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域文化与生态园林城市建设
2012-08-15孙景梅张艳敏胡月华
孙景梅,张艳敏,胡月华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园林系,河南 商丘 476000)
1 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与欣赏水平也随之提高,越来越注重精神层次的需求。因此,城市园林绿地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能够提升园林品位和自身价值。文化是在一定地域环境中成长的,地域性是文化的本质特征,生态园林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应以特定的自然地理、气候、人文及社会为现实背景,依托场地具体环境集中反映地域特征。所以如何处理好地域文化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是目前很多人关心的话题。
2 地域文化与生态园林建设的关系
2.1 地域文化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一个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在于特色美,而城市特色正是一种文化,文化是城市特色的内涵和其集中的表现,城市特色实际就是城市文化特色在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和物质环境面貌上的具体体现[1]。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存在能够拓宽生态园林设计的理念,促进生态、园林与城市特色建设的协调发展。由于地域文化是在人和自然长期磨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该地域自然环境相契合的文化,这种文化往往是人对自然最真实的理解和认识,所以这种文化更能让居民理解和接受。如果将地域文化运用到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既能丰富生态园林的文化内涵、体现地方特色,又能顺应“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另外,地域文化的运用能丰富园林的形式和内容。
2.2 地域文化需要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来彰显其文化内涵体现其个性
城市作为文化的最高表现,应立足地方环境,将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高到文化创造的高度,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要注重在文化趋同现象下自觉继承与发展地方特色。城市建设还是人与自然有机结合的产物,要本着“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在利用自然的基础上,对自然环境稍加修饰,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居环境,这样才能体现城市特色。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必须深深扎根于所处环境的文化土壤,才能充分展示城市魅力。
生态园林是“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一种文化。城市园林是文化的体现,它应融入历史文脉、保持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动态发展的统一。园林无论是作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还是作为一种艺术来理解,必须以其所处民族、历史、区域的文化为底蕴,以弘扬其时代的人文精神为主旨,才能获得自身的个性和活力。
2.3 地域文化影响园林建设的内容和形式
不同地域的人经历着不同的历史,形成了各自的哲学和美学体系,他们的园林传达着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些统统作用于园林,于是园林也就带有了地域文化的色彩。
在我国,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的不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园林风格,中国园林就依据地域特征形成不同的类型。如苏州园林、北京皇家园林、岭南园林、巴蜀园林等。作为地域文化结晶和凝聚的地域园林,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它不仅满足了社会的物质功能要求,更体现了人们的观念意识、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生活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需求等精神需求,反映了隐藏于其中的深层次的地域文化内涵,造就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2,3]。
3 对策与建议
3.1 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机能
政府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主导者、决策者,政府的力量在城市文化发展中起到了决定和引导作用,这个作用的重要性在社会和经济发展实践中逐渐显示出来。政府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引导,有相应的经济、政策作基本保障,再组织一支作风扎实研究地域文化的队伍,为城市建设献计献策。如河南省新乡成立了“新乡牧野文化研究会”拉开了新乡地域文化研究的序幕[4]。
3.2 逐步培养和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树立生态园林城市市民形象
培养和提升市民的生态意识、合作意识、环保意识。使市民认识到生态园林建设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能提高广大市民对社会的认知度和参与系数,增强市民对自己所居住环境的了解,增加了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舆论支持。加强宣传引导,使城市居民逐步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园林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的价值观,要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素质,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公德教育,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活动。
3.3 提高设计师专业水平
园林是一门艺术,所以必然也会受到自然环境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诸多地域性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地域文化是园林风格形式迥异的原因所在。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自然环境的把握、对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的理解、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景观处理上要下一番功夫。在设计之前要求他们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历史等与园林有关的因素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本土的文化特色。任何地域景观都具独有的历史、地理、人文特征。生态园林城市的文化景观设计,应当尽可能的保留这些特征,避免雷同。在这方面,最为重要的观念就是设计要有个性。
3.4 绿化应体现城市个性
城市的园林植物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平衡都有极大益处。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在绿化中尽可能应用较多的乡土树种。因为乡土树种就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树种,对当地灾害性气候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同时居民对土生土长的植物具有非常强烈的认同感。另外,与悠久的中国人文历史相联系,尤其历代文人雅士和广大劳动人民所钟情的植物种群,因地制宜,能成景、成片和寿命长的园林植物应该多考虑,这样有利于展示地域特色,让文化延续与传播。保护和利用好古树名木资源,这些资源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要遵循生物多样性的原则,有选择地引进外来树种,以丰富当地的园林景观。
3.5 处理好地域文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关系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文化的趋同现象也越来越显著,园林作为城市经济和文化的载体,也必然会受到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从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一方面趋同是件好事,全球化促进了文化的事业的发展,更利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趋同就会泯灭了地域文化的个性,对一个城市的形象来说地方性才是最珍贵的。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趋同又是件坏事。然而地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因此,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又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对本地区园林建设有益的外来文化。
4 结语
地域文化研究已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不但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现实的应用价值。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地域文化的体现,可用生态园林设计手法将场所的自然条件及历史人文积淀表达出来,同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只有扎根于民族与地域文化的土壤,才能突出城市个性,彰显文化底蕴。特别在当今文化趋同现象非常严重的大背景下,“多元文化论”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证明了地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然具有生命力。为了不让中国园林特色消失,就应该立足本土,在尊重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设计语言。简单的说就是新的园林设计应立足本土,再现地域文化景观[5]。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富有生命力的园林作品,才能得到人们更广泛的认同和接受。
[1]朱铁臻.城市现代化与文化化 [J].城市问题,2002(6):12~15.
[2]赵 钢,地域文化回归与地域建筑特色再创造 [J].建筑,2001(2):39~41.
[3]朱光亚,杨国栋.城市特色与地域文化的挖掘 [J].建筑学报,2001(11):173~175.
[4]崔军红.新乡地域文化简论 [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8~90.
[5]俞孔坚.俞孔坚给部级领导干部的讲座——通向生态与人文理想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R].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