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2012-08-15王朝方

理论导刊 2012年4期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课建构

王朝方

(西安外国语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西安710128)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及其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王朝方

(西安外国语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西安710128)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我们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实践中确立新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文章在阐述建构主义理论及其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重点分析论述了建构主义的两种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旨在使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式和方法更加贴近大学生实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

建构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支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启示

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及其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Conusrtctvisim)也译作结构主义,它是学习理论从行为主义演进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皮亚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科尔皮格等人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对认知结构的性质、教学的认知策略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丰富和完善了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不是简单地把知识经验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通过激发和挑战其原有知识经验,提供有效的引导、支持和环境,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起新的知识经验。[1]建构主义教学观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它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潜在的、有待于教师激发、引导和帮助的主体。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而引起和促进学生的能动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更是知识建构的主动者。

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是教学模式赖以形成的基础,与建构主义教学观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2]可以看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教学模式,而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师通过精心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单是知识的提供者、灌输者,更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二、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认真思考如何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使教学效果得以提高,并进一步使相关内容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行为而达到教学目的。实践证明,教师依据建构主义教学思想,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设计是必要的和可行的。

1.必要性。传统的教学观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把知识“教”给学生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由于受到传统教法的影响,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灌输—接受”,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流程是听讲—背诵—复习—应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和理论讲授的系统性,却忽视对学生的尝试、动手、实践、独立思考、转化为行动能力的教育与培养。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但却无法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与主动性。因此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某些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得高分的学生,在提出问题、动手实践的能力等与创造性思维有关的能力表现方面却技不如人。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学生要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证实假设—发现新问题”的程序来学习。[3]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教师地位和学生地位的有效平衡,真正建立起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和呼应的教学模式。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教学模式改革,逐步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运用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是非常必要的。

2.可行性。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特点来看,将建构主义运用于这门课教学是可行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主渠道、主阵地,其作用在于使大学生真正在思想上理解、坚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并内化为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外化为自己的行为与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主旨不在理论和学术,而在学生的实际,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不单是要求学生掌握某种知识领域的理论,发展学术,而是要侧重于对大学生的思想情感、态度和信仰的培养。它主要解决的是青年大学生的“德性”问题,即培养什么人、为谁服务的问题。因此这种思想性特别强的课程不能仅仅传授知识,而应采取有效的手段、适当的方式使教学内容能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建构主义特别强调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理解和加工知识,“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师的作用主要已不再体现在径直地教知识,而体现在引导学生个体对价值意义的自我建构。[4]这样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接受者转变成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其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与积极性。

三、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直接颠覆了被动的传统教学理论和模式,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模式,例如支架式教学、事例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开辟了新视野。这些教学模式反映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原则,学生可以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动建构知识;教师则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这里,笔者以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和“抛锚式教学”为例探讨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

1.“支架式教学”。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学生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学生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这种教学思想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称为“最临近发展区”。教学应从学生潜在的发展水平开始,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因此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认知从实际水平发展到潜在水平。支架式教学即指帮助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所提供的一种概念框架。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由以下五个环节组成(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教学内容—适应大学新生活为例作一介绍——笔者注):

(1)搭“脚手架”:指教师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并利用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老师的作用就在于帮助学生建立理解特定知识的框架并使这样的概念框架尽可能完善。学生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使自己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新的更高水平,从而真正做到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在这里指的是对如何适应大学新生活的知识建构,它是学习者在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涯中应具备的最基本的知识。首先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习探索活动兴趣。教师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谈自己升入大学后的感受、困惑,引出现实问题:大学新环境与以往所熟悉的环境相比有何不同?大学生活的特点?人的一生要经历几次转折?学生通过思考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引发相应的思维活动,使得学生在自己原有知识积累的基础上把教材内容加以同化,并在原有知识框架上得以攀升。这种攀升后的知识框架被学生在课堂展示的时候,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适应大学新生活的认识程度,即了解学生对大学期间所应实现转变的“最近发展区”,进而查漏补缺,使学生潜在的智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2)进入情境:即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在教学过程中,“脚手架”搭成之后,把静止的平面教案变成立体的课堂活动,需要把握好活动情景的创造。在本堂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位真实的大学新生日记,“我的家乡在偏远的小村,当地的人都为我能到这里来上学感到自豪,起初我也十分庆幸自己能有这样的好机遇,但现在我感到自己是大学里最自卑的人,不知道如何讲清此刻的心情,往往上一堂课的问题还没搞清楚,新一堂课的问题又出现了,我真后悔到这儿上学。”教师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问题情境中,让大家分析这位同学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建议。

(3)独立探索:学生在独立探索开始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过程),并通过幻灯片向学生展示该同学刚入大学后发现同学有手机而自己没有,同学会用电脑而自己不会等现象从而产生自卑心理,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原因。探索过程中,教师注重分析引导,鼓励学生从材料中分析大学生活的变化,即学生自己搭建概念框架。本案例中,教师要首先帮助学生了解大学期间需要完成的转变,之后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找到原因并给这位同学提出建议。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独立思考,把大量外来信息整合到了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最终达到学生自己对适应大学生活产生深刻的理解。

(4)协作学习:即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建构主义认为,真正有意义的学习还是一种磋商合作的过程。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这就导致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方法,如果参与讨论的人对同样的问题持有不同的看法,可以引起其他讨论者的多维思考,这也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心、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因此独立探索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小组协商、讨论,并推选小组代表发言。教师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的规则,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组织者、记录者、发言者等,并轮流担任,实现小组内角色互换,增进学生与学生互动。学生通过辩论、交流等形式,取长补短,从而在思维的碰撞获得对大学新生活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与理解。

(5)效果评价:学生完成了认知阶段学习之后,要及时对他们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方式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习小组对个人的评价等。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发一个档案袋,由组长记录本小组内每位同学的分工操作过程,记录后面有每个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老师对本小组内的评价。本节课教师评价的内容应包括:能否独立思考、收集和处理信息、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对小组合作学习做出哪些贡献;是否能正确看待大学新生的自卑问题;了解了哪些大学期间需要完成的转变。其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除了即时评价之外,还可以与阶段性评价(考试)相结合,从而全面考察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建构主义提出的支架式教学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帮助就象建筑中的“脚手架”一样,在教学的开始阶段,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并提供尽可能的帮助,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深入,教师再把管理、调控学习的任务逐渐转移给学生,指导成分逐渐减少,最后撤去“支架”,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在整个活动中的作用并未由此而削弱,本案例中,学生是通过主动的意义建构获得知识与技能的。

2.“抛锚式教学”。“抛锚式教学”中的“锚”指的是包含某种问题或任务的真实情境。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在这种教学模式中,一旦特定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抛锚式教学”不同于通常课堂上以知识传递为目的的教学,它在教学中利用情节逼真的影像内容作为“锚”,为教与学提供情境。由于“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物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所以有时也被称为“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抛锚式教学”由下面四个环节组成(这里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的教学内容—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为例。—笔者):

⑴创设情境:建构主义主张将学生置于真实、复杂的任务情境中,给学生自主探索以广阔的空间。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既可以通过教师生动的描述,也可以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创设问题情境。如,本例中教师可以先放映徐本禹及丛飞的故事以创设真实情境。

⑵确定问题:确定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也是动力。教师应在符合教学目的要求的情况下,深入学生实际确定问题。所设问题要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既应有一定难度,又不能超过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从而引发学生积极探究。本例中教师应重点从这些真实的事例中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实现人生价值。

⑶探究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真理。教师应组织师生互动交流,展开讨论,共同参与问题的探究。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引领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经历“以身体之,以心验之”的学习过程,应该授人以“渔”,而不仅仅是授人以“鱼”。“渔”就是一种朴素的建构理念,一种实践的教学观。它表明学习原本不是从老师那里或从书本上获得现成的知识,而是一种在实践过程中自悟自得的过程。这与建构主义提出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协商”过程的思想不谋而合。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人际互动与协作中完成个体的知识意义建构,尤其要重视师生之间的互动协作对个体建构的意义,鼓励学生积极加入讨论的行列,各抒己见,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同时还应补充引导学生作出客观、公正的结论,这种经历会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个不断修正人生目标的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

⑷效果评价:本节课教师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对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与理解;未来的人生之路与人生观、价值观之间的关系;是否理解徐本禹及丛飞的选择;能否自觉协调自我身心各方面的关系,正确对待人生环境和处境。

“抛锚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使学习者在一个真实、完整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需要,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学习、教师的指导教学以及学习小组中成员间的交流与合作,使学习者亲身体验到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和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四、结语

建构主义教学模式给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以深刻的启示。首先,它特别注重在实际情境中进行教学。建构主义强调创建与学习有关的真实世界的情景,注重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因此教师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避免传统教学中的空洞化和教条化倾向,增添符合学生身心实际和生活实际的内容,通过情景化教学达到意义建构的目的。其次,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注重师生及学生间的交流对话。学生在进入学习情境之前,以往的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已经形成了广泛而丰富的经验,因此,师生之间要注重合作、交流、讨论,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以及学生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活动。

目前,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它对学习和教学提出了许多新思路、新观点。该理论所包含的诸多教育理念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习并研究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其他学科,不是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而是侧重于对学生进行心灵的滋润、思想的感化和行为的引导。因此,做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精通课程内容,更要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积极学习和探索新型教学模式,进而不断丰富和拓展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1]张建伟,孙燕青.建构性学习[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43.

[2]何克抗.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二)[J].学科教育,1998,(4).

[3]朱洁.建构主义教学观下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与实践[J].教育探索,2010,(12).

[4]邓伽.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

G641

A

1002-7408(2012)04-0088-03

陕西省教育厅项目“新时期大学生思想特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研究”(11JK0298);陕西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研究”(SGH0902264)。

王朝方(1974-),女,河北隆尧人,西安外国语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黎峰]

猜你喜欢

建构主义理论课建构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旁批:建构主义视域下的语文助读抓手——以统编初中教材为例
借鉴建构主义思想培养财会专业人才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多媒体技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中的应用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