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信息发布
2012-08-15安妮
安 妮
莱山有线电视管理处,山东烟台 264003
“在我国,公共危机事件一般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的事件,包括突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和公共卫生事件。”[8]
20世纪90年代以来,洪水、地震、病毒传染及恐怖袭击等公共危机事件频繁发生,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开放的信息环境中,新闻媒体的报道能够使各种危机信息在极短的时间内传遍全球的每一个角落,在这种状况下,新闻媒体又承担起新的任务:不仅要报道危机事件的发生、发展情况、也要关注事件的结果、影响,并能够在面对悲剧性的社会危机事件时,用自己积极的态度引导、鼓励人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1 新闻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信息公开中的重要性
在公共危机事件中,媒体、政府和公众之间,是一种三角互动关系。
首先,媒体是政府的喉舌,承担引导公众舆论的角色;其次,媒体又是公众利益的代言人,要代表公众舆论监督政府作为,并对政府决策产生影响;第三,媒体担负着“环境监测”的作用,媒体有责任为政府、社会及时准确地提供新近发生的,尤其是与公众休憩相关事件的最新信息,主动对危机发出预警信号,以利于政府和公众的决策和判断,并协调政府与公众共同参与危机处理。在突发事件中,媒体承受着双重期待,政府和公众都期待媒体成为影响社会秩序的“稳压器”和“安全阀”。因此,新闻媒体在危机事件的信息公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 新闻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中信息发布技巧
一条新闻是否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让人有耐心阅读完,并在恰当的时候引起媒体所需要的受众的反馈,这是新闻媒体所关心的重要问题。下面将从新闻线索采集,报道角度、报道时机以及报道工具的选择等方面阐明新闻媒体在公共危机事件中的信息发布技巧。
2.1 公共危机事件新闻线索采集
新闻线索即新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的简单讯息或讯号。一般性新闻事件的线索往往较为简略、零碎、稍纵即逝,而且其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通常涉及的是事件的表象[13]。
公共危机事件虽然本身就具有轰动性,但它的新闻线索也需要被发现,被整理、制作成新闻,从而更好的表现自身价值,满足社会需求。国家规定,在重大社会事件发生后,国内媒体都必须用新华社的稿件,为了宣传口径的统一,这是有必要的。但假如全国所有媒体的稿件都一样,只有宏观信息,没有微观信息,人们很容易会对这样的报道产生质疑。
因此,以真实的新闻线索为基础,做好危机事件报道把握好危机事件在整体报道中的地位,使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达到统一,宏观信息与微观信息相配套,人们才会建立安全感。提供准确的宏观信息,有助于重新树立政府的公信力,避免集体恐慌,建立民众信心。但如果不提供配套的微观信息,或者微观信息不足,发生恐慌也是可能的,“非典”期间,北京发生抢购事件就是微观信息不畅的结果。
2.2 公共危机事件报道角度的独特性
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是一篇报道能否成功的关键。对于同一个公共危机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切入进行报道,其客观效果是不同的。
危机事件的报道所具有的强烈社会性要求新闻媒体能引导积极的社会舆论,形成良好的社会影响,而不是使得危机事件朝着更深层次,更恶劣的情况发展,引起社会矛盾,诱发更多社会危机。危机事件的报道不同于一般的新闻报道,它更强调新闻的社会功能和信息传递功能。“安全信息”的传递很重要,但也不能忽略“危机信息”的传递。
“安全信息”是指危机事件发生后,有助安定社会所发布的正面信息,“危机信息”是指可能导致受众心理恐惧的负面信息。危机事件发生后,政府和媒体一般都侧重公布所谓的“安全信息”,而阻止一切危机信息的传播。必须警惕的是,媒体不能只发布“安全信息”,“危机信息”严重不足,容易引起公众对政府信息的“信任危机”。事实告诉我们,危机事件发生后,把真实情况(包括很多危机信息)告诉大家引起的恐慌甚少,而隐瞒“危机信息”导致的恐慌则数不胜数。
“9·11”事件美国媒体公布信息的经验和我国“非典”信息公布的教训是最好的例证。“危机信息”的公布,也可以看作是新闻报道的独特角度。
2.3 公共危机事件报道时机的正确性
对于危机事件的报道,选择正确的时机更为重要。危机事件初发时,由于人们普遍不了解情况,此时如果缺乏权威部门、主流媒体的声音,往往会形成流言,严重的将导致大规模的社会恐慌。
但是,也不能因为要防止流言而一味的抢新闻,如果新闻报道的速度达到了但是准确性却无法保证,一样会引发流言。公共危机事件传播要求“第一时间”,这不仅仅与新闻报道中的“时效性”、“重要性”等特点相互呼应,而且是遭遇危机的主体占据权威信息源、设置报道主题和报道基调的重要体现。
狭义上的“第一时间”就是赶在所有信息源都没有发布信息之前,由政府组织来公布信息;广义上的“第一时间”是指虽然信息或许已经通过其他渠道传播了出去,但在人们对危机的认识以及人们做出行动之前进行信息的发布。
狭义上的第一时间发布信息是很难做到的,这是因为很有可能在政府组织公布信息之前,媒体已经对信息进行了曝光[12]。但是,这种曝光的信息更多的只是最表层,处于介绍事态的层面,并不能够真正反映事件的全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官方能够尽快借助新闻媒体,进行权威的信息传播和新闻发布活动,使人们在还未形成个人的决定性意见前了解事件真相,就是一个合理的新闻报道时机。
在我国,新闻既要沟通消息,传播知识,又要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服务。所以决定一条新闻是否发布,何时发布,要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和要求。这就需要新闻媒体在发布新闻时采取“抢”新闻和“压”新闻的策略。
例如:2003年的SARS的暴发和2007年发生在山东临沂地区的“手足口病”,一些政府相关部门、相关人员在反应的速度上都没有做到“及时”或“第一时间”。危机事件的报道错过了发布信息的最佳时机,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心理,导致了不必要的社会不安因素的产生。
因此,公共危机事件的新闻报道要求新闻媒体在及时报道危机事件的同时,又不能因公开此事件而损害国家的利益。如何更好的协调这两方面,就是要抓住正确的报道时机。
2.4 危机事件报道报道工具的多样性
新闻媒体对于传播工具的选择也是能更好发布危机事件信息的关键环节。在正确的时机运用正确的报道工具不仅是符合受众心理承受能力的一种表现,也是新闻媒体体现自身传播策略和传播能力的表现。
目前,我国媒体在报道危机事件时对于传播工具的使用还有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
1)信息传播效率不高。要想做到对受众高效的信息传播,首先要选择数量和特质合适的信息量。但国内的媒体对于网络等新媒体的运用时,总是拿捏不好信息量的多少,有时想囊括太多的信息量,结果显得杂乱无章;有时候却太过简洁,显得徒有形式而无内容;
2)信息选择的自主性不够。双向互动性是信息传播的主要特点之一。我国的新闻媒体大倾向都单向地、被动地传播信息,忽略了受众的及时反馈,从而导致了媒体在某些时候对于一些危机事件的无效传播,即传播的内容并不是受众所关心,想迫切知道的,或者是仍然报道受众早已知道的信息,对新的信息传达不及时。
因此,在传播工具的运用中,因时制宜,选择合适的媒体报道特定的事件,或者报道事件中的某一特定部分,可以大大提高传播效率,深化传播效果,使受众接受到更多的有效信息。与此同时,在当今社会多媒体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危机事件也可以大胆尝试多种媒体相互协作的报道方式。这样可以使受众有更多自主选择传播工具接受信息的能力,从而扩大传播效果。
3 新闻媒体应针对公共危机事件报道加强自我管理、服务社会
正确的舆论引导可以妥善、迅速地处理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甚至化危机为转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而不正确的舆论引导,由于社会处在非常时期,从而使得其“杀伤力”几倍于平常时期,甚至会酿成灾难。因此,在公共危机事件报道中,新闻媒体应当加强自我管理,更好的报道危机事件,为社会服务。
3.1 解放思想,正确处理“抢”与“压”的问题
在我国,危机事件的报道经常会出现“延迟”现象,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送审和发稿程序等环节的耽误。这种情况往往会产生负面影响。对待灾害、灾难性的突发事件,大胆报道,特别是救援工作的报道,对外可以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内更会起到鼓舞和凝聚人心的作用。
不管是在新闻媒体行业组织对各个新闻单位的管理,还是各个新闻单位内部的管理,正确处理“抢”新闻和“压”新闻,都是应当注意的关键问题。只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才不会导致“延迟”和“违规”。这些与新闻工作者过硬的政治素质是密不可分的。
3.2 完善危机信息管理的联动机制
危机管理在保证内部信息畅通的同时还要注意建立一个对媒体质询进行引导和做出反应的可行性战略,实现不同信息部门的协同、联动,确保危机信息比例合理化。
在新闻媒体行业组织对各个新闻单位的管理中,各个单位的相互协调可以有效地缩短危机事件报道在制作过程中的时间,确保危机事件传播的真实性。同时在报道时还可以提供正、负两方面的不同角度报道,有助于人们更充分、全面了解事件,做出合理判断。而在各新闻单位内部,完善危机信息管理的联动机制就是要为危机事件的真实性负责。另一方面,联动也意味着在报道危机事件同时,也应报道一些其它的与之相关信息,使信息平衡,不能过于正面或者过于负面,也不能过分强调危机事件这一重点,或者过分报道相关信息而不涉及重点。
3.3 增强整体的应急能力
整体应急能力是各个单体应急能力的综合,是平时对应急能力的培养和积累的结果。因此,只有每一位记者,技术、后勤部门的每一位人员,平时都作好来访突发事件的思想准备和必要的物质准备,一有突发事件,都能做到在最佳时机到位,而且能立刻做出反应,才能从整体上提高突发事件报道的快速反应能力。
[1]姜帆.试论重大危机中的媒体作为[D].济南:山东工程技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2005.
[2]严三九,王虎.危机事件中的信息公开与媒体报道策略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8.
[3]李希光.恐惧来自何方——关于非典报道的媒体批判[J].新民周刊,2003(21).
[4]史安斌.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王芳.政府危机公关中的信息传播[J].国际公关,2007(11).
[7]丁柏铨,刘爽.论危机事件中的信息发布与舆论控制[J/OL].
[8]李金宝.新闻媒体与民众知情权的构建[J/OL].http:// www.chuanboxue.net,2008-09-11.
[9]吴璟薇,陈力丹.突发事件让媒体发言——从危机传播管理看突发事件应对法第57条的修改[OL].新闻传播学论坛,2007-07-14.
[10]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1]马瑞洁.从SARS报道反思灾难新闻的社会责任[J].中国记者,2003(6).
[12]张慧宇.危机新闻发布中的“第一时间”原则[J].新闻与写作,2007(11):56-57.
[13]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