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核危机管理基本问题探讨

2012-08-15程晓勇

理论导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危机利益目标

程晓勇

(复旦大学,上海200433)

国际核危机管理基本问题探讨

程晓勇

(复旦大学,上海200433)

冷战后,国际核危机频繁发生,国际核危机管理成为国际安全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国际核危机管理是指国际核危机管理各方(包括直接涉及方和国际社会)对国际核危机的控制和处置,包括对核危机的预警、防范、解决和善后的全过程。国际核危机管理的目标是和平解决核危机,避免核战争的发生。

核危机;核危机管理;国际安全

冷战后,随着核技术与核武器的扩散,越来越多的国家掌握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国际核危机频繁发生,国际核危机管理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安全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一、国际核危机管理:概念与范畴

1.概念的界定。从国际核危机对国际社会整体安全所带来的威胁来看,国际核危机管理不仅事关当事各方的安全利益,还关乎整个国际社会的安危。某种意义上,国际核危机管理不仅仅是单纯的外交问题或者军事问题,而且是由包括当事各方在内的国际社会综合运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手段对国际核危机进行预防、控制、化解的战略。本文将国际核危机管理的概念定义为:国际核危机管理各方(包括直接涉及方和国际社会)对国际核危机的控制和处置,包括对核危机的预警、防范、解决和善后的全过程。国际核危机管理的目标是和平解决核危机,避免核战争的发生。

2.核危机管理成立的基础。根据历史经验,并非所有的国际危机都可以通过危机管理得到和平解决,危机本身就是由于错综复杂的矛盾激化而生,如果矛盾无法调和,则危机会走向冲突。亚瑟·吉尔伯特(ArthurN.Gilbert)和保罗·G·劳伦(Paul Gordon Lauren)指出“如果双方追求无法协调的目标,并且相信他们不可妥协的利益处于威胁之中,成功的危机管理就几乎是不可能的。如果一方执意发动战争,另一方怎么能避免呢?”[1]那么,国际核危机是否可以被管理?管理的基础何在?首先,如果国际核危机是被蓄意制造出来的,并且各方目标尖锐对立且不可动摇,那么国际核危机将难以被管理,反之则易于管理。其次,核危机失去控制后的结果是否能被当事各方所承受,如果一方认为从核危机中获得的利益大于所承担的风险,那么核危机难以管理,反之,则核危机可以被管理。事实上,决定核危机能否被管理的关键因素是核危机失控后的最差结果是否能被当事各方所承受。一旦核危机失控有可能引发核战争,这显然是核危机当事各方都无法承受的局面,这正是国际核危机能够被管理的基础。

3.核危机管理的基本范畴。国际核危机管理如同其他意义上的“管理”,有管理的主体、客体、意义及目标等基本要素。国际核危机管理的主体是核危机中的当事国,也可能是间接受到影响的国家,还可能是国际社会(包括联合国等对国际与地区安全负有责任的国际组织)。国际核危机管理的客体是国际核危机这种影响国家安全、威胁国际稳定的恶性事态。

国际核危机管理的意义在于通过及时、正确而有效的措施,控制国际核危机的走向,在危机各方普遍接受的情况下解决核危机,避免核战争。具体来看,国际核危机管理的要义在于:(1)防止国际核危机的发生。国际核危机管理不仅仅是核危机发生后的被动应对,危机管理的精髓在于“防患于未然”和“止战于未战”。如能消除产生核危机的温床,无疑是国际核危机管理的理想目标。在这方面,国际社会力图通过核不扩散机制、核裁军进程、核危机预警等措施防止核危机的发生。核不扩散机制是国际核危机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通过控制核国家的数量来减少核危机发生的概率;核裁军进程也是国际核危机管理的重要举措,这一举措旨在逐步减少核武器数量来减轻对国际社会的威胁,最终彻底消除核武器。国际核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排除偶然的原因,多数核危机的产生有一个变化的过程。国际核危机预警就是监控各种与核危机有联系的信息与信号,对核危机的发生做出预判,使国际社会或有关国家及时采取有效的防范和应对措施,在国际核危机尚未发生或者刚刚发生尚未造成重大损失前使损害和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2)控制国际核危机,避免核危机恶化为核战争。国际核危机管理的目的就在于争取和平、避免核战争。从这个意义上讲,国际核危机管理就是相关各方或单独或集体行动,消弭或化解危害国际和平的因素以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成功的核危机管理有赖于危机各方有解决危机的意愿,并且各方解决危机的手段基本趋于一致或相容。从管理目标上看,国际核危机管理的目标分为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短期目标是控制核危机,使其不至于恶化。长期目标则是建立一个完整的核危机监控和应对机制,消除核危机对国际安全的威胁。

二、国际核危机管理的层次与阶段

1.核危机管理的层次。根据国内外对国际核危机管理的研究状况,国际核危机管理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国际系统层次、国家间层次和决策核心层次。具体而言,国际系统层次管理包括国际社会对核危机的预防、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建立和维护、国际组织对核危机的事前与事后干预、斡旋与调解等。这个层次的研究涉及到国际组织、国际制度、国际治理等制度主义理论与方法以及集体安全、均势安全与威慑安全等现实主义理论与方法。国家间层次管理包括当事国家的核危机预警、核危机应对、核危机中的政治、军事、外交对策等,也包括第三方国家对核危机的避险和斡旋、调停。这个层次的研究是从核危机的主体——核危机当事国家的角度进行研究,更多的与国家的安全战略、对外战略、外交博弈、联盟政策等相关。决策核心层次管理是指核危机当事国决策层对国际核危机的管理,主要包括政策的判断与选择。决策核心层次研究是从核危机当事国决策部门(甚至是最高决策者个人)的角度进行核危机管理的研究,属于核危机管理的微观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是决策程序、决策模式、决策过程,以及决策者在压力下的决策心理与动机等内容,涉及组织行为学、行政管理学、领导学、心理学相关理论。

2.核危机管理的阶段。危机演变过程往往具有阶段性,与之相适应,危机管理手段和措施也有相应的变化。国际核危机具有许多不同于一般性危机的特性。国际核危机是一种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国际安全危机,往往酝酿时间久,爆发突然,演变过程曲折,管理极其复杂困难。在国际核危机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国际核危机管理应该根据核危机的阶段性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国际核危机管理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国际核危机的预防与准备(包括核危机的预警,对核危机预警的分析、核危机预案的准备等)、国际核危机爆发后的早期应对(当事各方最初的应对措施)、国际核危机的控制(包括当事各方的谈判、妥协、国际社会的和第三方的调解等)、国际核危机的解决(包括核危机结束后的恢复)。这四个阶段分别对应了国际核危机的发展演变的全过程:国际核危机的预防与准备对应于国际核危机的酝酿——潜伏阶段;国际核危机的早期应对对应于国际核危机的爆发——初始阶段;国际核危机的控制对应于国际核危机的升级——高潮阶段;国际核危机的解决应对于国际核危机的化解——平息阶段。

三、国际核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

国际核危机管理是否有一些共性的规则可以遵循,这是国际核危机管理是否有研究价值的重要标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与发展背后都有着客观规律的支配。国际核危机作为国际关系中一种重要现象,必然也有其必须遵循的规律。虽然不同的国际核危机由于危机的起因、参与主体、演变过程等因素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国际核危机管理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而有所差异,但从总体上说国际核危机仍然有一些可以遵循的基本原则。此外,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国际核危机管理是一种社会意识活动和物质运用的综合,其本身也必然存有需要遵循的客观规律,把这些客观规律抽取出来,就形成国际核危机管理的基本原则。一般认为,有效的国际核危机管理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政治解决,避免使用武力。国际核危机管理的首要原则就是坚持政治解决,避免使用武力。核危机失控后可能引发的灾难性后果是所有当事国都无法承受的,但是,由于核危机都是源于重大的、难以克服的利益矛盾,因此,政治解决的难度可以想象。即便当事各方拿出了相当的诚意,付出了相当的代价,也不能确保核危机能够很快得以解决。

在漫长的管理危机过程中,一些实力占优国家可能会失去耐心,试图用非和平的手段来迅速解决问题,或者用非和平手段施加压力,以求突破。但是,以史为鉴,凡是用武力手段来解决的国际危机,都给国际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创伤,给国际安全留下了长久的祸患,并为下一次的危机埋下了“祸根”。20世纪初,西方老牌强国与新兴强国之间矛盾激化而产生的危机引发了惨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获胜的国家重新划分了势力范围。当时法国政治家福熙意识到武力解决危机的局限,他评论道:“这不是和平,不过是20年的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残酷的现实证实了这个预言。一般性国际危机尚且如此,国际核危机更是要遵循避免武力解决的原则。当然,一些国家在核危机中试图以有限的武力行为作为解决问题的“筹码”,但是,武力的使用限度是难以控制的,一旦武力滥用与失控,将造成核危机管理的彻底失败。综上所述,国际核危机在演进过程中,战争与和平的因素同时存在,并可能互相转化,有关各方一定要认清核危机的高危性质,谨慎应对。

2.保持对话畅通,传递准确信息。国际核危机中,各方为了达到自己的战略目标,总是运用各种手段与对方对抗。在这个过程之中,危机当事国之间充满着政治、外交与军事斗争,如果危机当事各方断绝联系,很可能造成对方的误判,从而造成无法挽回的结局。因此越是重大的危机,危机各方越要保持密切的联系,向对方传达准确的信息。如果以中断外交联系作为压力手段,则通过第三方或者国际组织保持联系渠道至关重要。

以古巴导弹危机为例,在此次核危机中,美国在做军事准备时,战略空军司令部用明码而不是密电发出指令,为的是让苏联清楚美国进入了核战备状态。[2]而苏联在10月27日最紧张的时刻试爆核弹,除了展示实力,也是向美国传递苏联核武器可靠的信号,威慑美国不要轻易向古巴和驻扎在古巴的苏联军事人员动用武力。此外,美国与苏联的首脑在关键时刻直接通信,保证了无“过滤”的最准确信息。美苏两国在处理古巴核危机过程中的实践为国际核危机应对提供了一种有益的管理模式:危机中双方果断决策、频繁通信、在电视或广播上公开发表声明、建立秘密外交渠道的作法,为解决危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会,成为和平解决危机的关键。古巴危机后,美苏为了防止今后两国再次发生核危机,共同建立了核危机管理机制,在这个机制中,核心措施就是美国与苏联搭建了首脑“热线”,充分体现了两国对保持通信畅通、传递准确信息这个核危机管理经验性原则的重视。

3.以利益冲突而不是原则冲突的方式处理危机。利益是国家在国际关系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任何一个政治家、国际法学家或者学者,都不会认为对外政策应该背离或无视国家利益。”[3]不同时期,国家利益的内容和形式不同,利益的分布和重要性也不同。当国家面临危机和压力时,不同的利益将出现价值排序的变化。此外,国家利益受到主观判断变化的影响,利益的选择与权衡也时常发生变动。国家利益的“柔性”特征决定了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可以通过利益交换或利益妥协的方式解决。

国际核危机产生的根源无论来自于国际体系结构层次还是国家互动层次,其直接原因都是国家间利益的冲突。“世界上几乎所有外交政策方面的问题都起源于利益的冲突,而利益的冲突导致思想的对立,甚至引起战争。”[4]国家间有利益冲突,但绝大多数利益冲突是可以互相妥协或通过外界调解得以解决的。国际核危机的解决,只能在正视利益冲突的基础上通过政治方式来解决,而不能将利益矛盾转化为原则冲突。因为原则是行为依据的法则或标准,是不能背离的禁止性规定。对于国家而言,原则冲突具有“刚性”的特征,缺乏变通性。在国际关系史上,凡是贴上所谓“善恶对决”、“捍卫生命线”、“圣战”等原则性斗争标签的矛盾冲突最终都引向了生死对决。

国际核危机管理过程中要将矛盾冲突视为利益冲突而非原则性的冲突,原因就在于,国家间利益是可以交换和妥协的,原则却是无法变更和妥协的。一旦以意识形态和偏见来处理危机,给对手贴上“邪恶”国家、“恐怖主义”国家或“无赖”国家的标签,并将与这些国家之间的危机视作“善恶对决”,就很难做出妥协和让步。这种情形下,危机当事各方失去了可以相互沟通达成共识的机会,最终将使得危机无法得到及时的控制而滑向深渊。[5]因此,在国际核危机发生后,有效的核危机管理要求分清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宗教信仰与民族价值观之间的区别,在处理核危机时,不以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为主导,而是从利益冲突的角度做出决策。

4.保持克制,留有余地。危机管理是基于实力基础上的精心计算和深谋远虑的理性处置。一些西方学者认为危机控制是一方通过可能的升级威胁阻止对方升级,并进而根据自身利益造成危机降级结局的能力。……通过敌对双方互相克制、谋求互相撤退或妥协以保全面子和利益的过程,既扭转局势,又不违背任何一方的切身利益,从而使危机得到解决。[6]147中国学者多主张面临危机时,涉及各方要保持克制,冷静应对,给对方留出妥协的退路,避免逼迫对手走向孤注一掷。“围地则谋,死地则战。”[7](《孙子》)“困兽犹斗,况人乎?若知不免而死,必败我。”(《春秋左传·定公》)[8]这些凝聚了古人经验与智慧的名言阐释了在危机中要为对方留有余地的道理。因此,在核危机管理的过程中,当一方受到强大压力后,施加压力的一方要适时采取诸如适当让步、经济补偿、外交赞扬等措施,促进双方更大程度上的合作。不留下余地的做法,不仅会造成对方利益上的重大损失,也可能引起对方强烈的反弹情绪和政治危机,使得其宁可冒着核危机升级的风险也不做让步,甚至宁可冒险挑起新的危机以找回面子和挽回损失。此外,在核危机管理中,要注意留给对方一定的修正时间,因为在信息有限的情况下即刻做出决策的压力往往使决策层在第一时间做出过激反应。在核危机管理过程中留给对方一定的时间,可以使其获得更多的信息,审视前期的政策,修正核危机初期的错误,也可以为自己赢得宝贵的决策时间和空间。

古巴导弹危机期间,美国的核危机管理就体现了适当克制、留有余地的原则。美国作为安全利益被“挑衅”的一方,在拦截苏联货船、封锁古巴海域时,精心挑选了联合国等第三方力量维持和平,并在外交公告中以“隔离”一词来代替有攻击性意味的“封锁”。当苏联做出妥协,同意从古巴撤出导弹后,美国也立即宣布从土耳其撤出导弹作为补偿,为苏联保全面子;苏联在应对此次危机过程中,没有用军事舰船硬闯隔离区,在危机最紧张时刻,苏联最高领导人主动给美国总统写信提出妥协方案,体现了苏联的克制和危机管理技巧。正是由于双方决策层都遵循了克制原则,古巴导弹危机才得以和平解决。

5.设定有限的目标。成功的核危机管理必须建立在这样的共识上:由于无法承受核危机失控的结果,必须放弃利益最大化而追求共赢的目标。国际核危机爆发后,为了避免“两败俱伤”,各方必须做出一定的妥协,调整目标,追求次优结果。因此,设定有限的目标是国际核危机管理的重要原则。在核危机管理实践中,如何准确把握有限的目标是一个难点,为此,核危机当事国在危机解决的过程中应当将总体目标分解为不同的子目标,并且为这些目标排列优先次序,建立核心目标和次要目标,必要时可以舍弃次要目标,或者在逐步达到子目标的过程中,实现信任的重建和利益的共享,并用行动不断地修正总体目标,最终寻求总体目标的实现。在国际核危机管理实践中,一些国家出于斗争策略,提出过高的目标要求,作为向对方施加压力的手段,但是一定要区分策略性目标和现实性目标,不能以策略性目标代替现实性目标作为解决问题的底线。否则强硬坚守目标,只能使得各方的矛盾对立越来越尖锐,最后达成妥协的希望渺茫,从而使核危机升级并最终爆发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设定有限的目标,适时让步,并不意味着为了妥协而无限制地退让,而是在核危机管理目标确立后,确定在不同条件下的适宜行动,以切实解决问题。以古巴导弹危机为例,美国的首选目标是:逼迫苏联撤出导弹,维持美国“后院”无核威胁的地缘安全优势,并趁机颠覆卡斯特罗政权;次优目标是:苏联撤出核武器,美国继续“容忍”古巴反美政权。经过评估,美国决策层将目标定在苏联撤出导弹、继续“容忍”古巴反美政权的目标上。考虑到美国当时的核优势,撤出导弹,换取美国不入侵古巴的保证以及从土耳其撤出导弹,显然是苏联可以接受的次优目标。正是双方将目标都限定在有限范围内,才保证了此次核危机的和平解决。1992年爆发的第一次朝鲜核危机,美国没有坚持朝鲜彻底弃核,只是将目标限定在“冻结”核计划这一有限目标上;朝鲜虽然没有实现通过核计划逼迫朝美关系正常化的目标,但是得到了能源补偿与美国不入侵的承诺,显然也是朝鲜方面可以接受的目标。

6.考虑先例效果和后续影响。有效的危机管理应该包括中、长期战略目标设想与对策分析、应急反应机制和危机管理专门机构等。[6]148对国际核危机这类影响力大、危害性强、演变复杂的国际危机,要想控制其走向,避免对当事各方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核危机当事各方,尤其是在危机中占据“主动”与“先机”的一方,特别要考虑其管理策略的完整性,既要借鉴历史上同类型的国际核危机管理的经验与教训,针对本次核危机的发生原因,演变特点以及核危机涉及各方的属性特征和行为特征来采用适当的应对办法;又要充分考虑到核危机演变不同阶段的特性,注意每一阶段的应对办法的衔接和后续影响,不能使不同阶段的应对策略变动过大,造成核危机的反复。以朝鲜核危机为例,由于克林顿政府和小布什政府在对朝政策上有比较大的变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朝核危机的反复,延长并复杂化了朝核危机的解决进程。

[1]Arthur N.Gilbert and Paul Gordon Lauren.Crisis Management:An Assessment and Critique.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J].Vol.24,No.4,1980.

[2]赵学功.核武器与美苏冷战[J].浙江学刊,2006,(3).

[3]Thomas I Cook and Malcolm Moos.The American Idea of International Interests.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J].XLVII(March 1953),p.28;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阎学通,陈寒溪,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101.

[4]约翰·柯林斯.大战略:原则与实践[M].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译.北京:战士出版社,1978:23.

[5]丁邦泉,唐永胜,许蔓舒.国际危机管理[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4:107.

[6]李学文,杨闯,周卫平.国际政治百科[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147.

D815

A

1002-7408(2012)04-0110-03

程晓勇(1976-),男,陕西宝鸡人,法学博士,复旦大学政治学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国际安全危机管理。

[责任编缉:孙巍]

猜你喜欢

危机利益目标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绝不能让“利益绑架科学”
利益链与新垄断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