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敬畏文化 返本开新

2012-08-15何光渝

当代贵州 2012年17期
关键词:敬畏弘扬文化

文 Ⅰ何光渝

敬畏文化 返本开新

文 Ⅰ何光渝

文化本身的发展,主要不在于“创新”,而在于积累、继承和弘扬。

无论“文化”有多少种定义,说到底就是:人化,化人。前者是说人创造了文化(物质的和精神的),后者是说文化反过来可以“化人”。

文化需要建设、发展。但是,它的建设和发展,与经济、科技的建设和发展并不一样。经济和科技可以试验,可以量化,可以“摸着石头过河”,可以允许失败,失败了可以重来,尽管会付出很大甚至是惨痛的代价。但是,文化的建设、发展一旦走了弯路、错路,其损失则无可估量,无法挽回。历史上、现实中,这样的教训并不少见。

“推动贵州多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主题很好。但总有人习惯于把抓科技、经济发展的思路、经验和手段移植过来,用到“发展”文化上;甚至以“大跃进”的、搞“运动”的思维模式,摆出一副跑步跨越的姿态,“念歪经”把好事办坏。现在有不少人担心,这个文化大发展战略出台后,有可能会出现“你追我赶”的文化“大跃进”,出现一批华而不实、豆腐渣的文化“形象工程”。这并非杞人忧天,有的地方已现端倪。

文化需要大发展大繁荣,但特别要警惕过犹不及。在文化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我们的教训不少。文化的过度开发,必然导致对文化生态的破坏。一座古寺庙、名人故居被拆除,一座古村寨、一条老街、一种民俗被“改造”,就再也没有了,即便依原样复制,那也是伪造。这种破坏所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无可挽回。

有人习惯于正向线性思维,总认为新的要比旧的好,传统的不如现代的,总是喜新厌旧,他“求新”的唯一手段,就是“不破不立”、“破旧出新”。这是一种偏见,对文化更是十分危险。文化是不能用旧与新来衡定其价值的。首先,我们原本就有文化,我们的每一个城市、乡镇、村寨,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根基和独特的文化底蕴,我们是很有文化的。我们要有这样起码的自觉与自信。其次,文化是具有传承性、延续性、兼容并蓄、包罗万象的大系统,任何一种文化、即使是弱势的文化,也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它们都必须怀有敬畏之心。所谓“敬畏”,就是要真心诚意,从本质上尊重文化的精神,遵循文化的规律。其三,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信念和理想,需要坚韧的、润物细无声的精神,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潜移默化,不是用大剂量的意识形态说教和大轰大嗡的宣传号召所能“打造”的,也不是“不差钱”、毕其功于一役就能够“可持续发展”的。

现在,“创新”是一个使用频度极高的话语。在文化建设中,文化的管理、体制、发展模式等,是需要创新的。但文化本身的发展,主要不在于“创新”,而在于积累、继承和弘扬。我们需要做的,是“返本开新”,即:对我们的文化源头和文化资源有深刻的把握,能够对它作出合乎新时代的诠释,能够凭借它应对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并适时地开拓出文化发展的新局面。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绝不是去破坏和改变已有的文化积淀。继承和弘扬,就是发展;保持不同地方、不同民族文化的特点和个性,就是发展;维护多元的、有差异性的文化,才是文化稳中求进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

发展文化,首先要理解文化,了解文化发展的本质。一个地方的文化能否大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抓”文化的官员的“文化水平”。这个水平,当然不是指学历、学位,而是他对文化本质和规律的观念、理解和把握。在现今的文化领域中,当然免不了还通行着“官本位”的潜规则,未必都是以内行为主导。但是,如果主管官员太外行且不虚心不好学,闹出点笑话还不要紧,若是只靠行政命令、一言九鼎地把已有的文化形态搞得面目全非,“发展”过了头,那就会如报载全国政协常委韩美林在两会上所言:没有文化的文化最可怕!没有文化的文化领导更可怕!这本身就是“黑色幽默”。

我们当然不情愿看见那样的事情发生。但是,如果真发生了,又该由谁来“买单”呢?

何光渝,原贵州省文联副主席、贵州省省管专家。代表作有《何光渝报告文学选》、《二十世纪贵州小说史》、《走进阳光——寻访最后的穴居人家》、《贵州:移民之州》等,长期专注于文艺理论、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研习。主持过多项国家及省社科研究项目,作品和学术成果多次获奖。

(责任编辑/李 坤)

猜你喜欢

敬畏弘扬文化
弘扬爱国精神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敬畏自然 敬畏设计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
敬畏“签字权”
谁远谁近?
弘扬《国风·秦韵》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