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工学结合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几个转变”的思考——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
2012-08-15陈兰英
陈兰英
(湖南软件职业学院 湖南 湘潭 4111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学结合模式,深化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增强思政课实效性,既是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需要,也是做好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客观要求。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我们认为要提升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目标,必须努力在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等多方面实现新的转变。
1 转变教学理念,增强“学”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教师为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是客体。课堂中,教师主动讲,学生被动听;教师主动灌输,学生被动输入。这种教学理念日益凸显出弊端。一是课堂单调枯燥乏味。二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难以调动。三是教学严重分离。四是教学效果不理想。故此,要改过去以教为本的教学理念为教为引导、以学为本,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要做到以学生为本,就要充分了解学情,了解学生的特点、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喜好等多方面情况,根据学生的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组织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环节、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和主动学习。坚持教为了学,充分发挥教为学服务的作用,避免教学分离的状况,进而达到教学相融,学有所成。
2 转变教学目标,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
教学目标直接决定了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的实施过程及结果。如果没有一个准确的目标定位,教学实施便是盲目的,教学效果肯定是不理想的。思政课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单一的知识掌握,而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其实,对于学生而言,思政课所要传达的知识体系并不陌生,他们从小就有接触过。缺乏的是使他们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思想,进而转化为行动的觉悟和能力。与此同时,由于大学以前的应试教育使他们沉迷题海战术,自身能力较少得到锻炼,以至进入大学学习后,很大一部分同学综合素质欠佳。他们急需在大学能够有锻炼的机会和舞台以期毕业后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所以,思政课应该把将学生培养成知行合一的高素质的大学生纳入目标体系,教学目标由以前单一的知识积累到重视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教学目标应定位于让学生掌握何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金钱观、法律观;具备辨别对错、真假、美丑、善恶的能力,具备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世界、评价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具备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具备较好的文化素质、政治素养、道德素质、法律素质。
3 科学安排教学内容,主动契合社会发展需求
众所周知,现行的思政课教材内容体系面广而全,文字叙述理论性很强。授课教师死守教材,独以之为教学内容,照搬照讲,教学效果总体上不尽人意。教师应该着力改变从教材到教材或从教材到教参的教学内容,构建齐聚科学性、立体性、生动性和职业性为一体的内容体系。教师可在课前调查学生现有知识状况,学生知识误区和盲区,确定重点知识点作为教学主题,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喜好,学生的专业特点,在现实生活中选取丰富的素材补充各个教学主题,以此重新构建丰富、生动的教材内容体系。譬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它的内容体系重新整合为理想篇、人生观篇、价值观篇、道德篇、法律篇等几个篇章,再将与所教学生学习专业和对应职业的案例、事例补充到各个篇章中。
4 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程教学实践性
传统的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方法,单纯用从理论到理论的方法告诉学生“是什么”,教师讲的累,学生不想听或是听得累。课堂氛围沉闷、枯燥、乏味、封闭,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深化思政课改革,增强课程实效要把重心放在革新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不是抛弃理论教学方法而是要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多采取参与性、实践性强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在自我参与、自我体验、自我思考和自我探索中明确“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什么”和“应该怎么做”,并使其在实际生活中养成做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过程中,在开展系统理论教学的同时可依据教学主题和学生实际情况选取主题辩论、主题演讲、主题分组讨论、师生角色互换、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等多种丰富的课内外实践活动,提升教学效果。譬如,讲授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就可以在班级内策划、开展一场以理想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又如,《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这一章可采取案例教学和主题讨论、视频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
5 创新课程考评方式,强调过程考核
在课程考评中,要努力实现由期末理论知识考试为主的考评方式到以过程考核为主结合期末考察的考评方式转变。事实表明,单纯的开卷或闭卷期末理论知识考试方式日益体现出较多的弊端。原本学生学习思政课的自主性自觉性积极性就不高,这种考试方式使得学生更不以为然。它使得大部分学生更不注重参与课堂,而是致力于临时抱佛脚式的突击背诵应付考试以图通过考试。这样的考试不仅不能考察出学生学习和思想政治上的实际情况,而且助长了学生不参与课堂的不良风气进而严重影响课程的实效性。而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结合期末考察的考评方式则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当学生在课堂中的实际表现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最后的考评成绩后,学生在课堂中就会表现的更加积极、主动,课堂气氛会更加融洽。而占据一定的比例的期末考察,使得学生会有一段集中背诵、梳理知识体系的时间,加强和巩固课程所学,这一方式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当然,教学改革能否得以实施都有赖于教师自我素质的提升。在传统教学上,教师的主要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即传授知识、释疑解惑。教师只要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好的表达能力就可以胜任教学任务。实现“几个转变”后,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除了要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功底,较好的表达能力外还要熟识专业背景和尝试,具备较好的活动策划、组织协调、临机应变等能力。
[1]段亚利.以企业需求为基点,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2]钱艳芬.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5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