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山区的林业风俗
2012-08-15撰文
□撰文/沈 毅
丽水地区的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用材林有杉、樟、檀、枫、槠、松、竹等;经济林有油茶、茶树、油桐、乌桕、板栗、柿树、棕榈等,品种繁多,生长茂盛。林作出产一直是山民重要的经济来源,此地的林业风俗也颇具特色。
旧时的山林大部分属山主私有或公常庙会等所有。地方上通常依靠禁约和民俗来维护山林,制止盗伐滥伐。山民们认真地遵守禁约,护林养林。
中国民间历来推重风水,禁山习俗也首重风水林。村前水口、村后岗坳和庙宇、坟墓周围蓄养的乔木,严禁砍伐。这些“风水林”因多年的养护,古树蓊郁,俗谓“养成风水画成龙”,山民们认为这可以保佑村坊、家族的风水灵气。撇开风水玄学不谈,养林护林的事实的确有利于改善山村的生态环境和风光。故而,盗伐风水林者为人所不齿,必予严惩。对确需砍伐的风水树,砍前须全村公议,收入充作公共费用。
旧时,山主对树木长势良好的山场,雇人“看山”;长势参差的山场则允许贫苦山民租去“种山还林”。山民家庭的少量用材则有“棘草录木”的习俗。选择粗壮而长势茂盛的乔木幼株,在主干显眼部位扎棘草或藤作为录养标志,表明此树有主蓄养,他人不得盗伐。树木长大后,由录养者砍伐。一般的护路遮阳树、嫁妆用树(打造家具用)、栋梁用树等皆用这一习俗蓄养。
砍伐分间伐和“判青山”。间伐只选择部分树木砍伐,留有余地。“判青山”则是把山场中除幼林外的树木全部“判”定价格,由买主雇人一次性砍光,此俗对山林危害甚大,现渐止。砍伐也需看准时令,杉木等需要剥皮的用材林,砍伐多选在秋前,秋风未起,树木滋润易剥皮。松木和竹器用竹,砍伐则多在冬时。冬伐的松木水分少、重量轻,便于搬运;冬竹坚实、少虫、不易腐蛀,可保制成的竹器坚实耐用。
旧时交通闭塞,山区大多为深沟大壑,山地坡度大,运木极为艰难。从砍伐地丽水的林区到青田、温州等地的木行埠头,要经过一段漫长的过程:大致有“溜树”、“驮树”、“抬树”、“淌坑”、“钉排”、“放排”、“谢风”等步骤。
溜树即在陡峭的山地上,推树木下山,利用树木自重,让它从高处“溜”到低洼处。此俗对山地破坏严重,经常溜树的地方,会留下一道岩石峥嵘的直沟,许多年也难以恢复植被。好在现今交通状况已经大为改观,公路、林道渐多,此俗已逐渐转变。
驮树就是背树。劳力计酬按负重量分头铺、二铺、三铺以拉开每日工资档次;负重百斤以下为铺外劳力,按木段实重计酬。“铺”可算作是特殊的里程单位,按路途每隔一定距离为一铺。各铺驮树者轮换肩负的木段,称为“串铺”。凡能将临肩木段驮过一铺者,称为“过铺”,不过铺者当日降资一档。远路驮树,一般每个山民负责一铺肩运,而且要超过终点(过铺)移交木段,宛如负重接力赛,紧张而有序。
抬树,大树和特别重的木段要由几人、甚至十几人抬运。山道陡峭曲折,重量往往会压在一头甚至一人肩上,劳动强度和危险性都很大。这项活计最需要齐心协力,俗以“吭唷”为号,由领前者不断哼报路面平陡、阔窄、曲直、通阻等情况以及发出“拄歇”、“起步”等号令,居后者随时哼答表示“晓得”、“奋力”等意思的短语,全体按号子节奏统一步伐。拄歇时,各以专用肩运拄杖支好力点,以手扶之。
淌坑,是将木段投入溪涧中让其顺水逐流而下。淌坑者手持一根尾部装上“卜”字形钩锥的竹篙,用刺钩推拉等方法,将途中搁浅的或在岩穴阻留的木段,重新拨至水流中放送。淌坑是个很讲究技术的活计。淌坑者必须紧随木段群放送,随时出手调整,技术高超的人甚至能在急流险滩中双足分立两根木段上持篙钩刺,破浪漂流,这样的绝活称之为“驻段”。
等淌坑的木材顺水聚集在溪流下游时,就需要钉排来进行下一个运送环节。选择水势平稳、水流汇集的溪滩,将淌坑或肩运而来的木段用排钉(竹楔)和篾圈连接起来。为保证长途放运的安全,排上还须牢固缚扎休息用的木棚和操纵方向的排艄,并配备专用撑篙。
钉排完成之后就是放排。旧时溪港多险滩暗礁,又无天气预报,风险很大,故而排工的禁忌较多。如每日早餐不分筷子(讳暗示散排),碗上不搁筷子(讳暗示搁浅),力避与搁浅、翻排、撞散等险情有关的词语与动作。夜间在把木排泊好缚实后则不拘禁忌,常由年长而富有放排经验的人指点次日放排途中可能遭遇的险情和应对之法,此时他人也可问险言险,共同探讨。
木排放运到青田、温州等目的地的当日,排主要在江边设祭,感谢河神保佑而一路顺风,称为谢风,祭祀结束后,祭品则请排工饮宴。如今已无谢风的习俗,但木排抵达码头时,排主仍要请排工好好吃一顿,说几句吉利话,以答谢一路辛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