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贫困新生的心理问题及教育策略
2012-08-15徐健红
徐健红
(南通大学 江苏 南通 226001)
随着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量的增加,贫困学生的绝对人数也在不断攀升,据有关部门统计,全国大学生中贫困生的比例达到了30%,特困生比例为10-15%[1]。以南通大学医学院大一新生为例,大一新生总计600多人,其中贫困生占到总人数的20%。贫困学生的经济贫困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国家、学校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以保证他们完成学业。然而,许多教育者往往忽视了大学贫困新生中出现的另一个贫困——心理贫困。如今的社会物质生活比较丰富,但东西部之间的贫富差距依然较大,相对城市而言,农村许多地方依然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许多农户收入低、不稳定,加上农村对于计划生育的国策贯彻阻力较大,有些学生家里有两个或三个孩子。一些大学贫困新生在面对大学新环境以及看到来自不同地方同学间经济、见闻上的差距时,表现出极强的自尊心和自卑情绪,易引发诸多心理问题,继而出现对新环境的适应产生问题,严重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1 高校贫困新生消极心理的主要表现
1.1 孤僻、自我封闭
大多数贫困新生的心理问题往往源于自身对贫困的错误认知。他们往往在新同学面前会极力掩盖自己在生活上面的贫困,表现出如“不能让他们知道我穷,太丢人了,我不想让他们可怜我”、“不公平,凭什么他们都那么有钱,吃好的,穿好的,我要这么穷”、“我一定要争到贫困补助,他们帮助我是应该的”等等。对于学校里的公众活动和平常的人际交往他们会采取回避和退缩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表现在:为了减少开支,很少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同时觉得自己和同学们(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缺少共同语言。但往往是自己这样的行为造成新生与周围同学的脱节,增加距离感和陌生度,久而久之使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失去了许多学习社会的机会,妨碍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由于缺乏自信心且过于敏感,导致新生中贫困生缺少必要的人际交往,这事实上,多数贫困生都有融入群体的强烈愿望,但往往因为自身的经济问题、心理问题与他们的愿望产生冲突,他们渴望得到同学、朋友们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却又源于自尊心的阻碍常常把这些关心、理解、支持视为同情和怜悯而不愿接受。有些贫困新生甚至把自己当作“另类”看待,对同学与老师的好意总摆脱不了被施舍的感觉,在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屏障,与同学疏远,尽量少参加班级活动,不愿与同学和老师交往,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
1.2 猜疑敏感
对于新生,由于同学都是来自全国各地,语言和生活方式的差异,往往会在大一初期的生活磨合中出现各种问题。如今的大学生中追求高消费的攀比风、恋爱风、给囊中羞涩的贫困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从而成为心理贫困的重要诱因。在这种新形势下,一部分贫困生进大学后,在试图融入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组织的过程中,强烈感受到自己与周围人群的生活状况有太大的反差,加上大学中条件比较优越的独生子女缺乏贫困生活的体验、对贫困大学生的贫困状况的同情与理解,有的甚至歧视、奚落、嘲笑贫困生的寒酸,这样就加剧了他们的心理失衡,以致他们把同学交往中的一些正常行为加以误解,形成心理障碍。
贫困生作为相对弱势的群体,长期的自卑和压抑会使部分贫困生们内心非常敏感、脆弱,通常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困难情况,同时他们还过分关注同学们无心的说笑,在他们看来,本与自己无关的交谈都可能是嘲笑,同学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乃至于一个眼神,在一些贫困新生看来都有特殊的意义。这样既为他们自己增添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又使他们容易受到更多挫折。例如,我在做大一年级的辅导员时,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来自生活相对贫困地方的学生与其余几个城市生活的学生共住一个宿舍,新生之间为了互相认识和了解总会聊到自己的家乡,其中的前者对于其他几位同学的话往往会表现得过于敏感,简单的一句话,他会认为是在嘲笑他的家乡贫穷,使得这位新生经常处于精神紧张焦虑、情绪烦躁不安的痛苦境地。表现为自尊心损伤、自信心丧失、失败感和愧疚感等交织而成的紧张、恐惧、不安、忧虑,严重地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1.3 自卑自负
贫困生由于经济相对拮据,甚至经常要为生活犯愁,这与那些吃穿无忧的学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面对这种反差,其心理上的刺激是巨大的。贫困新生的心理问题的源头是经济贫困。其他影响因素,尤其是外部因素基本上都是由经济条件艰苦衍生出来的。我国普通高校的学生按学费4600元/年计算,加上住宿费、生活费及其他费用,每年的花费至少8000元以上,完成大学学业大致需要3万-4万元,如此昂贵的费用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经济压力。在入校前,他们为筹集一年的学费想尽了办法,甚至曾想过放弃,进入大学校门以后,他们会千方百计地寻求机会去解决经济困难,对于新生由于对环境的陌生,他们往往会向老师打听各种勤工助学的岗位,由于对大学学习方式的生疏,经常处在一种想打工又怕耽误学习,想学习又需要打工挣钱的矛盾冲突之中。经济贫困和能够获得的资源匾乏使他们产生了谦虚顺从、逆来顺受的态度。对于多数贫困生而言,在进入大学以前无论是在家庭、学校还是社会生活中,与周围人群的生活水平状况相当,但进入大学之后,由于缴费上学、消费增加、不同的家庭背景等原因,同学间的反差就会突然变得明显起来。日常生活消费上的巨大反差使他们心理上受到极大的刺激,产生一种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渐渐形成强烈的自卑心理[2]。
2 促进大学贫困新生心理适应的措施与对策
2.1 入学时做好资助工作
要解除贫困大学新生产生的心理问题,首要的就是要对大学中的贫困新生提供一定的经济帮助,消除其后顾之忧,使其读书的学费等基本问题能得到一定保障。贫困新生大多来自于农村和城市下岗职工家庭,父母为了孩子能够上大学几乎倾尽了家庭的所有收入,甚至负债累累,经济上的压力使他们感觉到自己承受着改变家庭命运的重任。另外,大学一般位于城市,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各种各样的消费热点很容易刺激人的物质消费欲望,这对于囊中羞涩的新生生来讲,无疑也在心理上形成巨大的反差。今后应该更加加强对贫困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建立多元化资助贫困大学生的政策体系,逐步建立起以奖学金、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基金、特困生补助和学费减免(简称奖、贷、助、补、减)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广泛募集社会资金、严格管理、合理使用、实施“绿色通道”制度即对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再根据核实后的情况分别采取资助措施,最终实现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工作目标。其次,媒体应加大宣传力度呼吁社会各界有识之士仗义疏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关爱。当然所有这些措施仅仅只能治标,而非治本。因此,更为重要的是在入学初就要教育引导他们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鼓励他们通过在以后的大学生活中勤工助学、自强自立。一位大音乐家曾说过:“贫困是能够激发人类智慧的伟大因素,通过劳动可以使他们走向社会,积极适应社会,成为坚强的化身、独立的化身。
2.2 尽早做好心理疏导
对于大学新生要对他们进行生活、学习环境适应性方面的调查,尤其是新生中的贫困生。贫困生敏感多疑,对待贫困生得更加细心、更加耐心。辅导员应该尽早在学生入学后关注贫困新生的生活及学习情况,仔细观察贫困新生的情绪变化,敏感地察觉到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困惑,及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心理辅导。如前所述,贫困生往往倾向于自我封闭,不愿意敞开心扉与外界交流,这样不利于他们形成独立的人格。通过交朋友的方式真心对待和关心他们,以心交心,以清动人,比较容易拆除他们心理上的障碍,使他们走出自我,尽快融入到新的集体中去。
2.3 逐渐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随着国家资助体系的建立及各项资助政策的实施,使高校贫困新生的家庭经济困难情况得到了有效缓解,能够顺利入学。但是,如果仅仅是把钱送到学生手中,解决其吃穿问题,仅此简单,高校就失去了自己的教育职能。作为高校的弱势群体,我们的任务应该是要通过经济上的扶贫、心灵上的抚慰、思想上的教育等全方位的帮助,使其入学后或是将来毕业后更能与其他同学一样平等的参与社会竞争,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大学倡导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很多活动都由学生会、学生团体联合会、班委等学生干部组织开展。因此,大学贫困新生要逐步适应大学的自我管理模式,并积极参与其中,锻炼自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为贫困新生创造均等机会,鼓励他们参加各种活动,发挥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帮助他们克服孤僻、离群的性格和自卑感,使他们在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中得到提高,不会因外部消极因素的影响和内部心理矛盾的冲突而在迷茫中仿徨、挫折中沉沦。辅导员可以在新生中多开展一些小型多样的班级活动,如主题班会、演讲比赛、辩论赛、体育比赛、小型晚会等,尽可能动员和组织贫困新生参加,既可以锻炼他们的口才和交往能力,也可以让贫困新生展示其优点,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逐渐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与素质[3]。
3 结论
在关注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同时,更应提高对贫困新生的重视。贫困新生由于受家境和环境冲击的影响,会出现过度自尊与自卑、自我封闭等不健康的心理特征。为解决贫困新生的这些问题,必须从产生的原因入手,尽早通过多种手段和方式引导他们、教育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摆脱心理困境,恢复心理平衡,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1]余菊芬.和谐校园下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初探[J].法制与经济,2009(8):131-134.
[2]高洁,张薇.对高校贫困生自卑自闭心理问题的研究[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2005,22(4):113-115.
[3]王海彬.特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与对策[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8,10(2):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