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口径应用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2-08-15李亚芹韩阳阳陈思羽史立秋胡晓平李彩花
李亚芹 韩阳阳 陈思羽 史立秋 胡晓平 李彩花
(佳木斯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7)
佳木斯大学农业机械及其自动化专业始建于1958年,担负着为黑龙江省三江地区经济建设培养农机、农艺科技人才的重任。专业高度重视宽口径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断探索适合地方高等学校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和实践载体,逐步形成了面向基层、面向三农、面向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建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应用型人才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为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才、技术保障。
1 我国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分析
国家“三农”政策的提出引发了农业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农机生产企业迅速的增长起来,很多传统的机械类企业也涉足了农机产品,甚至非机械类企业或对农业机械知识一无所知的单位和个人也相继踏入了农业机械领域。然而,与此极不相称的是,农业机械类大学本科毕业生就业形势仍然不好,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就是现行的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以下称为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工科院校的农机专业不同于农业院校中的该专业,这些院校起初大都隶属于机械工业部门,因此农机专业的培养方案偏重于设计和制造。现行的国家农机专业培养方案是基于农业院校的特点而制定的,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应用、管理和田间生产操作,工科院校的农机专业若照此套搬套用,就失去了专业原有的特色,造成了专业招生与就业的困难,同时也造成了农业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人才的匮乏。由此可见,对现行的农机专业尤其是工科院校中该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和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因而针对宽口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人才的培养具有现实意义[1]。
2 农业机械化与自动化专业宽口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
在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为目的,坚持质量第一的原则;以优化课程体系和培养过程,强化实践教学,规范教学运行为措施;密切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能力;加强应用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突出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特色[2-3]。
2.1 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已进入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对人才的需求更注重能力和应用。这就要求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依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新农村建设需求作为根本着力点,以区域市场需求为出发点,为振兴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确实强调“地方性、应用性、特色性”,突出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
2.2 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重点改革偏重课堂理论教学而忽略课外实践教学、偏重课本知识传授而忽略实际能力培养的模式,努力改变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实践动手能力较差的现实。从专业实际出发,以知识为基础,能力为重点,实践为抓手,强化素质教育,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3 实践体系的构建
实践环节并不是零散的一些教学单元的集合,只有将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设计等各环节进行系统设计,构成与理论课程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才能达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中打造“产、学、研、用”人才培养平台。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模式转化为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创新实践有机结合的立体交叉综合教育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4]。
3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
3.1 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拓宽实践教学平台
构建了融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三个层面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积极推进实验教学、实习教学、设计环节的建设。
3.1.1 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开展专业教育及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实验教学主要包括基础实验(如物理实验、计算机应用实验)、专业基础实验(如材料力学、流体力学、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和专业特色实验(如汽车拖拉机、农业物料学、农业机械学等)。为了满足专业培养目标要求,专业实验教学部分设置了基础性、设计性、综合性和研究性 4个工程训练层次。针对该专业每个开出的实验课程编写了相应的实验教学大纲和实验操作指导书,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占 85%以上。
3.1.2 实习教学
为提高实习教学效果,设置了金工实习、驾驶实习、汽车拖拉机拆装实习、农业机械装备认知实习、农业机械化生产实习和机械制造工艺实习等实习环节。使学生加深对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内容的认识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3.1.3 设计环节
专业设计环节包括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两种实践形式。课程设计开设了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测绘与工程制图实践和小产品设计,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课题包括设计性、科学研究论文性及计算机软件设计等几种形式。通过毕业设计(论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
3.2 进一步开放实验室,增加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
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了实验室的开放,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实验室进行钻研和探讨。实验室由原来的定时开放,改为全天随时开放。实践证明,实验室的开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对巩固实验内容、加强实验效果、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
3.3 积极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
学生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与学生的能力培养相结合,拓展学生的科技文化素质,增强实践创新能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级挑战杯、数学建模、计算机仿真等大学生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屡获佳绩。
4 结语
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佳木斯大学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好效果,学生就业率逐年提高,并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随着探索和实践的深入,农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体系将会进一步完善。宽口径应用型人才模式培养面向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应对国际竞争,实施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目标,能够承担起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创新人才这一历史重任。
[1]刘长荣,刘士光,郑玉才,等.新世纪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与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方向[J].高等农业教育,2001(8):72-73.
[2]王春光.对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未来发展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03-107.
[3]周厚高,周俊辉,王文通.园艺专业课程群建设的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0(6):48-50.
[4]高吭,李玉柱,姬江涛,等.产学研有机结合提高农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J].中国电力教育,2011(2):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