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战略
2012-08-15吴晓琨
吴晓琨
(西安政治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
一、中国互利共赢对外开放战略的内涵
1、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开放与发展之间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是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主题,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基础,开放则是国家进入国际经济体系的必由之路,是顺应经济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规律。发展离不开开放作为前提,开放为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支撑。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整体。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要求我们在新的发展阶段更加主动地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和完善,从起初单纯的对外开放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再到互利共赢战略的不断演变,为本国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环境和可持续动力,使本国经济与国际经济处于良好的协调状态。
2、协调我国对外开放的收益与成本
我国经济在近30年来的较快发展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对外开放和大规模引进外资,但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我国工业化开始的早,又是世界重要的生产制造基地,资源环境破坏严重,随着高能耗、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快速增长,资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造成的损失也渐渐体现出来。
我国是人口大国,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出口产品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低端的环节,附加值较低,产业链条较短,对外经济依存度较高,我们在积极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和分享经济全球化收益的同时,也面临更多的经济风险。目前我国存在的有出口无产业、有产业无技术、有技术无产权、有增长无效益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要素在中国开放中获得的收益小而成本大。
3、对外开放实现数量扩张向质量提高的转变
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核心在于“互利”,目标是为了实现“共赢”。伴随国内政治经济条件的变化,改革开放政策既要保持一定的连续性,也要能够适应国内外经济变化的需求。开放初期,我国发展的绝大部分收益由外部要素获得,虽然可以更大范围内地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实现最优规模的效益,但由于对国际市场依赖度很高,受世界经济环境的制约较大,往往容易受国际市场波动的影响和国际垄断资本的控制。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经济发生了巨大改变,中国开放的新阶段决定了对外开放的新要求。随着整体产业水平的提高和投资竞争的加剧,一些跨国公司加快向中国转移新技术,这时应抓住机遇鼓励外资重点投向高新技术产业,优化外资结构,全面提升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中的地位,从单纯强调数量增长的外向型经济向质量与数量并重的开放型经济转变。
4、兼顾本国利益和他国利益
新世纪新阶段,中央提出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问题,同时也是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新挑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一次重大调整。从经济方面来说,互利共赢战略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已经从适应性开放阶段向战略性开放阶段实现顺利过渡。战略性对外开放着眼于国家对外开放的战略全局,从外向型经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剖析中国对外开放面临的宏观外部环境,并根据国家经济发展整体利益考虑对外开放政策的制定。在战略性开放阶段,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不是强调单一领域的经济发展与开放业绩的提升,而是着眼于整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强调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在对外关系中,更加强调开放的可持续性,通过国际合作的手段,促成共同利益的实现,保障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可持续合作和发展。
二、中国实施互利共赢战略的主要特点
1、从单向开放到双向开放
以前说的开放,主要指的是与改革联系在一起的"对外开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国内经济政策的一个方面。从十二大以来对外开放都主要是在经济发展政策部分进行论述,主要内容是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强调的是如何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先进的经验、引进人才等等,主要是单向的由外向内的引进。十七大的报告不仅在经济部分深入论述了作为经济战略的对外开放,还首次在外交战略部分中提出了“开放战略”,这是对“对外开放”战略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说明开放已经从开始时的立足于为国内服务的对外开放,向为国内服务与国际服务相结合发展,这也就是说现在的开放不再是单向的开放,而是双向的开放,使开放战略从国家发展战略延伸为国际战略,把开放战略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2、金融开放与金融安全并重
金融开放是一把双刃剑,既能带来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收益,也同样隐藏着风险和危害。新形势下我国经融机构走向海外的最大挑战不是来自对方,而是自己的能力、能量和发挥空间。开放和安全的关系,实际上是制度建设和我们金融安全的关系,这取决于制度怎样建设与完善。因此面对国际市场,履行承诺的同时,也要逐步与国际规则和惯例相接轨,注重防范和化解金融开放给企业带来的风险,健全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建立规范有效的资本补充机制,配合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调节机制,从源头上控制金融风险,为金融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三、中国互利共赢的突出问题
1、金融体制改革的滞后
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市场化改革对金融稳定的要求越来迫切,目前我国的经济体制存在着运转不灵和结构失衡的问题,其最根本的原因是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虽然金融领域市场竞争在不断的扩大,但国家对金融资源仍有相当大的掌控权,国有垄断程度很高。经济改革的动力是金融体制改革,而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打破垄断,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以国家垄断为主,破坏了竞争环境,浪费了生产资源,不仅不利于竞争机制的形成和完善,还造成经济发展的失衡,大量耗费了人民积累起来的财富。通过开放金融市场,打破垄断发展公平竞争,提高金融体系的国际化水平和金融机构间的竞争程度,才能从根本上改善金融制度变迁的滞后性。
2、经济对外开放的失衡
互利共赢的发展最根本出发点就是发展经济利益,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在对外贸易上是处于内外失衡的状态。经济的内部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储蓄和投资的失衡,及投资和消费出现的不协调;外部不平衡体现在经济项目和资本项目持续双顺差,以及外汇储备过多。外汇储备本质上意味着拥有国际上可换取各种资产和资源的权利,而过多的的外汇储备却不利于国内货币经济的稳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和国民福利水平的下降。中国银行业的内外开放也出现不协调,对内开放明显落后于对外开放,对外开放的单兵突进,易导致我国金融市场的失衡,对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产生了不利影响。只有把握好经济贸易的内外平衡,协调好内外开放,通过良好的制度和严格的监管来防范开放中的风险,才能降低金融风险,减轻对外贸易摩擦,使对外经济和国内经济协调发展。
3、国际区域经济参与的缺乏
中国是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国,面临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双重压力,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区域经济合作迎来了又一次的发展浪潮,我国在积极参与经济合作的实践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互补性与其它国家发展了经贸关系,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但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目前尚无一套清晰和立足于长远需要的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战略和应对体制,总体上缺乏方向感和清晰的目标,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其次,我国参与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主要在现有的关系框架下展开的,没有更多主动地去争取寻找新的国家与地区的合作伙伴,在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中也因顾虑较多,没有积极主动地争取区域经济组织的主导权,导致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程度较低。
4、外资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外资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体现在弥补国内资金的不足,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另外利用外资还可以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与管理经验。目前我国引进外资的数量逐年增加,但外资对我国经济的推动作用却越来越弱,特别是在外资的使用效率上,缺乏有效的实施措施和监督机制,各地为了追求引资数量,不惜给予外商过度税收优惠政策,这种不平等的竞争不仅导致税源流失,国家财政收入下降,而且降低了国内企业的净产值和利润率,不利于民族产业的发展。我国虽大力引进外国技术,但整体上吸收不到西方的先进思维理念和核心技术,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也主要采取内部交易方式,技术溢出的外部效应微弱,我国渴望从跨国公司学习尖端先进技术的结果并不理想。
5、发展导向型政府管理体制需要改进
发展导向型政府管理体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转变过程中逐步形成一种管理模式。以发展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往往容易导致地区恶性竞争,不但使外资外贸的开放效益下降,同时也使得中国与国际贸易伙伴产生经贸摩擦,不利于构建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环境,因此,需要对发展导向型政府管理体制进行改革。要真正实现发展规划的导向作用,首先要不断的结合实际工作情况,对发展整体规划进行适当调整完善,以确保政府的规划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其次要设立相应的机构组织进行推进和督促,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建设政府导向型的科技进步新机制,加强对企业成为科技进步主体的宏观主导。
[1]帕斯卡尔·拉米,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回答记者访问盛赞中国入世贡献巨大.2011
[2]张幼文,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实力—以“新开放”看开放效益的评估方法【J】.国际经济评论,2005
[3]陈松川,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构建和谐世界【T】.2007
[4]张幼文,互利共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J】.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