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院校班导师现状与对策的研究
2012-08-15赵洪凯肖力光王洪杰
赵洪凯 肖力光 王洪杰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8)
我国地方院校长期以来施行的是教学与育人相分离的“双轨制”,大学教师的育人功能被弱化。教师注重教材知识的传递,只管讲授,忽视与学生的互动;很多教师是踏着铃声上课,下课就走,师生间缺乏交流。种种原因致使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上课与听课的关系,这既不利于大学生全面的成长,也不利于教师教书育人职能的发挥。
1 地方院校实行本科导师制的必要性
不少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存在学习上松懈的心理,学习的自主性不够高;同时他们对专业的认识非常的有限,学习没有明确性。发挥骨干教师思想境界高、学术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优势,既教书又育人,以他们良好的师德风范和丰富的学识去引导学生。班导师围绕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展开行之有效的学习导向,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班导师制度的推行,可以有效的结合各阶段学习的知识,有步骤、有计划地来指导实践活动,从专题训练到系统训练,逐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
2 高校班导师制度的现状
2.1 班导师缺乏培训以及考核制度
众多高校推行本科生班导师制度的中,基本上都选用了从职称、教学水平、工作年限、科研能力等众多方面较为出色的老师作为班导师。如此高规格的本科生班导师配备,对学生来说应该是受益匪浅,但是根据问卷调查显示,班导师工作的效果,离制度设立时的初衷相差甚远,甚至连基本目标都没有达到。专业教师不是专职的学生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人际关系处理技巧、班级建设等培训,仅靠平时积累的生活经验来应付日常工作,遇到班级里面出现学生之间闹矛盾、人际关系障碍等事件的时候,班导师就会显得办法不多,不能很好地对症下药。尤其是担任班导师工作年限较短的年轻教师,或像中学的班主任一样把学生管得过分死板,或过分放任学生自由发展,对于大学班导师的职责比较模糊。班导师考核往往相当宏观和笼统,没有强制性和约束性。
2.2 班导师缺乏激励制度
部分高校采用班导师津贴这样的形式作为激励机制或者干脆没有津贴。这样的结果导致了一种“多干不如不干”的局面出现。一些本来积极性很高的教师因此热情受到损害,长此以往,必将影响班导师工作的开展和贯彻落实的效果。这些问题的存在,如果继续下去,必将使本科生班导师制流于形式。
2.3 班导师缺乏与学生交流
青年教师教学经验尚浅,但面对教学量急速增加,却被迫肩负多门课程。超负荷的工作量使青年老师与学生缺乏交流和沟通,学生意见不能及时反馈,青年教师没时间进行课后总结,严重制约了青年教师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年轻的班导师平时除了备课、上课之外还要承担与专业相关的科研工作。部分高校为了加强学校科研建设,给专任教师安排了繁重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教师们不得不投入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这些硬指标,而花费在班级学生身上的时间是能少则少。有些班导师一个学期就只是在开学初时给学生开一次班会,就算完成本学期的班导师工作。学生遇到问题要找班导师,班导师就推给辅导员解决。有些高校聘用年龄超过45岁的教授级资深教师担任班导师,希望老教师们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人生经历来影响年轻一辈。但是,老教师们往往在校院担任领导职务或是部门负责人,同时承担大量的繁重的科研工作;另一方面,面对“90后”大学生们迥异的思想、性格,两者之间会形成无法逾越的鸿沟,缺乏共同话题,无法形成良好的互动气氛[2]。总之,由于不承担班级事务管理,班导师普遍缺乏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缺乏对学生情况的了解,导致学生学业指导方面的成效并不显著。
3 完善班导师制度的对策
3.1 做好班导师的选拔
高校管理者们应高度重视班导师工作,动员教师们加入到班导师的队伍当中,认真做好选拔工作。班导师应该从具备高层次学历、专业学习指导性强、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的年轻教师中挑选;年轻班导师应该是本专业学术带头人或学术团队成员,这样能够成分利用本学科整体的力量或资深老教授的学术影响力引导教育学生;还要避免一个班导师兼任好几个班导师的现象出现。
3.2 建立健全岗位培训
目前,虽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担任班导师工作,但大多数还是年轻教师,甚至是刚刚博士或硕士毕业,还没有把自己从学生身份中完全转变过来。因此要对新担任班导师的教师进行专业系统的培训,掌握班导师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并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得年轻的班导师们更快地适应工作,胜任工作。受聘前,学院召开专门培训会,对班导师进行岗前培训,并与其他有经验的院校相互交流。定期学院都要组织班导师开展座谈、交流等活动、学期末工作总结会等,进一步明确职责,提高工作质量。
3.3 建立制度与规范管理
建立制度与规范管理,是班导师制度顺利运行的保障。制定班导师配备方法和条件、班导师工作守则等规章制度,明确了班导师的工作职责、工作任务和具体要求,使班导师开展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学院专门配备班导师的管理人员,具体负责管理班导师,收集相关情况,保证了班导师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
3.4 建立考核和激励等制度
每学期末学院都组织相关领导和专家对班导师进行量化考核,这既有利于班导师发现不足,找出差距,又有利于良好的竞争氛围的形成;或者学校或者学院不定期地抽出一定时间,对相关群体(比如学生及家长、学校的督导组、学院的教研室、其他教师、辅导员)进行走访或以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可以汇总到定期考核[3]。班导师的考核虽然全面,一定要重点突出,毕竟班导师的精力也是有限的,对于面面俱到的考核,必将伤害班导师的工作热情。
此外,把班导师工作与职称评定挂起钩来,作为该教师业务工作重要考评内容,通过开展班导师工作年度评比,奖励优秀者,对于消极懈怠不负责任的教师,要公开进行批评和惩罚。通过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调动班导师工作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激励班导师在教书育人中发挥优势作用。
总之,班导师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扮演着引导者和领路人的重要角色,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班导师的工作琐碎且繁重,是对每个班导师责任心、事业心、信心和耐心的多重考验。班导师制的施行也是对传统师生关系的一次变革。但是,一个新制度的开启需要方方面面力量的参与和努力,制度能否顺利运行,监督、考核、激励等多种机制必不可少,且尤为重要。本文仅对班导师的现状、对策以及如何确保本科生导师制能够行之有效的运行谈了几点思考和建议。
[1]陈晓浪,胡书春,邱惠,等.做好高校班导师工作的具体思路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3):13-14.
[2]吴小霞.高校班导师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7):46-47.
[3]朱雪莲,肖月,周子明.高校本科生班导师工作考核机制初探[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32(2):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