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中学历史教学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略探

2012-08-15席宇红

老区建设 2012年14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新课标

席宇红

人类迈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迅猛推进,政治多极化持续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面对国际新形势,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培养青少年深厚的爱国情感和浓郁的人文精神,是中学历史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历史新课程标准提出: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笔者对照历史新课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就中学历史教学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略作探讨。

一、人文与人文精神界定

汉语“人文”一词,最早见于《易经》:“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处“人文”指的是人类社会运行所形成的秩序、条理和道德伦理规范。《辞海》解释,“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涵盖制度文化教育、教化等内容。中国古代的人文教化既注重礼乐仪文,琴棋书画等文化艺术形式或技能的培养,更强调内心修炼,使人成为有德行有善心的人。古希腊人认为,“人文”指的是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行、理解力和批判力等理想的人性。尽管中外诠释人文的涵义各异,但都强调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德行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关注,对人的生命的珍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追求,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学界把人文精神定义为依靠语言、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等社会学科知识,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内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批判和超越精神,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判断和思考。笔者认为,人文精神是以对人生价值的终极关怀和现实关切相结合为原则,以实现完整人性为基础,以全面而自由发展为目标的一种文化精神和生活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真善美的生活态度皆属人文精神范畴。

二、中学历史教学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

“历史乃人文之本”。历史学属于人文学科,人文学科教育旨在培养人文精神,关注人的终身发展。中学历史教育对学生心灵的塑造、责任心和使命感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善恶美丑的教化辨别功能是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学习历史能最好地领悟人文精神,形成深厚的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的人文主义价值观,培养高尚的爱国之情,关爱人类命运之情,激发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中学时代是青少年“立志、培智、陶情”的关键时期。中学历史教育的价值不在于仅仅传授学生以具体的历史知识,而是重在对其人格发展的借鉴与启迪;重在以历史实现个人情感的培养和个性的完善。人类历史知识浩如烟海,也许中学生掌握不了多少,但历史知识所蕴涵的思维方法、情感、意志和人生观、价值观等人文精神,才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内在精髓。中学历史教学用人文滋养青少年,以人文锻造民族未来的脊梁,对学生个人成长和整个社会发展都大有裨益。

当今基础教育过程中重知识而轻人文现象是不争的事实。应试教育重理性、重分数,轻人文、轻素质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伦理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与义务冷淡漠视,人格畸形发展。所以,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大力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中学历史教师在新课改教学实践中渗透人文关怀,滋养学生的道德情操,教史育人,既是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也是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要求。

三、中学历史教学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举措

(一)认真贯彻历史教学新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学活动的灵魂。历史教师贯彻现代教育理念,是实施历史课程新标准、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先导和关键。这就需要广大历史教师做到:第一、转变应试教育观念,主动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积极参加新课改培训,认真领会历史新课标的精神实质——在认知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掌握,尤其是使学生形成适应终生发展需要和社会认可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二、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以史为鉴、服务社会,以情为主、情理相融”的新教学理念,实现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尊重差异教育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以这种理念统领历史教学活动,潜移默化地培育学生人文精神。

(二)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

人文精神的培育取决于人文教育资源的挖掘和优选。历史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的人文内涵,寻求历史与人文精神的契入点,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那些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历史素材,以及体现时代性、体现民族价值精神的人物和事件,都应纳入历史教学的内容,并加以深层次探究和拓展。比如讲屈原,只知“离骚”名,不知“离骚”事,学生印象不深刻;如果介绍屈原时,多讲一些有关他作《离骚》的背景,以及屈原因爱国无门而投汩罗江之事,同时把端午节的由来联系在一起,甚至延伸到韩国把端午节申请为自己的传统节日上来,学生一定兴趣浓厚,人文教育润物无声。讲司马迁,着重强调他不畏挫折,积极进取,受辱后著《史记》,使自己的人格升华,让学生感受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畏艰难,奋斗不息。又如讲授孔子“仁爱”思想时,着重强调爱心、宽容,明确指出“仁”的基本精神是爱,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使学生学会与人和睦相处,团结合作。讲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为家”;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孙中山的“开创”、毛泽东的“探索”、邓小平的“开拓”等…这对学生审视人与社会的关系,激发对民族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有着积极深刻的意义。

(三)积极探索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历史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摆脱过分注重知识结论的僵硬式灌输教学模式,积极探索以学生发展为终极目标的新教学模式。因此,广大历史教师首先要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合作互动的课堂氛围,建立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自由自主地探究他们感兴趣的知识;其次要使用激励性、启发性的语言教学。历史教材内容多以概要的史实、理性的分析为主,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如果教师以艺术化的语言渲染传授,在史实中多些描述性的展示,分析中多些趣味性的幽默,无疑能增强历史教学的感召力和感染力;最后要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应采用多种让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来组织教学活动,如谈话讨论、角色扮演、案例教学,尤其是情境教学法,让学生主动地“建构”、“体验”和“生成”。例如笔者提出“落后是否一定挨打?”引导学生对中外历史进行纵横比较,学生产生了新认识。有人认为,“落后不一定挨打”,并例证19世纪晚期,落后的埃塞俄比亚打败强大的意大利,维护了民族的独立;有人认为,“落后征服先进”,列举中国古代落后的少数民族政权多次征服先进的汉民族政权的历史来论证;有人认为:“落后使人进步”,19世纪中期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就是落后赶上先进的典型事例。这些结论虽显稚嫩,但无不闪烁学生创新思维的智慧光芒。

(四)不断提高教师自身人文素养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如果教师本身的人文素养不高,何以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又何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众所周知,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具有极强的示范效应,“身教胜于言教”。如果历史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宽广的胸怀、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学艺术、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人格魅力,必将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随着历史新课标的实施,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历史教师在研究人类过去、关注现实与未来的同时,更应注意自身人格修养的提高;广泛涉猎政治、哲学等相关学科的书籍,拓宽知识口径,提升理论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教师角色,履行光荣职责:在课堂上关心学生、尊重学生、哺育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历史与人文精神的最佳结合,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和思想的力量。

[1]李金鹏.中学历史教学与人文精神的培养[J].安顺学院学报,2007,(3).

[2]苏翩翩.浅议人文精神在历史教学中的缺失与回归[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1).

[3]殷军.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素质教育的实施[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3).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新课标
《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特别征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中人文精神教育策略的思考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人文社科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