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萧条时期在美华人处境——以知识分子、妇女为例
2012-08-15王菊华
王菊华
(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 浙江 宁波 315211)
1929年~1933年经济大危机,是美国历史上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美国学者为了区别于其他历次危机,特称之为大萧条。这是一次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后它的基本矛盾和生产无政府状态发展到极端尖锐程度的经济危机,它把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推到崩溃的边缘,对美国社会各个方面影响至深。
对许多美国人来说,1932~1933年冬季就像是“世界末日”。1933年初,前总统加尔文·柯立芝死前4天说:“在其他萧条时期,总可以看到能够寄托希望的事物,但现在举目四顾,却看不出任何希望。”前总统胡佛在罗斯福就职翌日说:“我们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我们已无能为力。”[1]
应此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的主流社会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而处于社会边缘华人族群,在本已低下的社会地位之下,面临更大的生存挑战。
一、大萧条时期华人知识分子的处境
初来美国的华人主是要依靠自身的力气与技术来美国从事体力劳动。因此这部分华人一般都是知识水平低下,偶尔也有一些知识分子,但是在美国,华人遭受白人的种族歧视,不能享受与白人同等的好工作机会,不能与白人享受相等的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华人知识分子在美国不能得到应有的地位与尊重,因此在美国的华人知识分子极少。
1854年,华人容闳从美国的耶鲁大学毕业,成为第一位从美国著名大学毕业的中国人。此后,容闳积极把中国的青少年带到美国受新式教育。这些少年中,因为其所学不能用于当时的旧中国,从而选择留在美国。1911~1937年的军阀内讧和1931~1945年日本侵略中国造成的混乱局面促使许多有钱人家把子女送往国外求学。1937年日本对中国进行了全面的侵略,1941年又爆发了太平洋战争,致使5000名留学生常留美国。这些知识分子温文尔雅,通晓英语,极大地影响了旧的华人社区及周围的非华人社会。
其中一些华人优秀的知识分子在二十世纪初展露出来。赵元任先生是国际著名语言学家。1910年留学美国,回国后致力于教学。从1938年开始赵元任定居美国,在此后岁月中,他出任美国语言学会会长,美国东方学会会长,并在夏威夷大学、哈弗大学、加州大学任教。华人所取得成就为美国和世界所认同。黄宗沾先生是首位获奥斯卡金像奖的华人摄影师。1904年,5岁的他即随父亲移民美国华盛顿州。1929年,黄宗沾掌握了拍摄有声影片的技术。他与福斯公司的导演霍华德合作,拍出了一部较有水平的影片《横渡大西洋》,大胆采用当时鲜为人知的广角镜头和长焦距镜头,采用新的白炽灯特别配光,大获成功。1938年,他拍摄的《海角游魂》,第一次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提名。他的事迹载入了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他被誉为美国最伟大的电影摄影师之一。[2]
华人知识分子在美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史,华人文化以及华人知识分子的成就逐渐被美国社会所承认以及重用。
二、大萧条时期的华人妇女生活状况
最初,华人到美国主要是为了生存。华人主要从事重体力劳累的工作。到1890年在美华侨男女比例为27:1,即使到了1960年,美国华人中的男女比例仍很悬殊,高达133:1。
华人妇女的来源主要有两个:
第一,在美国华人社区中妇女的比例非常的小,在1924年美国国会曾通过一个法案,禁止美国公民的外国出生的太太进入美国。在抗议之下,在1931年,国会对这个法案进行了修改,允许1924年前同美国公民结婚的华人妇女进入美国,这些妇女被包括在公民种类里。[3]
第二,美国华人人口中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衡,使得绝大多数的华人青年必须回中国寻找配偶,结婚生子。这就造成了大批美国公民在中国出生的子女。以美国公民的子女为借口成为美国公民,成为20世纪后华人进入美国最主要的借口与通道。而由此进入的华人妇女也是在接受了中国传统的思想道德,在生活中以夫、子为生活的重心,以及表现出来的勤劳、节俭、善良等等。
在19世纪后半期与20世纪初,作为洗衣店主、中餐馆经营者、杂货店主、农夫、厨师以及劳工的妻子,这些早期中国移民妇女时常面临生活的艰难困苦、当地白人的歧视与敌意,日日处于惊恐不安之中。她们的日常活动包括煮饭洗衣、带孩子。除家务事外,生活在乡间的移民妇女还要管理菜园,贮存蔬菜与水果,喂养家畜,下地种田;同时居住于城镇的中国移民妇女则要帮助他们的丈夫管理洗衣店、餐馆与杂货店,终日辛劳。俱于当地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与暴力排华活动,这些早期移民妇女的活动天地仅仅局限于当地华人居住区域唐人街的陋室中。[4]
那两个男人越来越近,我和她不停地向后退着,几乎退到了舞台的边缘,追光灯将我们四个人牢牢地笼罩在光柱下,一切都像是一场无声的话剧。
在大萧条时期,美国妇女并没有显示出特别的脆弱,相反是积极的应对危机。在危机之下,妇女学会了更多的生存技能,如种菜、缝补旧衣服、烤制面包、喂养牲畜以及干一点零活等。妇女们利用手中仅有的资源精打细算,千方百计的使家人过上比较体面的生活,把大萧条对家庭经济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尽管人们对职业妇女——特别是已婚的——具有偏见,但在大萧条期间,她们在总劳动力中的绝对数字和百分比都有所增加。1930年,妇女占总劳动力的24.3%;1940年上升为25.1%。同样面临萧条年代歧视的已婚职业妇女,1930年只有28.8%,1940年却增加为35%。”[5]
但是在种族歧视环境下,白人商人对华人妇女歧视,华人妇女的就业领域比较狭窄。当时被调查的1559个华人妇女中,11.7%的人做裁缝,10.6%的从事零售业,7.3%的从事洗衣业,8.2%做服务员,11.2%从事文员工作。私人家庭服多是华人妇女唯一从事的在族裔群体范围外的事业。[6]
由于华裔妇女聪明能干、吃苦耐劳、甘于牺牲自己,因此她们中的许多人与家人共同度过了难关,并且就族裔整体的生活质量而言在某种程度上还有所改善。[7]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美国乃至世界动荡不安的年代,在美国的华人,面临着来自美国社会的排华以及美国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在本已不佳的社会生存环境中雪上加霜。华人以唐人街为依托,在已有的华人社会组织中,依靠相互间的帮助与支持,从事一些基础的服务行业等,艰难的度过了大萧条,迎接了美国政府政策的调整,华人生存环境的改善和提供华人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我们可以这么认为,在美国,华人作为少数人种族群,在种族歧视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所取得的发展成就,是美国华人辛苦努力,以及整个世界形势变化之下世界对华人态度、认识变化等因素综合而成的。
注释:
(2)刘绪贻,李存训.美国通史——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7。
(3)方雄普,编著.美国华裔名人剪影[M].北京:东方出版社鹭江出版社,1987:163~182。
(4)张青松.美国百年排华内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401~402。
(5)令狐萍.金山谣:美国华裔妇女简史及主要有关史料述评[C].美国研究,1997(1):129。
(6)刘绪贻,李存训.美国通史——富兰克林·D·罗斯福时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443。
(7)Liesa Stamm,Carol D.Ryff.Social Power Influence of Women[M].Washington:Westview Press,127。
(8)杨丽红.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妇女研究述评[C].史学月刊,2005(3):1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