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场馆与社会的有效沟通
2012-08-15黄明秀
黄明秀
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广东 东莞 523075
科普场馆自其诞生以来,一直担负着一定的社会教育职能,它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基础设施[1]。科普场馆的发展离不开与社会环境的互动。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普场馆与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
然而,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普场馆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跟上社会的发展,如何与社会保持良好互动,从而使公众更加贴近科学,提高公众理解科学技术的整体水平,推动社会不断进步。为此,科普场馆需要不断探索与政府、学校、社区、企业、研究机构、社团、媒体等“社会代表”的沟通方式,提升自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共同打造科学传播平台。
1 利用馆内资源吸引社会公众,充分发挥科普场馆的科普教育阵地作用
1)做好常设展览,让公众通过展品了解科技的精髓。
现代意义上的科普场馆不仅仅是科教场所,还是休闲娱乐场所,目的在于让公众在轻松娱乐的状态中体会科技魅力,这就需要科普场馆在设计常设展览时,不仅要保证其展品的科学性、安全性等,同时也要注意展品的趣味性。这就需要科普场馆发挥员工的创新能力,或与高校、研究机构等进行展品创新性合作,在提高展品的趣味性上下功夫,拉近科学知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让公众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科普知识。
2)通过临时展览及时解读时事热点中的科学知识,灵活弥补常设展览的不足。
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科普场馆在开发研制特色展品上有其薄弱性的一面,而且展品的淘汰更新率也比较低。为了丰富展示内容,科普场馆大多通过举办临时展览的形式,图文并茂,配合一些简单互动的小展品,并结合独特的展览结构,实现科技知识与社会热点的接轨,向公众解答时事热点中的科学现象和原理,例如在神九飞天后举办飞向太空相关主题的展览,在日食发生前后举办天文方面的展览,等等。临时展览有效弥补了科普场馆常设展览的不足,而且紧跟社会热点,向公众传播最新的科技讯息,激发了公众对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3)举办科普活动,搭建科学家与公众的互动平台[3]。
作为科普教育宣传机构,科普场馆都设有报告厅以及教室等,为科学家之间以及科学家与民众之间的科技交流提供阵地,实现科技知识和科学思想的有效传播。这样的科技交流不仅需要依靠科普场馆内高级人才定期不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也需要邀请社会上相关领域的专家到科普场馆开展学术交流活动,以实现专家之间以及专家与观众之间的沟通交流,进一步提升科普场馆的影响力。
2 积极开展科普“三进”活动,延伸科普场馆的社会教育功能
科普场馆除了吸引公众到馆内学习科学知识外,还应主动“走出去”,积极开展科普进校园、科普进社区、科普进企业等活动,以点带面,扩大科普教育的普及面和科普场馆的社会影响力。通过开展科技下乡和科普大篷车活动,深入街道、社区、学校等,让更多的民众和学生参与到科普活动中,了解科学的魅力。不少科普场馆通过持续开展科技下乡等活动拓展科普教育途径,定期不定期走进学校、社区等表演科普剧、上科技课、表演科普秀等,为他们带去丰富多彩的科技知识,加强科普场馆与学校、社区之间的互动,使公众在家门体验科技魅力。
3 充分利用媒体资源,扩大科普场馆对公众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当今社会是资讯飞速发展的时代,科普活动如果离开了媒体宣传的力量,其效果将大打折扣。对于任何一个社会组织来说,通过媒体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不失为一个最经济、效果最好的方式,让科普场馆走进荧屏、广播,走向报刊、网络,通过大众传媒向社会延伸,让科普场馆的资源为更多的人共享,已不再是梦想。
不论是科普场馆的常设展览还是由此开发的科普活动,如果只是闭门造车,而不是在强化宣传意识上下功夫,那么就无法吸引公众参与到科普场馆的科普活动中,更无法实现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的使命。因此,科普场馆应该注意加强与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体的合作,构建科学传播网络平台,借助媒体对科学思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动态及科普活动的跟踪报道提升科普场馆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只要科普场馆发挥优势,创意策划出有较高新闻价值的科普活动,必然受到媒体的关注和报告,科普场馆在公众中的影响力也会不断增强。许多科普场馆非常重视科普活动的创新,亦致力于与媒体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举办各类科普活动时,借助媒体加大活动的宣传,不断扩大科普受众面。
4 加强国际交流,拓展科普场馆的国际视野
国内科普场馆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走出模仿国外场馆的老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整个世界变成地球村,各国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的科普场馆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也必须加强国际交流,不仅及时了解国外科普场馆发展的最新趋势,同时积极宣传我国的科普事业,不断探索科普国际化的路子,提高国内科普场馆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5 结论
科普场馆要有效实现其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使命,必须与国内外各种相关社会组织密切配合,通过各种沟通方式,形成社会联动、协同开展的科普大局面,搭建科普服务平台,逐步建立起科普资源开放化的整合机制以及科普工作社会化的工作机制,变“独唱”为“合唱”,在社会上寻找一切可以合作的对象,实现多方“共赢”。
[1]吴晓龙.论科普场馆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4):104.
[2]周煜.国内外科普场馆建设的现状和所面临的问题.中国气象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气象出版社,2005:7545-7546.
[3]袁培福,翟树刚.试析科普场馆运行管理中公共关系理论的重要作用[J].科技信息,2008(18):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