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分析和应对策略
2012-08-15刘晓珊严立浩
刘晓珊 严立浩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20)
1 大学生逃课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大学里从未逃过课的学生几乎为零。有关调查显示,我国高校学生基础课逃课率在25%以上,专业课逃课率在20%左右,而公共选修课逃课率已达50%以上。[1]笔者在日常工作中通过点名、观察、询问学生、与其他老师交流等方式,发现大学生逃课现象具有以下特点:
1.1 男生逃课现象相当于女生更严重
大学生逃课存在较大的性别差异。男生经常逃课和偶尔逃课占逃课学生的大多数。相反,经常逃课的女生只占逃课学生的极少数,偶尔逃课的女生比例也比男生的逃课比例小很多。
1.2 专业课的逃课率低于基础课
多数学生是有选择性地逃课,只在自己不感兴趣或者认为不重要的课程才会逃课。只有极个别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学生才会无选择地逃课。如网瘾很严重的学生,成天都泡网吧,全部心思花在网游上,就算在老师家长的教育监督下去到教室,也是在课堂上睡觉。我们把课堂睡觉的现象叫做“隐性逃课”。[2]
1.3 高年级的学生逃课率更高
大一新生刚刚经过军训的洗礼,纪律性强比较强。而且新生对专业知识感到新鲜,学习积极性较高,故逃课比例比高年级学生小很多。逃课率最高是出现在学生求职期间。
1.4 不实行点名制逃课学生更多
根据初步调查显示,老师从不点名的课程缺课率最高,偶尔点名对学生逃课行为有一定遏制作用,而老师经常点名,只有极少数的学生敢逃课。
1.5 不同时段逃课率有差别
一般在节日小长假前夕如“五一”、“十一”缺课率会出现一个小高峰,而节后返校一两天逃课率会稍微有所下降。第一节、第四节和下午的逃课率略高于其他时段的课程。
2 大学生逃课原因分析
2.1 自身原因
1)学习目标缺失。挤过高考独木桥之后,一切围绕着它的压力和动力一并消失了。来到大学之后,学生们没能立即融入大学生生活,没有找到新的学习目标和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失去学习动力,缺乏学习热情,在课堂上没有认真听讲,几节课下来进度跟不上,于是产生了厌学情绪而逃课。
2)缺少专业认同感。很学生对专业不够了解,缺乏专业兴趣。目前,高考志愿填报时的情况一般是“学生管分数,老师家长填志愿”。[3]由于近年来各种新兴专业的产生,许多高中老师、家长对专业并不了解,只是盲目为学生填报热门专业。进入大学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以及与社会多方面的接触,学生越来越能理性地认清自我,一部分学生会发现自己所学专业并不适合自己或者对其缺乏兴趣,于是产生厌学情绪,“逃课风”也就应然而生。笔者就曾遇到一个学生三天两头逃课去做导游,甚至考试也弃之不顾,其理由只有一个——对专业不感兴趣。
3)自我管理能力弱。不少大学生觉得经过了十二年的寒窗苦读,终于进入了大学,没有人再来督促自己的学习。于是,便开始松懈,仿佛下定了决心要将以前失去的东西都补回来。毕竟大学了,上课在这部分学生看来已不再占据首位,取而代之的是上网玩游戏、聊天,有的甚至发展到上网成瘾的地步。加之大学管理比较宽松,一部分人通宵上网,第二天回到学校自然是用睡觉来代替上课。还有的大学生因本专业就业率低,对学习丧失信心,自暴自弃,只能通过网络游戏、睡觉、打牌消遣时间。
2.2 教学管理方面的原因
1)教学管理不到位。从目前学校的教学管理情况来看,仅仅在维持着教学活动的正常运行。至于学科体系的研究和专业设置等方面的研究,还停留在初始阶段。比如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内容重复、滞后和老化,与目前实际结合不紧;教材的难度不适宜,信息量小,且选择余地不大;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又不成体系;教学设施差,大教室扩音设备不理想,学生听不清教师讲,于是干脆不听课。[4]
2)大学重研究轻教学的管理现状。大学的定位应是教学与研究并重。但是,现在大学的实际情况却是本在研究,面在教学,研究高于教学。在大学,每个专业、每门课程都有其特殊性,教学的质量无法用分数等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教师评定职称时依据的仅仅是教学课时的数量,更注重的是科研成果。课上得好与坏没有太大关系,写一篇核心期刊的论文更关键。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学质量着实不容乐观,质量上不去,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就会逐渐淡化,形成“一次多,二次少,三次寥寥”的课堂到课率,即使采取强硬的管理措施,也只能是治标不治本,大量出现本文前面所提到的“隐性逃课”现象。[5]
2.3 教师原因
1)少部分教师教学水平不高,讲课枯燥乏味。授课教师或者照本宣科,或者让学生埋头抄笔记,或者思路不清,表达欠佳,使学生学起来兴趣索然。再加上有的教师口音很重,学生不易听懂,影响了他们听课的积极性。
2)授课安排不合理。有时信息量太大,内容重复较多;有时信息量太少,学生感到吃不饱。特别是有些课授课内容重复,相同内容有好几位教师讲,学生觉得在浪费时间。或者内容偏难,有的课程在先期课程并未铺垫的条件下,就讲新课,导致学生听不懂,使学生因听不懂而气馁,这些学生便干脆不听。
3)考试方法不当。这是造成学生逃课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大学里的考试,一般以教师在课堂讲授时学生记的笔记为考试内容,没有去听课的学生,在考试前,猛抄或复印别的同学笔记,“临时抱佛脚”也能过关,甚至比上课认真记笔记的同学考的分数还要高,造成部分学生认为上课听讲价值不大的错觉。
4)教师是“老好人”,对学生旷课行为不闻不问,放任自流,这也助长了学生逃课行为的发生。
2.4 社会原因
面对现在普通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大,学生们开始意识到,要想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立足,自已必须在学校学习到一些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或外语、或计算机、或考研、或公务员,等等。为了复习这些考试,所以这些学生便选择了逃课。
3 大学生逃课应对策略
通过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大学生逃课现象背后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教育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采取有力的措施扭转大学生逃课现象,保证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3.1 深化教学管理与考试制度改革
3.1.1 改革不合理的教育体制及课程设置
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课程的教学目标,更新教学内容和模式,注重教学 方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采取激励机制,鼓励老师革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促进教师授课的充实性与生动性,激发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教师授课内容要与社会紧密结合,让学生学有所用[6]。学校应改革不合理的教育体制,采取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宽进严出,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要建立大学生逃课的监测评估制度,改变以点名为主的监督方式,转变到吸引学生上课的兴趣上来,防止学生隐性逃课。
3.1.2 加强考试制度改革,加大素质教育力度
要坚持大学考试的灵活性与创新性。大学教育不是考试教育,考试只是一种督促学生学习与巩固的手段。大学考试应该不拘泥于笔试、更不能拘泥于书本,而注重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尤其是文史类课程的考试亟待改革,彻底改变学生的考前“突击思想”,对于一些公共基础课要加强考教分离力度,要通过合理、有效、科学的考试制度和考核方式来促进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提高。[7]
3.2 要发挥师德师风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风与学风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学生逃课、学习没兴趣归根到底是学风问题 ,由于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时间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教师的言行态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教师要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以德育人,要以自己的道德追求、道德情感、道德形象去引导教育学生。学校要切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倡严谨治学、从严治教的作风,把教书和育人结合起来,形成有利于良好教风、学风和校风建设的氛围。
3.3 加强学生的就业观教育
3.3.1 正确引导大学生积极转变就业观念
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下的逃课行为,要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树立正确与积极的就业观念,让学生意识到获取一些有用的证书,可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然而盲目跟风,过分追求考证不仅给自己徒增压力,也影响了学习,逃课去考证纯属舍本逐末。还要让学生认识到,要在众多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扎实的专业技能是必备的条件,从而提高学生对上课的重视。
3.3.2 加强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面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高校要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树立与时俱进的就业观,要引导学生从入学那天起就要进行各种素质准备和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要努力实现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择业,积极创业。同时要建立一个科学的就业推荐制度,将不逃课的学生优先推荐给企业,以此来降低逃课率。
3.4 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心理健康教育。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荣辱观。大学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大学生也应该认识到逃课对自身的危害,避免急功近利,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学校心理咨询中心、辅导员、班主任等要加强对学生尤其是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心理干预和职场心理辅导。
3.5 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大学生逃课表面上是学生个人的问题,而实质上已是个社会问题。针对大学生逃课原因的多样性,高校应该注重招生、学生培养与就业的系统性,将其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做,才能减少大学生逃课现象。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将长期存在,高校要把就业问题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来抓。教育不是某一个人的事,而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当全社会都来关注这个问题,把大学生教育当成自己的责任和义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逃课的问题。
4 结语
大学生的逃课原因是多方面的,针对大学生逃课的多样性,高校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切实提高教师授课水平和吸引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采取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荣辱观,才能减少学生逃课的现象。
同时,大学生逃课现象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它关系到教学体制、教学管理、教师素养、教学条件、学生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因此,要解决大学生逃课这一难题,需要教学管理部门、教师、学生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才能使课堂教学走上良性循环,减少学生逃课行为的发生。
[1]刘恩元.大学生逃课的性质、原因与班级治理机制:道理、事理、理事分析[J].学理论,2010(4):216-218.
[2]刘艳芹.大学生逃课问题分析及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12:67-68.
[3]麦劲声.大学生逃课现象分析及管理对策探索[J].职校论坛,2011(23):284,294.
[4]张庆锋.大学生逃课现象原因探析及对策[J].中国电力教育,2010(1):206-208.
[5]王远琼.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1:464-465.
[6]莫家聪.关于大学生逃课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学理论,2011(10):146-147.
[7]李辉山,范司龙,王文斌.逃课,是追求个性自由还是虚度年华:对大学生逃课现象的思考[J].学理论,2011(3):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