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报道的科学视角
2012-08-15江道辉
江道辉
大众科技报社,北京 100863
食品安全的报道,是当今不少媒体激烈追逐的议题。稍大一点的食品安全事件出现,就会吸引众多媒体的关注目光,使出浑身解数进行报道。但仔细梳理这些报道,就可以发现:当前食品安全的报道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尤其体现在科学性上。也就是说,现在媒体不少关于食品安全的报道难以经得起科学推敲。本文拟先对此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解决的策略。
1 抓眼球效应导致媒体的科学“失明”
不可否认,当前的媒体竞争异常激烈,有人甚至将其比喻为“立体战争”。从媒介上说,有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多种形式;从属性来说,有面向大众的,也有面向行业的。所以,把媒体之间的竞争比喻为“立体战争”其实并不为过。这种竞争就导致了媒体必须要想方设法抓住公众的眼球,自然,如果将抓住眼球作为媒体的第一要务,那么,科学性自然就会退居其次。
我们就以今年所谓的“毒黄瓜”为例,来看看“抓眼球”是如何导致科学“失明”的。
今年5月底,德国等欧洲国家出现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H4感染的病例。一时间,“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这个词红遍了媒体。面对突然爆发的疫情,公众自然迫切想知道是什么导致了疫情的发生。5月26日,德国汉堡卫生研究所宣布,在西班牙生产的黄瓜上发现了大肠杆菌。这一发现并未得到德国联邦研究机构的认可。随后,这一消息得到了广泛传播,西班牙黄瓜遭受重创,该国蔬果种植业已经遭受了“无可弥补且不公正的伤害”。( 西班牙环境、农村和海洋事务大臣阿吉拉尔语)
现在,西班牙人说起黄瓜来,可能会恨得牙痒痒,实在是不明白:未经确认的信息为何会传播如此之快?
西班牙黄瓜的冤案,看似好像和媒体没有多大关系,其实不然。如果媒体能够秉持科学的态度,坚守科学精神,也许西班牙的黄瓜就不会那么惨。
百度一下“毒黄瓜袭德致14人死亡”,可以看见相关的结果近9.5万条,打开链接,就可以看到这是大多数媒体报道这则新闻时采用的标题。不过,细读全文,以此为题的文中明明就有这样一句话:目前依然无法确定此次疫病的传染源,为何非得在标题中让黄瓜带“毒”。为什么媒体编辑会对如此重要的一句话视而不见呢?
不少人,尤其是一些媒体人士认为,当今是一个读题时代,所以标题就一定要能够吸引读者的眼球。这本无可厚非,大家的时间都很有限,能通过标题了解新闻的大概内容就可以了。但如果片面去追求吸引读者的眼球,而不去考量标题的科学性和准确性,那读者读完之后,得到的只能是错误的信息,久而久之,就会对媒体产生不信任感,媒体的公信力就会遭受很大的损失。
公信力是媒体的生命线,要提高公信力,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就应采取审慎的态度,坚持科学精神,把准确性置于首位,而不是过分追求“新、奇、异”。
2 记者的科学素养也很重要
根据第八次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结果,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从这个数字可以看出,我国公民整体的科学素养不太高。这个不高,在媒体中同样有表现,就是不少的媒体记者缺乏严格的科学训练,在新闻报道中自然就不太关注科学的问题。
就拿今年议论最多的食品添加剂来说说。
在百度百科里,食品添加剂是这样定义的:“是指用于改善食品品质、延长食品保存期、便于食品加工和增加食品营养成分的一类化学合成或天然物质。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色、香、味等品质,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合物质或者天然物质。”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食品添加剂应该是食品品质改善的有功之臣。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食品添加剂在国内的遭遇却有些坎坷,不仅当不上有功之臣,在一些人的眼中,食品添加剂反而成了洪水猛兽,他们头脑里甚至形成了这样一个观点:不含添加剂=食品好,含添加剂=食品不好。一些产品的广告中,你也可以看到在暗自推销“食品添加剂不好”的理念,诸如“纯天然”、“本品绝对不含任何添加剂”频频现身广告语。尽管专家一再科普:我们打击的是非法添加,而不是食品添加剂,但为何科普的效果总是不理想呢?
笔者以为,食品添加剂在国内的遭遇,与西班牙黄瓜的冤情有相似之处。相似的原因就在于,“冤案”的产生,传播者多多少少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作为传播者,媒体的记者编辑很有必要加强学习,对自己不懂的问题,先学透了,再去给大家传播。
3 食品安全报道的科学路径
食品安全报道做得好不好,对公众的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片面地去炒作问题,不能以科学理性的态度进行客观报道,容易加剧公众的恐慌心理,产生“吃什么都不安全”的心理压力;反之,如果只说好话,又会让一些违法者觉得有机可乘。因此,食品安全报道必须把握好这个动态平衡。要把握好这个动态平衡,就得走科学的路径。
1)媒体必须坚持职业操守,把食品安全报道的科学性置于首位。的确,当今的媒体竞争异常激烈,靠科学、理性或许很难赢得读者的关注。但尽管如此,媒体还是应该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在面临坚持科学和吸引眼球的选择时,不要产生困扰。作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其价值比一时的吸引读者眼球要有意义的多;
2)媒体必须加强对记者编辑的业务培训,尤其是科技培训。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已经与科技密不可分,作为社会人,提高科学素养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更何况我们媒体的这些新闻记者编辑们呢?就培训而言,方法知识的培训固然重要,但如果能够通过培训,树立起媒体记者编辑的科学观点,培养好他们的科学精神,则会是更大的收获。
当然,说到容易做来难,但如果大家都这样做,竞争的环境好了,或许就没有问题了。期望那一天早点到来。
[1]刘垠.大众科技报.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养落后发达国家20年,2010-11-26.
[2]新华网.国际时评:“毒黄瓜”事件折射社会管理复杂性.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6/12/c_121525221.htm.
[3]百度百科,食品添加剂,http://baike.baidu.com/view/931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