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农民学校: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的有效途径
2012-08-15张建华
文/张建华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针对农民党员队伍年龄老化、村干部和农民致富带头人缺乏的实际,从2002年起通过创办农民学校抓新农村建设骨干培养,10年来在经过培训的427名学员中,培养出年轻农民党员96名,村干部42名(其中有30名先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农民致富带头人72名,走出了一条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的新路子。
坚持“三个纳入”,抓好办学领导。坚持把办好农民学校纳入到全镇的党建工作规划,按照培养农民党员、培养村干部、培养农民致富带头人的办学目标要求,切实把农民学校作为加强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来抓。坚持把办好农民学校纳入到镇党委的重要工作日程,抓好办学的管理,认真研究制定每期办班的学员招收计划、教学计划和办学安排,确保组织好办学;抓好办学保障,先后投入40多万元用于农民学校建设,使学校具有宽敞的教室、现代的教学设备和良好的办学条件,为学员学习提供保证;抓好办学的推进,做到农民学校工作与党委中心工作同时部署、同时检查、同时考评、同时总结。坚持把办好农民学校纳入到镇党委书记和专职副书记的工作责任,由镇党委书记担任农民学校校长和党支部书记,镇党委专职副书记担任副校长和党支部副书记,确保组织领导抓到位。
注重“三个结合”,强化培训成效。紧密结合培养目标要求,在教学课程设置上,把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和有关的法律法规、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农村实用技术作为重点学习内容,着力提高学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政策理论水平和科技致富能力,确保培训有针对性。紧密结合学员特点,在办学方式上,坚持把请进来和走出去结合起来,一方面聘请省农科院、市县纪检、组织、宣传和涉农、司法部门有关人员任兼职教师,确保有质量地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组织学员到省内外先进典型村参观考察学习,开阔学员的视野,确保培训灵活开展。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在学习时间安排上,妥善处理好工学矛盾,本着农忙少学、农闲多学的原则,确保学员每月少则有3个半天、多则有5个半天参加学习,确保培训有效进行。
实行“三个优先”,促进用好所学。在抓好集中办学的同时,注重抓好学员的跟踪服务,采取对优秀学员加入党组织时优先发展,村“两委”班子成员缺额时优先安排,在发展致富产业时优先扶持的“三优先”措施,促进学员充分发挥作用,使一批优秀学员进入了党组织,有效地改善了全镇农民党员队伍的年龄结构;使一批优秀学员走上了村干部岗位,并储备了一批村干部后备力量;使一批优秀学员运用所学知识,在发展棚菜、果品、养殖和农产品经销等方面成为致富带头人。学员赵树伟担任白玉都村党支部书记后,发动群众建起了1162栋暖棚,仅此一项就使全村人均收入增加3000元,人均收入超过万元。学员刘冬晴高票当选西扣莫村村委会主任和村党支部书记后,不仅很快解决了村里的200万元债务问题,还把一个全镇有名的后进村,变成了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