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正反两方面看高校校园中的手机文化

2012-08-15张丽茜

科技传播 2012年8期
关键词:客户端校园大学生

陈 娟,张丽茜

1.衡水学院中文系讲师,河北衡水 053000

2.衡水学院中文系2010级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河北衡水 053000

一阵“微博热”悄然兴起——无论走到哪里,在做什么,热衷于“织围脖”的人总会在第一时间上微博记录自己的点滴生活。有关统计表明,手机终端使用频率已高于电脑终端,成为最主要的微博使用终端[1]。考虑到高校校园中手机的高普及率,不难看出,手机微博已成为高校校园中手机文化之大宗,并可以此为侧面一窥手机文化在校园中的影响。

1 对手机微博的认识

1.1 微博的概念

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

1.2 微博手机端的开发及其在高校校园中的应用

1)短信。早期设计者为适应手机短信的字符长度限制,将微博的信息长度限制于140个字符内,奠定了微博的手机客户端应用开发的基础。信息短小,发布便捷的特征保证了学生用户群的用户黏性;

2)WAP版网站。无线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低廉的无线网络运营费用,为手机微博创造了技术平台。学生们广泛使用的手机套餐本身就包含了的免费流量,更为手机微博在校园中的推广提供了便利;

3)手机客户端。不同手机平台都有相应的手机微博客户端,UC、QQ等手机浏览器更方便了微博在手机端的登录,学生们可以像手机“挂”QQ一样“挂”在微博上。随着不断刷新而涌进的繁多信息,满足了大学生追赶潮流的心态以及了解最新动态的需求。

2 手机微博在高校校园中的影响

2.1 正面影响

2.1.1 开拓思维和眼界

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削弱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手机微博的出现则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缺。微博的传播速度很多时候是主流媒体无法匹敌的。以温州动车事件为例,在电视、报纸的正式报道出来之前,就有乘客于第一时间以配图微博对这一突发事件进行了“现场直播”,使该事件在极短的时间内受到广泛关注。手机作为便携载体更使微博成为快速获取新闻信息的良好渠道,学生们只需手机登录微博,即可了解最新讯息。另一方面,后期的微博增添了图片、视音频等字符之外的表达形式,微博成了跨感官的多元化媒介,信息量也大为增加。这些信息的开放性为大学生了解世界、关注时事提供了另一种途径。

2.1.2 培养主体意识

微博上,学生们可以充分展示自我,利用自己的话语权,表达对各种事件的言论观点。这有助于大学生塑造鲜明的主体意识,培养敢言的独立精神。从这点来说,微博作为当代科技发展集中体现的新媒体,无疑会为大学生主体意识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平台和丰富教育的方式,最终提高教育的实效性[2]。

2.1.3 培养社会责任感

微博对热点事件的推广传播有着巨大的社会效应。在“粉丝”们的不断转发与评论之间,网络舆情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信息的辗转传播能使微博用户们产生亲临其事的参与感,微博中所传达的各种舆论观点也会形成一种舆论氛围,对大学生社会事务兴趣的发展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也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供了环境。

2.2 负面影响

2.2.1 “微博瘾”

微博是以用户黏度为基础的平台,信息持续的更新,不间断的评论与转发是微博的存在之道。这就催生了无数“微博控”,沉迷于反复刷新微博,以致牺牲日常的作息时间。其中,大学生因自控能力较差、少人监管占了相当的比例,他们的学业也受到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微博在手机端的开发和应用更放大了这种消极作用。可以说,“微博瘾”是从网瘾到手机瘾的延伸与转移,是校园手机文化中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

2.2.2 负面信息对思想的侵蚀

微博监管面临两大难题。一是信息的虚假。人们对于微博转发常常是一键而转,不去费心确认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容易造成虚假信息的泛滥。二是不负责的舆论。微博舆论范围的扩大经常导致“粉丝”们盲目的信服与跟从,因而微博常被别有用心之徒用来散播谣言,蛊惑煽动民众。对正处于世界观形成期的大学生而言,微博上海量未经筛选的信息若不加选择地予以轻信,很容易对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2.2.3 “微阅读”易形成肤浅的思考习惯

迅速快捷、浅显易懂是“微阅读”的特质。字数限制下,大多数微博只能停留在浅显的描述性层面上,在内容的精致、思考的周密与逻辑性上都与传统媒体大相径庭[3]。用久了微博,人们会发现很难再适应传统的阅读与思考方式。过度的“微阅读”易让学生养成肤浅的阅读与了解事物的习惯,不利于学术性钻研精神的培养和发展。

3 高校校园中手机文化现象的应对对策

3.1 开通官方微博,引领校园文化

对高校而言,微博是个成本低廉却效益显著的传播平台。以官方名义开通校园微博,可树立开放的形象,尊重手机微博文化所代表的学生主流文化,将目标定位为用先进文化提升校园文化的品位,传递主流正向价值[4]。

3.2 培养质疑精神和思辨能力

“受众”与“传者”的双重身份,要求大学生从两方面提高媒介素养[5]。作为“受众”,大学生要培养质疑精神和思辨能力,拒绝不良信息对思想的侵蚀。作为“传者”,学生们应对自己的言论负责,遵守网络公德,不轻信、不盲从。

[1]马晓宁.中国微博客价值与发展研究.南昌大学,2010.

[2]黄一菁.试析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主体意识教育的挑战与对策[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

[3]李伶俐.微博热的冷思考——兼论微博碎片化的特征及影响[J].新闻爱好者,2011.

[4]王久梅.大众文化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河北师范大学,2010.

[5]张辉,张承承.微博时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新要求[N].中国报业,2011.

猜你喜欢

客户端校园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县级台在突发事件报道中如何应用手机客户端
孵化垂直频道:新闻客户端新策略
基于Vanconnect的智能家居瘦客户端的设计与实现
大学生之歌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客户端空间数据缓存策略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