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为主体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思考
2012-08-15于晓娟王继云
于晓娟 王继云
(阜阳师范学院政法学院 安徽 阜阳 236041)
0 前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是“05”方案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的内容由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组成。在高校的四门思想政治理论必修课中,“原理”课的理论性、思辨性和逻辑性都很强,在学生的心目中难免产生枯燥、刻板、乏味的印象。而教学课时的有限安排并没有使这种现象得到缓解,这样,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有限的教学课时之间的矛盾就凸现出来,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原理”课的实效性就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此外,“原理”课教学普遍采取的是教师讲授、学生被动听讲为主,考试不论是开卷或闭卷,都是“统一命题”、“统一考试”,学生考前死记硬背考完全忘记,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明显,课堂教学沉闷呆板。如何结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精心合理的安排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从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使“原理”课“入脑入心”、“真心喜爱终身受益”,就成为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问题之一。
1 结合案例联系实际重构课堂教学内容
“原理”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方案中具有教材理论性强、举例说明少、记忆内容多、应用讲解少、知识点多、趣味性少的特点。[1]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的按照教材的体系会使教学活动沉闷、僵化,学生对此也会产生抵触情绪和排斥心理,不仅影响了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消化、理解和吸收,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不利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和养成,也妨碍了思想政治教育宗旨和目标的实现。“原理”课要承担起大学生价值观塑造和养成的功能,肩负起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责任,就要在教学内容上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贴近实际,结合案例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恰当巧妙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不仅帮助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吸收,也增加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怎样结合案例激发起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呢?笔者认为,在上课之前可以设置“每日播报”,说出他们所闻、所见的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将他们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既解决了学生的思想困惑,也促进和深化了对教材中理论的认知。比如,在讲到三大规律中辩证的否定原理时,可以通过中国足球反腐风暴的一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发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后认识到:要挽救中国足球,必须严惩腐败分子,经过自我否定。同时,引出对于一个国家,权力腐败也会导致整个大厦的倾倒,执政党内部也要自我更新、自我否定,中共十八大召开后也反映出了党和政府反腐的力度和决心。这样,同学们的观点在相互交流、激情碰撞后,既达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活跃了课堂氛围,课堂效果显著。
2 运用生动的语言转换教材的表达方式
“原理”课教材由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其语言表达方式具有很强的书面性、规范性和学术性。对于处于青春期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说,未必乐于接受,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接受方式的需要,把抽象概括的教材语言转换成生动有趣的通俗语言。语言是信息传递的载体,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如果你不是想把知识变得僵死和静止,就要使语言成为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百家讲坛》造就了大批成名的学者、教授,也赢得了较多的收视率和大量的观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把深奥、晦涩、枯燥的文本语言演变得通俗易懂、诙谐幽默、轻松自然、耐人寻味。
面对“原理”课教学中“教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听得很痛苦”的现象,如果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不仅能吸引同学们听讲的注意力,也使课堂环境轻松、愉悦,寓教于乐。正如古人所云:“教人不见其趣,必不乐学。”例如在讲联系的普遍性原理时,可以举“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唇亡齿寒”的故事;在讲质量互变规律时,引用荀子的名言:“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在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时,可以喻成“鞋与脚”的关系;在讲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时,可引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如“蜗居”、“裸婚”、“闪婚”、“高富帅”、“白富美”等,让学生了解到社会的变迁引起人们观念的变化。正如法国著名演讲家海兹?雷曼麦所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容易让人接受。”[2]
3 倡导师生双向互动的新型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师生关系不是单向的主-客体关系,而是师生相互交融的双向关系或以学生为本的双主体关系。“原理”课理论性很强,教师若一味地传授,学生容易听觉疲劳、厌倦懈怠,致使教学活动失败。教师不能就理论讲理论,应使理论融会贯通到学生的思想,并符合90后大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理性思维能力,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
首先,授课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开展多种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创新。在讲解相对静止时,对古希腊哲人赫拉克利特和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分别提出的:“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让学生判断对错,并运用谈话式教学法让他们举出身边的例子进行反驳,他们发现自己的失误后教师再纠正错误,找到正确的答案。在讲述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具有两面性,可结合案例让学生通过2011年日本的核泄漏事件分组进行辩论,让学生认识到再科学研究活动中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坚持和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
其次,多媒体课件应根据教学目的构建知识模块,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达到教学效果。多媒体技术综合了大量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等教学信息,可以使课程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也是体现教学创新的一种重要形式。如在讲授绪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思想影响为什么如此深远等,课前播放视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马克思被评为千年思想家》,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并设计“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让学生讨论、辩论,丰富课堂效果。在讲到政治经济学部分的基本原理时,运用多媒体文字、图片、声音等,结合2007年美国的国际金融危机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理解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无法克服,同时证明了马克思《资本论》的逻辑。有理论有案例有视频,学生通过一些现象资料看到了资本主义的实质,了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最后,情感、意志的培养方法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知易行难、知多行少。“马原”课授课群体的90后大学生是伴随市场经济的浪潮成长起来的,他们自主性、竞争意识强,但意志、信念不足。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列举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名人事例,激发求学热情,培养坚强的意志,树立坚定的信念,帮助他们脱离理想和现实的困境,在情感和意志的共同促进下,让他们作出理性的、正确的选择。
4 立足先进的教学理念改革考核方式
课程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对建立先进的教学理念,设置科学的教学内容,检查教学和学习效果,推进教学改革有重要作用。[3]以往的“原理”课考核中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能力,常常是“一卷定终身”,“这种陈旧、单一的考试方式要向多元化、多视角、全方位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转换。”[4]
一是,提高平时成绩考核的比重。有专家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最大的特点是突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而不一般地局限于或最主要的不是知识的传授。”[5]“原理”课的考核不仅要检查学生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也要考察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日常行为中思想观念的变化。平时考核的内容除了包括出勤率、课堂测试、课后作业等,还要体现教学过程中的辩论、讨论、发言、演讲等内容。期末考核以闭卷和开卷相结合的方式,闭卷的题型以客观题为主,注重“原理”课知识点的考察,开卷题型由材料分析题、辨析题和小论文组成,考察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是,考智和考德并重的考核方式。“原理”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的特殊性,着重的是大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和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教育。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知识,还要身体力行的践行。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考察学生思想道德、遵守课堂纪律、主动学习、参与讨论和辩论等综合表现。既要重视理论知识的考核,也要注重品德、行为的考核。
俗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只有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科学合理的设置考核方式,采用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语言表述方式,才能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发挥其主体性,使其被真理深深的吸引,也能使“原理”课成为大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
[1]王勇.构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案例教学体系的探讨[J].教学研究,2012(3).
[2]鲍捷.试论政治课教学中的幽默艺术[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4).
[3]欧永宁.高校思政课考核面临的困境及出路探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3).
[4]周济.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增):112.
[5]逢锦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修订中的一些理论认识和对使用该教材的建议[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