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沟油引爆食品安全质疑
2012-08-15陈沙沙
□ 本刊记者 陈沙沙
地沟油引爆食品安全质疑
□ 本刊记者 陈沙沙
地沟油产业链
时间
2011年9月
入选理由
“地沟油”在中国并不是一个新名词,多年来一直困扰着老百姓的餐桌。但2011年,“地沟油第一案”的破获,彻底了人们对其制黑窝点零星分布、兜售区域狭小的原始认知。同时,这条肮脏的黑色产业链的横空出世,也暴露出“地沟油”回收监管缺位、质检方法滞后等诸多问题。
事件回放
生活中总有一些严肃的冷幽默,譬如2011年食品安全领域的“地沟油”流向餐桌事件。从2011年初,某些专家“权威否定”的信誓旦旦,到年尾各地“案件侦破”的高潮迭起,一系列“地沟油”事件至今还未落下帷幕。
事件的峰回路转从一口令人作呕的炼油锅开始。
2011年3月,浙江省宁海县公安局治安大队接到群众举报,怀疑有人高价收集餐厨废弃油脂,提炼“地沟油”。
负责核查的民警用“比杀人现场还恶心”来形容现场的情景,“一口盛满了深褐色浓稠液体和餐厨废物的大锅冒着恶臭味。”
自此,浙江宁海警方顺藤摸瓜,联合各地警方,开展了历时四个多月、行程三万多公里、涉及14个省份的侦查行动,共抓获犯罪嫌疑人32名,揭开了一条在浙江掏捞、粗炼,在山东倒卖、深加工,在全国批发、零售的“地沟油”黑色产业链。
这是我国首次全环节破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案件,它也揭开了“地沟油”流向餐桌的冰山一角。
2011年12月,公安部通报显示,自8月下旬开始,三个月间各地侦破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犯罪案件128起,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700余名,查实涉案油品6万余吨,打掉涉及全国28个省份60个犯罪网络。
然而“喜人”的数字并未让更多的人为之庆幸。一条深圳市公安机关发现“地沟油”流入深圳市某些政府机关饭堂的消息让人们本已紧绷的神经更加紧张。多头监管的“无为”、检测方法的难产、违法成本的低廉、相关法规的缺失以及餐厨废弃物的何去何从,让人担忧2012年“地沟油”是否会卷土重来?
据悉,自2011年9月“第一案”曝光以来,卫生部已两次向全社会征集“地沟油”检测方法,至今仍面临“真假难辨”的尴尬。
当毛油、红油、米糠油、泔水油等词汇反复对公众进行“再教育”,“地沟油”泛滥不再是传说;当“瘦肉精”、“染色馒头”、“毒血燕”、“细菌门”纷至沓来,2011年我们的胃不再淡定。
微点评
中国新闻周刊:
对商家道德沦丧的行为深恶痛绝时,也不得不看到,目前我国食用油市场的标准低下和监管漏洞,使“地沟油”流回餐桌有了可乘之机。“地沟油第一案”的主犯柳立国坦言:“如果说我是道德沦丧的话,那这些监管部门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