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高专院校中英语角活动对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培养

2012-08-15厉玲玲

科技视界 2012年33期
关键词:英语角跨文化交际

厉玲玲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浙江 杭州 311231)

英语角活动是各大高校和一些社会团体都热衷举办的活动,是课堂英语学习以外的一个重要的提高英语方式之一。虽然对于提高英语交流能力这一的目的都相同,不同的社会团体举办的英语角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和目的。本科院校的英语角主要为学生自发性的活动,由学生团体组织,除去英语交流学习这一目的之外,还成为社交的重要场所之一。而一些社会团体,尤其一些培训机构所举办的英语角主要目的则可能是展现其外教能力,吸引学员。针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特别从我院学生的情况来看,笔者认为英语角活动主要是用来提升他们的们跨文化能力。

1 跨文化能力

跨文化交际研究可追溯到1946年,美国政府在那一年通过了一项外国服务法案并成立了外国服务学院(FSI)。Edward T.Hall等一批人类学家和语言学家被招募在这里为海外工作者提供 “出发预备”课程。Hall在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和1966年出版的《隐藏的维度》被认为是跨文化交际研究在学术领域的开端。随着跨文化交际研究的开展,跨文化能力研究也日渐被重视。1966年,Dell Hymes提出交际能力的概念。自此,从不同角度出发的跨文化能力研究在学界展开。比方说Holland(引自林大津,1996)认为交际能力是获取有效交流的能力而与个人知识和学术背景无关。Byram(1997)认为交际能力不应简单地只用于测量二语学习者的交际能力。Chen(2007)相信除了交际能力中的有效性和恰当性应被关注之外,语境同样重要。

然而对于跨文化能力的概念界定,直到今天,学界目前还未达成一致,但以下几个概念颇为流行: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在特殊环境下传递文化意思,执行合适有效交流行为、并展现交际者多重身份的能力(Chen&Starosta,1997)。

交际能力是人们做出的社交判断。这种判断取决于语境、交流者之间的关系,他们想要达到的目的,特定的语言或非语言信息来达成这些目的(Myron.W.Lustig et al.2007)。

交际能力是用语言或者非语言的方式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能表现恰当有效的能力(林大津,1996)

对于高职高专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跨文化能力就是他们能和将来工作环境中的外国客人进行有效恰当交流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了他们的语言水平,更包含了他们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然后用有效的语言或非语言方式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

2 高职高专院校英语角的特殊性

2.1 活动组织的特殊性

与多数本科院校学生自发性组织为主的英语角不同,高职高专学校的英语角需要更加充分的准备工作。因为如果没有专门的组织,多数在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鉴于语言水平能力的限制,薄弱的英语学习兴趣,他们一般不会主动开展英语角活动。即便开展,根据我院之前的经验,他们的英语角活动最终也可能偏离语言学习交流的目的。

但是英语角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因此真正办好它有其不可估量的意义。它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口语水平,营造校园英语学习的氛围,还能加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礼仪的了解,增加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技巧;提高英语沟通能力、英语语言技能,英语鉴赏能力以及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其次,英语学习主要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这对于一门外语的学习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种交流工具,英语不仅要求掌握语言的知识(传统的课堂教学基本是以解决此问题为首要目标,并且也只能如此),更重要的是掌握对语言的使用技能。并且众所周知,当语言学习辅之以目标语所在的文化背景知识,语言的学习及使用就更加能事半功倍。因此,英语角实际上更好地有效补充完善了目前英语教学过程中比较缺乏的这一实践运用环节。

针对学生这一情况,笔者所在院校以教务处牵头,外语系承办的方式从2009年开始进行一些有规律,有组织的英语角活动。

从一开始的模仿本科院校希望以学生自发性为主进行语言交流,发现收效甚微:学生们兴致勃勃而来,却发现交流几句之后,自己的英语句子已经使用完毕,然后就甚为尴尬,最后草草收场。在通过慢慢摸索之后,至今,我院的外语角活动演化为每月由辅导老师确定主题,学生主持,在英语角中除保留传统的学生交流活动环节之外,更添上一些外国文化,交际能力知识的传播,尽可能使来参加英语角的学生不因为语言能力不好而没有一点收获。真正的让英语角成为外语学习的第二课堂。

在本文第一节中已提到,跨文化能力并不单单是指外语能力,它还包括其他很多种能力。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由于教学目标、课程规划、学生能力和时间限制等原因,虽然改革多年,但不得不承认,到目前为止,课堂教学仍旧主要局限于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努力上。而英语角活动正是能够弥补课堂教学在这一方面的不足。

2.2 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首先,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语言水平差强人意,特别是由职高升上来的学生,一部分的学生可以说英语几乎为零起点。由此他们对英语学习在多数情况下其实也是兴趣缺缺。而兴趣是恰恰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英语角活动相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形式更为多样和有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之一。

其次,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特别近年来上海世博会的召开举行,杭州西湖申遗成功,这些事件对于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特别是像我院这种旅游院校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激发。他们意识到将来他们的工作环境中会有越来越多机会接触到外国客人。这使学生也有一种迫切感想要提升与外国友人交流能力的愿望。

在这种复杂的情绪影响之下,并不专注于单一的语言能力的提高的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较好的解决方法和努力方向。并且,跨文化能力各方面的构成其实也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比方说,学生的对目的地国家的文化知识加强了,自然而然地会加深他们对语言学习的理解,继而对他们的语言学习产生促进作用。而不断地实地交流锻炼,也能加深学生对语言运用的信心和能力。

3 英语角对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和启示

Chen&Starosta(1996)认为“跨文化能力由参与者在跨文化交际时三个方面的能力构成:认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为能力”。认知能力是指对影响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文化习俗的理解。比方说,目标国家的语言和文化。情感能力是指激发参与者理解、欣赏和接受不同文化的主观愿望。行为能力则是在跨文化互动中有效和合适的行为,如:信息传递技巧、恰当的自我表述、行为灵活性以及互动管理。

英语角首先在情感能力上激发了学生参与理解不同文化,尝试欣赏不同观念。让学生有主动去了解不同国家人和他们的文化的兴趣。

其次,在英语角中大量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也丰富了学生的外国文化知识,同时在互动中也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最后,英语角活动中,中国学生与外国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也实地锻炼了他们交际能力。即便是中国学生之间的交流也提升了学生们的社交行为技能。

[1]Chen,G.M.&Starosta,W.J.(1996).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A synthesis[J].Communication Yearbook.19,353-383.

[2]Hymes,D.(1995).Competence and performance in linguistic theory in .R.Huxley and E Ingram.(eds.)Language acquisition:Models and methods.(1971)[M].Academic Press.

[3]Lustig M.W.&Koester J.(2007).Intercultural competence: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pp.64-81)[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4]陈国明,威廉.J.S.跨文化交际学基础.林大津,尤泽顺导读[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英语角跨文化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
英语角
英语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