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元江县傣族饮食文化特色形成的原因
2012-08-15吴晓丽
吴晓丽
(西南林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云南 昆明650224)
1 引言
傣族是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的三大主体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澧江、东峨、甘庄等平坝、热坝地区。和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元江的傣族在民间文化艺术、饮食服饰、居民建筑、奇风异俗等方面都拥有自己的独特魅力,并独具吸引力,而饮食文化上的区别,是最为感观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在逐渐减少,元江傣族的饮食也慢慢具有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饮食的特点。但是,也因为这种饮食上的交融,才使得元江傣族饮食更凸显特色。
2 元江傣族饮食的特点
2.1 以米饭和糯制食品为主食
元江傣族终年以米饭和糯制食品为主食,尤其喜爱糯食,其糯制食品较多,种类丰富。傣族具有特色的糯制品有笼粑、棕粑、麻脆粑粑、圆粑粑、米花、白饼粑粑、油炸团圆子、油炸小圆粑粑等等。这些糯制食品基本上在每个元江傣族人家都能吃到,特别是在傣族的传统节日期间,这些糯制食品更是不可少。现在,许多糯制食品不仅是元江傣族待客的佳肴,而且已经成为元江的特产,送客的礼品。
2.2 口味以酸、辣为主,喜食腌制食品
元江傣族嗜辛辣成性,素有“无酸不成菜”、“不食酸脚打飘”的说法,很多菜肴里爱放小米辣,以增加食物的鲜味,也喜食腌制食品。但元江傣族的酸辣味不及德宏、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的酸辣味浓。德宏、版纳的酸柠檬酸味为主,辣味以新鲜小米辣的辣味为主,辣味较浓。元江傣族的酸主要是酸角水的酸味,酸中带点甜,辣味主要是凉拌菜和作料中的小米辣味,辣味稍偏淡。常见的腌制食品食品有酸猪肉、酸鹅肉、酸鸭肉、腌弯根、腌韭菜花、腌羊奶菜、腌鸭蛋;凉拌菜主要有凉拌芒果、凉拌黄瓜、凉拌韭菜等。
2.3 饮食制作以蒸、油炸为主
元江傣族的大部分糯制食品的制作都需要蒸的过程,而且还不止蒸一遍,如粽粑的制作。在包粽粑的过程中,首先要用冷水将糯米泡软,大概要10h左右,然后将泡好的糯米蒸熟,蒸熟后将糯米倒入容器中,放入各种配料,采粽子叶或芭蕉来包。包好后还需再蒸一遍,让所放的配料入味方能食用。而常见的傣族油炸佳肴有油炸肉、泡皮、干黄鳝、油炸糯米花等。
2.4 食物品种多样
元江傣族常年有蔬菜食用,除了普通的青菜、白菜、瓜果、猪鸡牛羊鹅鸭这些种类外,元江傣族平常食用的菜类是其他民族菜肴中很少见的。元江傣族谚语中有说到“有头会动的都是肉、绿色的都是菜”。各种昆虫和植物的花、叶、根、茎、果实都可以食用。比如:蚂蚱、蚂蚁蛋、苦菜、臭菜、细芽菜、扁金刚、芭蕉花、凤凰花、弯根、弯根花、甘蔗尖等。这些菜肴都是原生态的野菜,且一年四季都有。并且,元江傣族还好食狗肉,在傣族节日,家中办红白事、乔迁,或接待客人的时候都会有凉拌狗血这道菜肴。虽然说元江傣族在饮食上无太多的禁忌,但是,元江一些傣族支系在办丧事的宴席上,忌食韭菜。因为在他们的意识中,认为韭菜生长很快,割了有生长,如果在丧事中食用韭菜,会有家中很快又有人要去世的预兆。
2.5 佐料种类较多且独特
元江傣族饮食强调佐料的配制,佐料的种类多种多样,并且这些丰富多样的佐料都是天然的香料,傣族食物中很少用人工合成的香料。元江傣族饮食中比较独特的天然佐料有香草、大芫荽、零陵香、料草等。当然,元江傣族饮食中的佐料还有柠檬、小米辣、八角、草果、大蒜、葱、姜、薄荷、芫荽等。不过,元江傣族在调制清炖类菜肴的佐料时,一般不把作料直接放入汤内,而是习惯将调制好的佐料另放一碗,拿清炖好的食物蘸佐料吃,这样食物和佐料都不容易变味。
2.6 饮食器具大部分比较天然
元江傣族的饮食器具主要是木制餐具、竹编器具、芭蕉叶、粽粑叶,器具基本都比较天然。元江傣族吃东西除了吃小食品习惯用手拿着吃外,一般在餐桌上吃饭都是用木制的或竹制的筷子。
3 元江傣族饮食文化特色的成因
3.1 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中南部,东经101°39′~102°22′,北纬23°18′~23°55′之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山脉南北走向,以元江(河)为界,西南支属哀牢山脉,东北支属横断山脉,两山脉逶迤向南延伸,使元江河谷形成了东峨坝、元江坝等河谷盆地。元江县城气候全年炎热,年平均气温在20℃以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使元江傣族居住的地方物产丰富、动植物易生长、水资源丰富,给元江傣族人民饮食提供了物质基础,也影响了傣族人民的饮食结构。
比如,元江傣族的食物材料种类多,地上跑的各种家畜、禽类;水里游的鱼、黄鳝;田间地头的各种植物等等。这些丰富的饮食原料生产都依托于元江独特的干热红河谷气候。同时,炎热的气候也大大影响傣族人民的饮食结构,丰富的物产使元江傣族的饮食中荤素相对平均。因为气候炎热,元江傣族糯制食品较多,因为糯制食品含的水分底,不容易腐烂。而且元江傣族比较喜欢吃酸和辣的食物,一是可以增进食欲;二是元江雨季长潮湿,食辣可以驱潮;再有就是元江傣族的食品腌制类和油炸类偏多,这是因为当地气候炎热,腌制和油炸食物不易变质,能长时间保存。并且傣族饮食器具多以木制餐具、竹编餐具、植物叶子为主。这些植物除了能增加食物的香味外,还对食物有保鲜作用。这是元江傣族人民的传统经验,也是元江傣族人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写照。
3.2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因素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对元江饮食的影响主要反映在饮食结构和食物保鲜技术的改进上。民间流传着元江傣族人民的理想生活状况是“糯米饭、干黄鳝、腌鸭蛋、二两小酒天天干”。可见,元江傣族的饮食最先是比较简单的,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元江傣族的饮食结构慢慢从简单变丰富、从荤素相对均衡到荤食偏多的转变。再从食物的保鲜上来看,由于以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虽然天气炎热,但无经济能力购买冰箱等冷藏家具。这也是元江傣族食品以腌制、油炸、天然餐具的另一原因。
3.3 元江傣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元江傣族的饮食丰富多样,除了因为“天然温室”的自然气候外,还与元江傣族人民的勤劳息息相关。因为傣族人民的勤劳耕作与管理,善于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促进了元江傣族饮食的多形性发展。并且元江傣族也是一个善于观察并且智慧的民族。元江傣族的许多食物都很重视“包装”,比如用粽粑叶包的粽子、用芭蕉叶包的笼粑、用竹子编制的小笼装糯米饭和咸鸭蛋等等。这些“包装”最初并不是为了好看,而是因为是这些植物都能增加食物的香味,更重要的是能保鲜食物。并且现在许多元江傣族的菜肴最初也不是真正拿来做食物的,而是作为药用。由于居住环境较为炎热,为了预防痢疾、瘴气等带来的疾病,就食用一些野生植物来增加抵抗力和免疫力。这些野菜有降热解毒、预防感冒等功效,比如苦菜叶、苦菜花、臭菜、苦籽等。细芽菜还被元江傣族人民称为“睡眠菜”,因为食用细芽菜能促进睡眠。这些野菜慢慢被放上餐桌,不仅丰富了元江傣族的饮食,还让元江傣族饮食向健康、生态的方向发展。
4 元江傣族饮食文化特色的传承与发展
饮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给予传承和保护。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之间的交融,元江傣族饮食具有了一些其他民族的特点。这样的饮食特点能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使其他民族更了解元江的傣族,也能促进元江傣族各方面的发展。同时,对元江傣族饮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同样重要。因为现代电器的普遍使用,傣族食品中许多因为便于保存的食物和特色“包装”的数量和品种将会减少。许多年轻一代已经不会包粽粑、笼粑、腌制各类酸肉和酸菜。因此,对元江傣族饮食的传承和保护很有必要。用饮食特色文化发展经济是传承和保护元江傣族饮食文化特色的一条有效途径,比如,大力发展傣族“农家乐”。同时,在原来的饮食特色基础上发展新的傣族特色菜肴也是促进元江傣族饮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途径之一。
[1]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县傣族协会.元江傣族文化(一)[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
[2]元江县志编篡委员会.元江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3.
[3]杨文娟.新疆哈萨克族饮食文化特色的成因分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6):49~51.
[4]张 昀,成世勋.伊犁地区民族饮食文化研究(之一)——民族饮食文化结构的形成[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1(4):52~58.
[5]蒋 英.川西各民族饮食文化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0.
[6]刘亚朝.德宏傣族民间的饮食文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54~58.
[7]庞 瑛.从成因方面探析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J].安徽文学,2011(2):268~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