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试揭秘(连载一)——伊春暨金山屯所涉金代文化遗存整合考证研究
2012-08-15仲继波
仲继波
(黑龙江省森工总局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8)
第一部分
珍贵文物出土,古代遗存颇多
小兴安岭的千古之谜谁人解
本部分提要:小兴安岭是我国北部最主要的山脉之一,不仅孕育极丰富的森林资源,而且也富有神奇的历史色彩。然而,以前的历史介绍似有偏颇,使人们对小兴安岭的早期历史有些陌生。本章依历史事实告诉人们:小兴安岭是女真人暨金祖先人重要历史活动区,特别是金代前后更是重要活动基地,金山屯区横山金代遗址和古墓群出土金牌、石幢堪称目前所有出土文物之最,但由于缺乏文字资料等原因,至今史学界对此尚无具体的介绍和解释,因此也影响了伊春在金史方面的应有地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性的遗憾。本文将这些非凡的历史现象进行综合研究,从而为揭开“千古之谜”的神迷面纱而找到考古实例根据。
据有关书籍和伊春市史志记载,以及黑龙江省博物馆、伊春博览馆实物展出看到,伊春地区是古文物特别是金代文物的重地之一(有些还可上溯至北方石器时代肃慎族——即金之祖先的时代)。其中就有铁力、南岔、郎乡、带岭大青川、嘉荫、新青等地发现各种金代文物。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最独特的当属金山屯区横山等地系列金代文化遗址、古墓群和特殊的文物。
一、伊春暨金山屯区所发现的主要金代及其祖族肃慎人遗址、文物概述和例举
五号桥遗址 在南岔区境内,汤旺河右岸二级台地上。国铁五号桥南50米,遗址地表是耕地,耕土厚约15厘米。南北长400米,东西宽200米。1982年5月,市文物普查队在遗址地表采集到双面磨光石矛一枚(残)及手制夹砂灰、黄两种陶片,其陶片和新开流的某些陶片质地相似,但纹饰不丰富;石矛与松花江流域的某些新石器时代晚期石矛近似。该遗址当是晚于新开流文化,早于海青文化类型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较大的居民点。
小狐山遗址 在西林区白林镇南端,汤旺河右岸(原河道一级台地)现河道三级台地上。位于西林小学操场南30米,家属队菜地西北20米,西林区西林镇北3公里处。修筑哈伊公路挖土时遗址西北角原貌被破坏。断层可见文化层厚约40厘米。遗址北角陡崖距地表高约20米,遗址南面呈扇形分布。南北长120米,东西宽100米。1982年6月,市文化普查队调查时,在该遗址地表采集到两类陶片。一类是手制夹砂红衣陶、红褐陶及黑陶,火候较高,少数陶片可见唇边戳刺纹和肩部饰拍印菱形纹,陶胎薄厚不等;另一类是敛口平腹翁器。还有少量唇边和肩部饰附加堆纹的罐和小喇叭口、平底碗等。从陶系看,属海青文化类型,小狐山遗址当是青铜时代的居住址。
嘉荫河古城 座落在嘉荫山东南麓,新青林业局施业区内;嘉荫县、新青区,鹤岗市交界处,嘉荫河右岸,西梧桐河左岸。位于新青林业局前进农场南12公里,邵家店西北18公里。1981年,新青林业局森调队人向文物主管部门报告了古城情况。1982年7月,市文物普查队调查了该古城。古城南低北高,依势掘壕筑城,东西两面壕外可见断续土坝,壕深3米,宽3~12米不等。壕里面是城墙,依城墙有马面,东北西3面城墙约长1400米,每隔40米或90米即有1个马面,共存马面24个,有的马面低于城墙。城墙底宽6米,残高2~1.5米不等。古城的偏南部,日伪时期修一“警备道”穿城而过,在椭圆形平面中直径约为350米。在警备道南约60米处,东西两面对称出现豁口约宽20米,当是两个城门所在,在豁口处又对称出现向城内延伸的残墙,当是瓮城。在东南翁城内拣到1件3足单耳祭器和5件饮煮器,6件皆属铸范合城铜器具。除南面低洼不见城墙外基本完整。1984年8月,在哈尔滨市召开的“全国第三届契丹女真史学术会”上,市文物管理站王东甲宣读了他的论文“阿疏城考”,认为该城即是辽末金初的阿疏城,这一点待考证。但不管怎样,古城内所发现的6件铜器,均为辽金时代的典型器物,因此,可认定其为辽金古城。
大青川遗址 在带岭区大青川经营所,永翠河右岸三级台地上。位于火车站东100米,永翠河南150米处。1958年,绥佳铁路修复线时,筑路工人在大青川火车站铺岔钱撤土方劳动中发现一处窖藏文物,省博物馆孙秀仁等同志得到报告后,即赶赴现场。经简单清理,在距地表约6米深的窖坑中出土32件文物。其中,有宋代四系瓶、铁铧、铁刮刀、铁铡刀、铁锛、铁车辖、铁凿、铁锯条(残)、鱼叉、铁镐、熨斗、铁剪等农具、渔具和日常用具。根据出土文物的开制特点可知,其与省肇东八里城、依兰县土城子出土的铁农具相同。大青川遗址当是金代中兴时期的居住址。当时村民既发展农业耕种,也从事渔猎。
砂山遗址 位于南岔区汤旺河右岸一级台地,与金山屯横山相连。砂山火车站对面,系东方红战斗二队农田。1965~1968年,当地村民在开荒耥地时出土一方“都统所印”,系铜质、九叠纂书,印呈方形,背有梯形方钮,边刻“都统所印”,背上刻“行六部造,贞□五年五月”。另有一把镂金战刀,已被村民改制做用具。1982年,市文物普查队对铜印出土地点进行复查时,未见其它遗迹。据说曾出土铜钱和铁箭头之类器物。该方铜印为金代官印,但该遗址至今尚未发现当时的生活及生产用具残片,因此,初步可以认定其为金代都统建置所遗。
石网坠 1983年5月,市文物普查队于嘉荫县常胜公社桦树林子遗址中采集。椭圆形,为花岗琢磨而成,长190毫米,宽136毫米,厚71毫米,中心有槽,通体光滑,工艺精湛,使用痕迹明显。其形制不大,实为罕见,该石网坠是研究古代人集体捕鱼生活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这说明在几千年前就已经有人在这里繁衍生息,现存市文物管理站。
柱状石矛 1961年,省博物馆在市征集。全长23.5厘米,铤长10.5厘米,两腊非常短,铤呈圆柱形,形制极特殊,为罕见之精品。它是古代用于狩猎和农植的两用工具,对研究小兴安岭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生产工具及兵器的演变有重要价值,现存省博物馆。
青铜时代文物陶罐 1983年7月,市文物普查队于新青区嘉荫河右岸前进遗址采集陶片,后经复原而成。器口微敞,短颈,鼓腹,平底。呈黄褐色,素面(内外似着红衣经日晒裉色),系夹砂手制。全高160毫米,口径96毫米,腹径117毫米,底径57毫米,壁厚5毫米。该陶罐属海青文化类型,应是青铜时代日常生活器皿。现存市文物管理站。
辽金文物恤品河窝母艾谋克印 1973年,嘉荫县文教科韩延波征集。呈正方形,长60毫米,宽60毫米,厚16毫米。印背有一梯形钮,钮长32毫米,宽30毫米,厚16毫米。上铸汉字阳文九叠纂“恤品河窝母艾谋亨(应为克)”印背阴刻汉字楷书,右为“大定十年六月”,左为“少府监造”,印侧刻“恤品河窝母艾谋克印”,“系重吉猛安下”,据文字已知它是金代官印。这颗金代官印已书入《黑龙江金代官印集》。
都统所印 1974年,在南岔区战斗大队(金山屯横山南侧)征集。呈方形,长7厘米,宽7厘米,厚16毫米,印背有一长方形柱钮,长32毫米,高26毫米,厚15毫米。上铸汉字阳文九叠纂“都统所印”,印背阴刻汉字,右为“贞佑五年五月”左为“行六部造”,印侧刻“都统所印”。现存省博物馆
青盖镜 1968年8月,带岭区文体科陈洪义在修坝时拣到。镜呈圆形,直径92毫米,边厚4毫米,镜面微鼓,镜背中心有一圆形脐,上有一凸出的抹圆柱状钮,圆脐外图案靠上有两条龙,右大左小,头须身尾皆清晰可辩,似是相嬉戏。下边是波涛中的各种小动物,景象活泼与双龙协调。在外缘是铭文,铭文外有一圈刻度纹,边缘是宽6毫米的素面突出圈带。铭文共28个汉字:“青盖作镜自有记辟去不羊宜古市长保二亲利孙子为吏高官寿命久。”边缘有“铜院盂”字边款已不太清。根据阿城、宁安等地出土的铜镜边款特点可知该镜是金代仿汉铜镜。这枚铜镜出土于永翠河畔,对研究女真人生活很有价值,现存市文物管理站。
三足铜锅 1971年,省博物馆考古部在南岔区木曾供销社征集,1982年,转拨给市文物管理站。铜质,伞沿3足铜锅,高154毫米,口径210毫米,深127毫米,腹微鼓,在口下60毫米处有一圈伞沿,沿宽30毫米,锅底有一圆脐,以脐为中心,等距离有3个足,足高45毫米,双箱合范铸成,合箱缝可见,工艺较完整。这种铜锅是较典型的女真人炊具,省博物馆藏品中有许多同类器。
四耳小铜锅 1959年,出土于带岭区大青川金代遗址。敛口,微鼓腹,底残,有明显使用痕迹。4个小耳,双箱合范,铸工精细。金建国之初仍是较落后的部落游牧生活,但这类小铜锅的出现,说明了当时的女真人已经基本完成由游牧向定居的过渡。此器物存省博物馆。
三色花卉小口瓷瓶 1959年,出土于带岭区大青川金代居住地址。小口,短颈,长腹,平底,腹部(在肩下)有花卉,上部为褐色彩。全高357毫米,口径48毫米,底径107毫米,腹径195毫米,共3色挂彩,花纹清晰,工艺精美,成胚后2次彩绘,挂彩3次烧成,三彩盛行于唐代,这种小口长腹瓶又不能不受辽代长腹瓶影响。它出于金代遗址,是研究大青川遗址绝对年代,及女真人与契丹、汉族的文化交流等题目的珍贵实物资料。此物存省博物馆。
铁佩刀 1982年市文物普查队在嘉荫县永安屯采集到铁刀两把。Ⅰ式,单刃微翘,全长205毫米,刃长180毫米(已残缺)已不见木柄。Ⅱ式,单刃微翘,全长285毫米,刃长270毫米,刃部锈蚀,木柄已腐烂,仅有一铁饰留在柄端。这两把铁刀应是某墓主人的陪葬品,但未见过火痕迹。因与铁镞一同出土,故可认定其为辽金时代之冥器。此物存市文物管理站。
铁链刀 1958年,出土于大青川金代遗址。全长300毫米,单刃,刃长280毫米,呈弯月形,刃背厚4毫米,尖部稍残尾部有一安木柄的圆孔,系锻造后加工,有明显的使用痕迹,是金代农业中兴时期的典型农具,已收入《中国通史》第六册。此物存省博物馆。
铁镐 在本市境内出土的铁镐有两种型制。Ⅰ式,1958年,出土于大青川。有明显的使用痕迹,全长280毫米,最宽处66毫米,刃很薄,銎部最厚处5毫米,最薄处2.5毫米,銎部凸起,中心有一圆孔(是按柄处)。Ⅱ式,1961年,出土于本市效区。銎中心有1上圆下方的梯型孔。两支铁镐均属锻铁加工,是金代较典型的工具,证明汤旺河与永翠河两岸古代住着女真人,这两支铁镐对研究金代农业发展很有价值。两件均存省博物馆。Ⅱ件已收入《中国通史》第六册。
此外,还有石核、单脊平底石镞、磨光石矛(残)、琢制石镞、铁铲、铁锛、铁渔叉、铁铧、铁矛、铁镞、铁锹、伞沿铁锅、铁车辖等兵器与农耕渔猎工具,以及铜代用祭牌、铜环、双耳瓷扁壶、铜香炉、六耳铜锅、三足祭器、手制陶罐和挂彩瓶、三足祭器等各类用具,出土于上世纪50至80年代,保存在省、市博物馆里。
二、伊春金山屯区(位于小兴安岭腹部地区)古文化及金代文化遗址、文物概述和例举。
金代出土文物和发现的金代遗址、遗迹和文物,在金山屯地区数量大,档次高。本文将以笔者最熟悉的金山屯区域为重点,进行金代历史的研究。
“北山大砬子”遗址 位于区(局)址北部一座孤山阳坡上,因东临汤旺河有突兀矗立的高30米左右的石壁悬崖,而被称为“大砬子”遗址。该遗址南北200米,东西150米,呈扇形,地势开阔,依山傍水,系渔猎皆便的古代理想居住地址。遗址文化层约0.4米至1.7米不等,陶片十分丰富。1982年5月和1984年6月,经伊春市文物普查队调查、复查,发现新石器晚期和青铜器时期文化遗存2类。其中,新石器晚期遗存,应早于扶余文化,晚于燕歌岭文化。青铜器时期遗存类似青海文化。在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存中,采集夹沙手制黑、灰敞口、直口、敛口、鼓腹、平底罐与钵类陶器残片多种,采集陶祖、类似陶熊的陶制动物及残石磨盘底各1件。据史料记载与实物考查,陶祖为男性生殖器陶制品,是古人崇拜人类生殖的信奉物,它标明当时的历史已进入父系社会。而残石磨盘底,则表明生活在这里的古人开始从单一的渔猎业转入兼营采集生产阶段。
金代横山北遗址 位于横山森林经营所北部0.5公里处,汤旺河左岸1至2级台地之间。遗址南北长200米,东西长80米,因有砖窑取土,地表已被破坏。1982年5月,经伊春市文物普查队调查,在遗址内一个长6米,宽3米的土坑中,发现距地表以下0.3米处,有文化层0.15至0.25米。遗存大致分为上下2层。下层为铁器时期的夹砂手制陶片,兽骨;上层为金代轮制陶片,木炭,兽骨。经考查,该遗址当是铁器时期和金代居住址。该遗址出土的铁器时期文物应属同仁文化类型。
黎明遗址 位于金峰生产队黎明小队南0.75公里,汤旺河左岸1级台地上。遗址在黎明小队菜园子中,南北长200米,东西长50米。1982年5月,伊春市文物普查队调查,采集到属于铁器时期的红衣陶、红褐陶和属于金代的泥质轮制素面陶、拍印纹陶残片及泥质陶网坠等文物。该遗址为铁器时期和金代的居住址。铁器时期文化遗存属于同仁文化类型。这一时期的遗址还有“馒头山”和曙光遗址。
横山遗址 位于汤旺河左岸的1至2级台地上(今横山森林经营所境内),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旧称“王八脖子岗”、“王八脖子猎拿岗”、“库伦气”等名,现名“横山”。该遗址东西长约1400米,南北长约800米,为金代较大的居住址。据考查,金宣宗贞佑五年,曾有金人屯军,设立过都统所。在1965年建立横山营林新村时,以及1968年改建新曙光农场后,在遗址西南及东北部建房,造林、开荒种地中,曾发现土灶、火烧土痕迹。拣集和出土过唐、辽、金代铜钱、铁矛、铁镞、铁铧、铁锅与契丹文金牌、金帕、金环、盖盒、挂釉瓷片、泥网坠、铁刀、兽骨等文物。其中,契丹文金牌为全国出土的第一枚金牌,已经载录《中国通史》第六册。1966年至1978年,黑龙江省博物馆和伊春文物管理站分别派人进行调查,将横山遗址的大部分文物征集到黑龙江省博物馆和伊春文物管理站存展。
横山古墓群 在横山经营所北山的一处面积为100×300米的向阳坡马蹄形谷地中,座落有56座古代墓葬。墓葬南距横山屯100米,西距汤旺河岸500米。1965年,横山营林新村在此造林整地中,曾发现石桌、石鼓、香炉、铜钱等文物。1966年至1976年,黑龙江省博物馆3次派员调查,2次试掘墓葬6座,征集和出土“乐舞浮雕石幢”和玉石鸟、铜镜以及青色长方砖、契形砖、兽印砖、布帛等文物。据考查,古墓群为金代女真人墓葬。1982年,伊春市文物普查队复查时,发现试掘的古墓皆为红、青砖砌筑的方形四壁墓室,随葬木炭清晰可见。另外,墓葬衣帛亦不是粗衣麻布。从而断定,此墓葬并非平民墓。然而,墓葬者原系何等身分,又为什么有这么多,尚属不解之迷。
旧窖址 位于横山学校西北100米,汤旺河左岸的一级台地上。窖址场地东西80米,南北100米,窖室为青砖砌筑,高3.5米左右。1968年新曙光农场因发现旧窖而想到开办砖场。在砖厂开办时,出土1口六耳铜锅和1个装着铜钱的轮制陶罐。后来,陶罐被砸碎,部分铜钱被征集到黑龙江省博物馆。1978年,伊春市文物管理站又在此征集到铁锹头2把,“崇宗金宝”、“熙宗金宝”铜钱各1枚。考古工作者推断定,该地当为金代窖址。这一时期的遗址还有“二十八”遗址、“大泡子”和干校遗址。
陶类文物(1)陶祖:1982年采集于北山大砬子遗址。长53毫米、直径14毫米,为夹沙陶烧制,火候较高。(2)类似熊(鹿)的陶制动物:长12厘米,1982年采集于北山大砬子遗址。(3)轮制素面陶罐:1984年征集于横山森林经营所,灰黑色,高100毫米,出土于横山古墓中,为金代墓葬中的器皿之一。
石器及石雕类文物(1)残石磨盘底长265毫米,宽135毫米,厚54毫米,系花岗岩自然面凿制面成,为新石器晚期棒形脱壳器的底部。1982年采集于北山大砬子遗址。现存伊春市文管所。(2)石幢全名乐舞浮雕石幢,俗称“八面仙”或“八面人”。1968年采集于横山古墓群,为无人墓志碑。通体采用古代宫庭建筑中的汉白玉雕琢制作,高120厘米,由仿汉脊顶盖(又称云盖),八面乐舞浮雕主幢、园鼓形蟾头雕和八卦方位扇面形斜坡基座等节块组装而成。主幢分八面,每面43×15厘米,浮雕歌舞人物,有持箜簇,播混者,亦有吹笙弄笛,鼓瑟弹琴者,敲拍击节,手舞足蹈,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展现一派欢快热烈景象。好似墓葬者享祀,又似生前豪华景象的再现。该石幢综合反映了当时石刻建筑艺术水平,被列为珍贵出土文物之一。主幢、顶盖、园鼓形蟾头雕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八卦方位扇面形基座存于伊春市文管所。(3)石鼓汉白玉雕制,宛如战鼓之状,现此物已失。(4)类石槽物器,此物已失。据当地人回忆,此物长约100厘米以上,宽约60厘米,高约40厘米,并且配有脊盖,此盖尺寸比石槽物略大,这一实槽物是应该重点论证的器物。
玉器类文物(1)盖盒1978年10月在横山遗址挖地窖时发现,全盒系玉石雕制,分上盖和底盒2个部分,平底园形,高60毫米,口直径140毫米,上盖微鼓(已残),工艺颇精。据考证,此盖盒为官衙案几上盛放印章等物件之用品,黑龙江省内同类器物较少见。现存伊春市文物管理所。(2)手玩玉如意1983年在横山经营所群众手中征集1对。形似柠檬果,每个长5.8厘米,最大直径2.6厘米,大小一致,玉清色碧,半透明状,光滑圆润,富有弹性。经考证,可能为古墓群中的随葬品。现存伊春市文管所。
玛瑙石鼻烟壶 征集于横山森林经营所。高5.2厘米,口径2厘米,下腹部最宽处4.2厘米,通体由带状玛瑙琢磨制成。壶盖处嵌一圈银丝,顶部装镶一块朱红色园形松耳石,下部是与壶盖连接一体的铜质掏勺。整个烟壶造型精美,小巧秀丽,有便利使用之特点。现存伊春市文物管理所。
金质器具(1)金牌1972年在横山建房挖地基时出土,当时外包丝绸和金铂(金铂,现存伊春市文管所一部分)。金牌出土后被群众分解为若干块,其中1块被黑龙江省博物馆发现收回。不久,又从横山经营所征集1块。其它碎块至今查无下落。从残件看,该金牌呈长方形、口角椭圆,全长139毫米,正面光滑如镜,上有双钩阴刻“□”字样(契丹文字),纯金度95%以上。现为省博物馆主要览品之一。(2)金环1979年由横山经营所征集,现存伊春市文管所。金环环粗2毫米,内直径5厘米。无任何纹饰,纯金度达90%以上。
古钱币类(1)“大定通宝”出土于横山古墓群,征集于1983年,现存伊春市文管所(1枚)。该币直径2.4厘米,重9.8厘,币色微黄,钱缘较阔,面铸精致的仿“瘦金体”楷书“大定通宝”4字,背幕无文。据查,此类钱币始铸于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十八年(公元 1178)。(2)“开元通宝”1983年伊春文管所征集(1枚),与“大定通宝”同出土于横山古墓群。该币直径重量与“大定通宝”无异。币面“开元通宝”4字为精美隶书体,钱缘深峻,背幕无纹饰。此币铸造于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为唐代早期的钱币。
其它类(1)带柄铜镜1982年征集于群众中,原出土于横山古墓群。镜面呈微鼓园形,直径77毫米,厚5毫米,下有梯形长柄长28毫米,厚3毫米。现存伊春市文管所。(2)联体小木鞋1983年征集,为横山古墓群殉葬品之一。通体是由椴木雕刻而成的双联体,中间带有1小钻孔。每只鞋长3.5厘米,宽2厘米,厚1厘米,鞋首以徒步登云方式向上卷曲。鞋口呈元宝形,小巧玲珑,工艺精良。对于研究金代服饰特征具有重要价值。现存于伊春市文管所。
伊春金山屯出土的主要文物,如“金牌”和“乐舞浮雕石幢”,引起了史学家的高度重视,许多专家学者专门攥文对这些文物进行评介,而且,这些年来,凡是有关金代的著作、书籍几乎都专门提到金山屯(大丰)金牌和乐舞石幢,足见这些出土文物在金代史研究方面的历史地位和重要史学价值。下面引述一些重要评介的文章和著作:
《辽夏金元史徵·金朝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中有如下表述:“黑龙江省伊春金山屯出土的金代八面乐舞浮雕石幢,反映了女真人较高的文化艺术水平”。史学者李学良1980年在《求是学刊》(第二期)上载文曰:“在小兴安岭中的林城伊春金山屯,出土了一尊八面柱体乐舞浮雕石幢,上有正方形的顶盖,系仿我国汉以来古典建筑形式的庑脊。下面有三个蟾头组成的底座。中间柱状石幢,刻有各式各样形态的人物浮雕……宛如在进行一场精彩的文艺表演,表现出高歌欢舞的热烈场面,反映了女真人较高的文化艺术水平”。著名学者米大伟先生所著《东北历史》(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版)中说:“伊春金山屯出土了金代的乐舞浮雕石幢(即石柱子),外形柱状,八面体,每龛内雕刻一人,共八人,其中一人手舞足蹈,另外七人手执不同乐器,似在进行文艺表演,手中乐器与中原同。”著名史学家王宏北和尚永黎也评价说:“这件乐舞石幢为汉白玉雕刻而成,在柱状八面体的每一个侧面都浮雕着一位乐舞人物,八面浮雕的画面分别是:一人怀抱箜篌,一人怀中抱阮,一人吹笙,一人弹奏琵琶,一人击鼓,一人横笛吹奏,一人双手敲击乐器,一人作舞蹈状。这是反映黑龙江地区的音乐和舞蹈状况的最有力的实物见证。”其它有关书刊也做了介绍。
关于金牌,著名史学专家魏国忠先生专著文章《伊春市大丰(金山屯)金牌的断代》的考证文章,发表于《求是学刊》80·4期。魏先生认为金山屯区横山出土的这块金牌属金代无疑。而且证明,此金牌乃大金皇帝亲掌之物,管理极为严格,在金山屯发现此牌,具有极重要的史学价值。但持有人究竟是谁,他认为尚需考证。
三、金山屯区域暨横山等地百姓一些传说之谜
金山屯横山久有民居,曾是当地一个村屯,后发展成一个农场,文革期间在此沟建有“五七干校”,现为森林经营所。其地理位置位于金山屯区(林业局)南部,与南岔区(林业局)接壤。小兴安岭最大的河流汤旺河就从此地流过,为汤旺河的中下游,再往南,汤旺河则弯向东南方,经汤原县,流入松花江。横山南缘,是砂山屯(现归南岔区管),北面有馒头山,二十八沟,金峰农村,再北就是金山屯区(局)址所在地,著名的山间河流——大丰河从这里入汤旺河,而大丰河沟系是通往小兴安岭东麓至鹤岗、佳木斯平原和黑龙江的三角州的通道。横山作为当地一个自然村屯,历史多有变迁,人口居住也不稳定。但这里有小兴安岭区域最大的古墓群,而且附近发现大量金代遗迹和多种文物。与之相对应的是当地一些耐人寻味的传说和特殊的山沟地名。
1、横山经营有怪怪的山沟名:“孩子沟”、“孙子沟”、“孙麻子沟”、“馒头山”、“五龟奶子山”、“三馒头山”、“王八脖子岗”、“王八脖子猎拿岗”、“干巴沟子”、“五国流”、“五国岭”、“二十八(阿师拔)”、“唐国山”、“趟过岭”、“粘鱼河”、“库(卡)伦气河”、“烤肉库伦”、“二十查拉巴气”等。
2、金山屯区域:“点将台”、“金兀术点将台”、“卧龙鳖河”、“查(拉)巴气”、“查(拉)巴气·斯必干河”、“查(拉)巴气山”、“嘎啦气河“、“三十查(拉)巴气”、“大真(金)峰”、“大荒沟”、“蜡白山(老白山)”、“阿尔坦·阿布拉·爱拉”、“忽鲁头沟”、“石忽鲁砬子”、“乌龟鞑子大砬子”、“皇帝砬子”、“乌龟奶头山”、“多宝金山”、“业龙山”、“五堵砬子”、“鹰鸽砬子”、“卧龙弯”等。
3、关于金兀术墓的传说。自从横山发现古墓群,当地一直传说金代名将“金兀术”坟墓。而南沟点将台之南山被人传说为金兀术围猎场和金兀术“点将台”。
4、关于罕王坟的传说。横山古墓群,当地也常有人传说这是“罕王”坟,“可汗”坟。但罕王、可汗为何人,版本不一。
5、关于“大宰相”出地的传说。当地人传说此地出过“大宰相”。此“大宰相”为何人,说不清楚。
6、关于“万户侯”的传说。当时传说金朝时此地为万户侯之府地。
7、关于“大帅府”的传说。说横山是大金元帅府地。
8、金山屯区最主要的有代表性的地名是:“大荒沟”、“大真峰”和“查(拉)巴气”(山、河原址以前叫此名)。
这些古墓、遗址、多种文物和当地这些耐人寻味的地名遗留以及各种民间传说,是否有什么相互的联系?深层次的历史仍是一个谜。至今仍未有一个更深入的研究分析。比如以金山屯横山为代表的金代遗址是怎样形成的?哪些人在这里生活过、居住过、打过猎或捕过鱼或征战过?这里最重要的具有代表性又十分独特的文物——金牌、石幢、古墓群由来如何?这里有金代著名人物活动遗迹吗?民间的许多传说虽然未见经传,但它是有来源的还是无源之水?这里的许多历史现象和人名地名的特殊词汇,是小兴安岭先人的遗留延续还是现代人的主观臆造?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等等,从发现这些古迹文物至今,尚没有一人做出肯定的回答。实事求是地说,这确实是个天大的难题,就是专业颇深的历史学者,也难亦其难,因为这些遗迹和文物大多没留下文字,或者说,压根就没有任何文字(金牌和铜钱除外)。没有文字、没有凭据胡乱瞎说,那是历史学家的大忌!可是有个问题摆在我们面前:“这些没有文字的遗迹和文物,就永远做为一个问号而成为永远的迷吗?笔者认为,这不是我们应持的态度。我们可以而且应当从各方面、各个角度、各个领域为破解这些千古之迷而勇敢地进行探索,哪怕能找出一丝希望之光也是可取的。
我认为宋德金会长(中国辽金暨契丹女真史学会会长,著名历史学家)讲的很有道理,他说:“这些年来,许多与辽金契丹女真活动有关的地区,都在大力发掘这方面的历史文化资源,地方史志研究者,爱好者也做了许多工作。尽管由于种种限制,其总体水平不高,但是他们凭借地缘优势,对于推动区域文化研究发挥了作用。学者有兴趣写作一点大众阅读物,把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用较通俗的形式发表出来,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史料上,辽金史料较少,成了开展辽金史研究的一大障碍。扩大史料来源更为重要,凡古往今来人们生活的一切遗留,不论是物质的还是观念的,统统当作史料看待。地下埋藏的古文字、古乐物、地上遗存的庙宇建筑,石刻雕塑、文化史方面的民俗、传说、观念、信仰,民族学方面的民族语言文字,文献方面除旧籍方志外,凡档案、笔记、小说、戏曲、诗文、宗教典籍等等一切,全部纳入史料范围。这点对文献不多的辽金史研究尤为重要。”
笔者以一个当地人的视野进行了几十年积累研究,搜集了当地社会现象特别是对地理名称的追索研究,发现了大量有益线索,为破解这些历史之谜找到了另一把金钥匙:地名说——民间传说,——当地实迹实物查证——史书及专业书刊论文记载相互对照,终于发现一丝光亮的希望!下边逐章予以介绍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