严格。(2)严选教师。学堂开办初期“延致熟习中外语言、文学洋师”,请了不少外籍语言、专业教师。1879年后逐渐改由最优秀的留学生如严复、郑清濂、魏瀚等担任。要求为师者不单在课堂上“授道解惑”,更在思想的品德、志向、学问、作风、仪表、体魄、奉献等诸方面作出好榜样。(3)严正风纪。对学生思想教育抓得很紧,管理极严。学生稍有违规,小则记过,大者斥革;每三月一考,成绩一等赏银,三等记惰,两次三等责戒,三次斥出,学员淘汰率极高。(4)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锻炼相结合。对实习课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因此,船政学堂生员勤奋学习、刻苦钻研蔚为风气。一位参观过船政学堂的法国工程师赞叹:“他们把敏捷的思维、坚韧不拔的精神、永远渴望成功的思想,全都用在学习上,这体现了中国人的特点”。即使到了国外留学也依然如此。如1877年首批12名留英海军生,留学三年全都成绩良好,令外国士官生吃惊。结业评结中:严宗光(严复)“考试屡优”,蒋超英“造诣最深”,刘步蟾、林曾泰“成绩优异”,何心川、方伯谦、林永升、叶祖珪、萨镇冰“于行军布阵及一切战法无不谙练”,黄建勋、林颖启、江懋祉“专心学习”,1879年先后学成归国,服务海军建设。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只有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才能使学生具备熟练精湛的职业能力和优秀的职业素养,精益求精的思维理念正是迈向成功的必要条件。
通过对船政文化的研究,我们更好的了解了船政历史,领悟了其中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爱国自强、重视科教的文化思想精髓。研究和学习船政文化中的职教理念,联系并应用于我们的职业教育工作中,将使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